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原來,我一直忘記告訴孩子很多事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的信件溝通中感慨,自己忘記給孩子解釋清楚很多事,“而孩子的心結常常只是因為一些小誤會,我們需要向他們及時解釋清楚。”校長王偉文說。
一位三年級的小女孩告訴記者,學校在六一兒童節組織家長們給孩子寫信,媽媽在信里跟她解釋,說自己店里突然很忙,所以沒能安排出時間陪伴女兒一起過節,忙完后一定補上,希望女兒理解,“從前每個兒童節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兒,今年沒有,本來我還挺生氣的,后來看到媽媽給我寫的信,我覺得自己太不懂事了。”
據王旭芬老師介紹,她班上有個女生,在她四、五歲時,父母離異,她隨祖母一起生活,母親遠去廣東,后又建立了新的家庭,很多年里,孩子都不愿主動跟母親對話,甚至不肯接母親打來的電話,卻選擇把第一封信寫給了母親。收到信后,孩子的媽媽回信告訴女兒:“其實媽媽也很想你,媽媽很愛你。”這位母親還辭掉工作,獲得現任丈夫的理解,來到女兒身邊,用整整一年的時間全心全意照顧女兒,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參與女兒的班集體活動,陪伴女兒上舞蹈課。“在這一年中,孩子的變化非常明顯,變得開朗,變得愛笑,變得有自信,善于與人溝通,各方面都變得優秀。”王旭芬說。
老師朱秋悅在組織書信活動中被很多家長感動,女孩的媽媽剛產下幼子,身體尚未恢復,疏于對她的照顧,加之有大人關于“偏愛小弟弟”的調侃,孩子心中一直非常困惑,便在信中做了表達。“那天我有意給每個家長發了消息,這是孩子給他們寫的第一封信,希望他們都能認真對待,予以回復。但是沒想到,孩子的媽媽會在照顧好嬰兒后,趕在凌晨一點給孩子回信,‘孩子,對不起,媽媽因為照顧小弟弟,疏忽了對你的關心。媽媽沒有偏愛,只是弟弟現在太小了,以后一定多多關心你。’我跟孩子們講了這事,還念了這封信,孩子們很多都感動得哭了。”朱秋悅說。
老師:看信、寫信,我們看到了彼此的努力和成長
在校園書信文化氛圍的熏陶下,老師們也開始嘗試在教育溝通中發揮書信的作用。
老師胡晶菁發現班里一個孩子常常擅自翻找其他同學的抽屜或書包,取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并占為己有,多次教育不見成效,胡老師分析可能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孩子的很多基本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孩子的一些不規范行為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并予以及時糾正,胡老師嘗試著給家長寫信,“家長跟我說,他覺得信里說的非常誠懇,那是他所不了解的孩子的另一面。后來,家長經常主動來學校或者給我打電話,我們分別介紹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的情況,討論合適的教育方法,孩子的行為很快得到了改善。”胡晶菁說。
老師朱德康曾收到一封畢業班學生的來信,信中孩子細致地回憶了某次自己不肯吃早飯,低血糖導致暈厥,朱老師抱起他沖下樓,鉆進車里,把他送到醫院的事,“孩子在信里說,他當時在我懷里,覺得一點都不害怕,從那以后他決定要變得聽話,那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孩子沒什么事,我也就很快忘記了,沒想到他還記得那么清楚,這讓我挺感動的。”在給孩子們寫信的時候,朱老師也有著一番不一樣的情懷:“寫信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又一個畫面,想著六年中,他們從一個個什么都還不知道的小毛孩子一點一點長大,他們起初很頑皮,變得越來越乖巧,守紀律,愛學習,他們要離開了,心里特別舍不得,也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挺有成就感。”
書信似乎成了“婺小人”割舍不去的記憶,直至現在,朱秋悅與已經畢業的孩子們依舊保持著書信往來。
王偉文:不為特色做國學,孩子的成長需要文化
學期初,每逢重大紀念日,晨會上,婺城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常常會收到校長王偉文的公開信,“今天我微笑了嗎?”“今天我讀書了嗎?”“今天我鍛煉了嗎?”“今天我低碳了嗎?”“今天我感恩了嗎?”王偉文以直抒胸臆的筆調,循循善誘地通過與孩子們分享他的個人心得進行“每日五問”習慣養成教育。
婺城小學的這位大家長正籌劃著用書信這一國學精品形式打造校園文化,“我們不為特色做國學,但孩子的成長需要國學文化的支撐,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關于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待人接觸的禮儀是國學中最精華也最值得繼承的東西,也是最適應中國本土環境的規則和法則,在從前,這些東西通常是通過家書傳遞給孩子的。”《曾國藩家書》、《李鴻章家書》……在王偉文的辦公桌上擺著幾本國學家書系列,而在此之前,他已通過書信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長達8年的國學教育,“起初我給兒子寫信,兒子沒什么反應,但是后來就發現溝通變得很順利,可以和孩子聊一些很深層次的問題,比如世界觀、價值觀,可以更理性地給予孩子一些回應,比如恰到好處的贊揚。另外,國學書信不應拘泥于紙上手寫文字,書信最核心的功能是順利而有效的溝通,它需要得到適應現代化的發展,比如書信可以通過郵件、紙條、QQ留言進行傳遞。”
“要真正打造文化,就要在制度上、形式上予以充分的支撐,并且要有延續性。”王偉文計劃將校園公文、師生報告都規范為書信形式,嘗試請每位即將畢業的婺小學子給學弟學妹們留下一封信,借助書信做好婺城小學集體“智慧管理”,真正奠定校園文化的基石。此外,目前婺城小學設立“陽光信箱”替代“心理咨詢室”,讓孩子們能以書信的形式和“陽光姐姐”分享他們的小秘密,獲得“陽光姐姐”的幫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