——婺城小學引導孩子、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國學的教育和傳承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書信不僅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溝通方式在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更承載了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積淀,讓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在字里行間得以代代相傳,源遠流長。伴隨網絡通訊的發展和快餐文化的興起,書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國學文化的傳承尤其是價值觀層面的代際溝通亦隨之陷入了危機。由此,今年婺城小學開展了第四屆國學節暨書信文化節系列活動,以書信為媒介,引導孩子、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國學教育和傳承。他們都有著什么樣的體驗?日前,記者前往進行了走訪。
孩子:爸爸、媽媽、老師,你們知道嗎?
5月12日母親節,婺城小學組織孩子們給媽媽寫信,記者在閱讀大量書信復印件時發現,孩子們細碎的話語常常讓人為之一振。
一個孩子在書信開頭這樣寫道:“媽媽,我已從稚嫩的兒童脫胎換骨變成穩重的少年,你看到了嗎?你的皺紋又多了幾條,那是因我而生的嗎?你的白發,還好還沒有,我很慶幸。”
家長回復:“收到你的來信,媽媽很意外也很感動,媽媽也可以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事都可以告訴媽媽,我們以后還這樣多寫信好嗎?”
一個孩子這樣安慰媽媽:“最近幾個月外公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我知道你很難過,很想安慰你,可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達。……我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媽媽你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家長回復:“媽媽最近情緒不好,自己都沒意識到隨口說的一些話可能會傷害到你,對比女兒對媽媽的體貼,媽媽真的很慚愧,媽媽想跟你說聲‘對不起’。”
有個孩子這樣告訴媽媽:“媽媽,我很小的時候起,你和爸爸就到上海打工,你們知道嗎?每天看到同學都有爸爸、媽媽送他們來學校,接他們回家,我心里都有說不出的羨慕。”
家長回復:“……你是媽媽工作的動力,媽媽不在你身邊,但無時無刻不牽掛著你。媽媽答應你,以后一定會常回家看看你。”
“爸爸、媽媽,其實你們每次吵架,我都特別難受,但還是裝作和弟弟很開心地一起玩,你一直誤解我們沒心沒肺。”
……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都以為孩子都還很小,還什么都不知道,其實孩子什么都知道。”校長王偉文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