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已匿跡的傳說
安地多奇石,伏虎把關、石人鎮口、神龜鎮水、金字形均由天然奇石而得名,與仙源深處、雅堂誦經、魁星點將、禪宗古剎、失女亭、十景亭共同組成仙源十景。目前,石人尚留一處,仙源深處、神龜鎮水、魁星點將、失女亭等均已匿跡。
源口伏虎、半盤兩座山上各有一尊天然石人像,傳伏虎山原為南極仙翁的坐騎,某日隨主人下凡巡視,誤食了人間煙火而再難回天,仙翁防其殃民,將神虎點化為石而成伏虎山。虎郎被點化后與瑤池仙子第十八侍女相戀,違背天條,二人被王母點化為石,“十八侍女”立于半盤山,“虎郎神”立于伏虎山,日開夜合,情意纏綿,相伴終老,村里人稱他們石人爺爺和石人奶奶,白日里分居兩地守護一方安寧,“兩個石人守住口,金銀財寶流不走。”到了夜里,石人爺爺和石人奶奶才得相聚做恩愛夫妻,恰似石人版的“牛郎織女”。最初,石人奶奶的頭顱缺損,傳言說是這對恩愛夫妻如膠似漆被雷公嫉妒,惡意雷劈所致,還由此引發了一場天庭風波,玉帝裁決從此雷公只得于驚蟄前后造雷。后逢金安大道工程建設,石人奶奶石座被拆毀,唯留石人爺爺孤獨守護這山林。村里也有傳言,“要想得黃金,石人頭頂心”,但石形陡峭,至今都沒有人能爬到石人爺爺的頭頂。
據傳為答謝兩位石神千年功德,村里曾修建石人殿,共三開間,殿中主位供奉石人爺爺、林太祖及白沙老爺,左右副位分別供奉財神、五谷神及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不幸石人殿被燒毀,后復建,再次毀于火災。
有傳言說,村里人是靠那象鼻吃飯的,象鼻守住一方天地,百姓才得安生立命,“鼻尖平穩,此地才能平安”,因而先民在象鼻鼻尖上造了一個四角涼亭,構架出天秤地形。傳說四角涼亭四米見方,構造簡易,四根方木壘成亭柱,長短不一,一面臨水,一面嵌入石涯,頂上一個葫蘆。古時安地村多遇洪澇,村民就把竹排系在四角涼亭上,再大的水流也沖不走,可你若悄聲來到亭邊,輕搖那亭柱,它卻搖曳生姿,兩相對照,煞是驚奇,村里人都說涼亭有靈性,是在此生了根,鎮著這一方水土。
清雍正初年(1724年),當時的金華縣知縣趙泰生(字鹿友,山東膠州人,清康熙三十一年以進士任知縣),他帶人一起去龍潭求雨,一路上看到高山巖峰,奇形怪石和聽到的神話傳說,來此亭中,揮筆留下墨寶“仙源深處”四字牌匾。由此,“仙源深處”成為安地村的又一大盛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進山開礦修公路,四角涼亭未能留世。
傳玉筍山為一頭守門的大象,“象牙”最先被開采,象鼻也難逃惡運,村里老人甚是心痛,說象鼻開采后露出的紅巖是石象在流血。涼亭拆毀最初,亭梁被安置在石人殿內,后難尋蹤跡。
村中本有古樟二合一的傳說。“古樟老爺樟樹娘,千姿百態常碰頭。樹高一幅青紗帳,冬擋寒風夏納涼。”足以想見當年古樟的繁茂和那樹下的熱鬧,外人尋訪村中,都有尋得桃花源的夢幻之感。據傳兩棵樟樹無論早晚互為投影,故有古樟原是恩愛夫妻,化身為樟,形影不離的美麗傳言,村里人都說,那是他們的守護神。然現僅存靠西的一棵,位于現安地動物園側面,也因數年前違章建房大量根系被損,即便有關部門做了維護,依舊難以恢復往日繁盛。靠東的另一棵本生長于村民章何新的居所(也是當時申氏古祠堂的所在地),戰爭年代被日寇連房帶樹一起燒毀,后有族中族長將古樟殘骸以八十擔米換給了上海商人,古樟就這樣乘著竹排被送去了他鄉。
“魁心點將”曾是這里的一景,傳說在現安地電廠三電站處有一巨石,竹排行過此處,撐竹排的水手必須拿竹竿奮力一點,才能讓竹排免于觸礁,轉而輕劃出一道弧線順水下行,否則竹排及水手必將粉身碎骨。
“失女亭”則訴說著一位慈父的思女情懷,父親年少時將女兒與友人指腹為婚,女兒待字閨中,卻不愿接受這段婚姻,便下水尋了短見,慈父追悔莫及,思女心切,便造了這失女亭,聊以慰藉。
申氏九十太公的傳奇故事
安地村的一處矮坡上有座太公墓,墓旁立著一塊牌坊,牌坊高約4米,寬約6米,頂刻寶瓶花瓣,兩側各有龍紋雕飾,頗為氣派,其上碑文猶依稀可識,然唯缺了8根月梁不知去向。為紀念何人?道是申氏十三代純字輩第九十號族人,生于明皇永樂年,卒于明皇成化年,享年七十五歲,字景陽,號石山,娶倪氏為妻,生六子,其中第五子為知邳州太守,后得二十四孫,人稱九十太公,因其生前多行仗義,保百姓太平,被十里八鄉視為神明敬仰,故修假墓以奉香火,即如今的太公墓。其孫輩于其身后五十年即明嘉靖年間盛夏時立了牌坊,彰其功德,以供后世族人瞻仰,現為金華市文物點。
九十太公身前究竟有何壯舉?后世傳奇故事頗多,尤以九十太公收養義子許洪光及智殺惡和尚的故事最為出名。
一日寒冬深夜,九十太公忽夢烏龍盤井酣睡,頓時驚醒,想此事必有蹊蹺,直奔井邊,果有一黑衣少年伏于井沿昏睡,太公心下思量,莫不是仙人托夢與他,許是這孩兒日后能成大器?太公問后方知少年姓許名洪光,年方十四,故居永康,因災荒逃難至此,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故鄉幾時還。太公素有悲憫之心,便將那少年帶回家中,收為義子,視如己出。一日見小洪光腳底板上生有七枚黑痣,九十太公腳下也有一顆,傳言腳底長有黑痣之人天生有超人之能量,于是,九十太公對小洪光更加嚴加管教,悉心培養,小洪光亦不負眾望,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一路高中,后留京城做了官,直至官拜兵部尚書、太子太傅。許太傅返鄉探親多次,卻從不張揚,甚至連九十太公也不知其身居高位。
從當時的仙源村至鄭宅必經一禪宗古廟,廟中來了個住持和尚,原為武舉出身,京城犯案,逃難至此,本性不改,終日酒肉,私設水牢,有鄉民娶妻嫁女,必強搶新娘嫖宿三夜才得放行,隨行之人輕則被捉入水牢,重則性命難保,八方百姓恨之入骨,卻又無力反擊,且這和尚在朝中有靠山,更奈何他不得。九十太公欲為民解恨,計上心來。
一日,九十太公攜厚禮拜會了惡和尚,道是家中要辦大事,請求將大量柴火備于寺廟庭院,和尚心下揣測申氏望族辦大事,定少不了他的好處,便隨口應下。待萬事俱備,九十太公趁夜令家丁分守寺院各處,一聲令下,柴油澆上柴堆,一個火把上去,整個寺廟便燃起了烈火,可和尚還是逃了出來,九十太公從水牢中取出被和尚殺害官員的官印,以作日后物證。和尚則直奔京師找靠山,反告了九十太公一狀。九十太公只得快筆家書予許洪光。
許洪光見義父身陷險境,立即修書予金華府知府,命其立即送九十太公至京師。知府哪敢抗命?派數十名府衙連夜抵京。不想九十太公到京城后就被人解開了手銬腳鐐,且以錦衣玉食相待,父子相見后方知許洪光的官位,在許洪光的推動下,惡和尚很快被繩之以法。
相傳是婺劇“庵堂認母”的發源地
相傳,在安地村不遠處有一座尼姑庵,婺劇《庵堂認母》、《玉蜻蜒》中的徐元宰,就是這座尼姑庵中一位寄住于此的帶發修行的尼姑王志貞的兒子,是申氏后裔,他成年后去尼姑庵認母。這一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法華庵尼姑王志貞,16年前與秀才申貴升相愛,指望脫離空門,與他結為夫妻。不幸,申秀才因病去世。志貞生下一個孩子,因尼姑庵不許養兒育女,她只得寫下血書,忍痛把孩子丟在路旁。孩子被一個姓徐的拾去撫養,取名徐元宰。16年后,元宰中了解元。
一天,他偶然發現血書,猜出了血書中的啞謎,知道自己另有生身父母,母親是個尼姑,名叫志貞。他決定走遍天涯,尋訪母親。元宰去過很多尼姑庵,均無母親下落。
這一天,他來到法華庵,志貞尼姑接見了他。志貞見元宰面貌很像當年的申秀才,大為吃驚。元宰見她法號與母親同名,也十分驚訝。元宰試探志貞的身世,知道她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母親。元宰假稱上香觀音大士,祈禱保佑他訪得生母,并說出自己的生母也是一個尼姑。
經數次交談,元宰完全說出自己的身世。志貞知道元宰就是自己日夜想念的兒子,非常激動。因尼姑庵中規戒森嚴,若認了兒子,不但自己無容身之地,更會斷送兒子的前程,因此遲遲不敢相認。志貞跑回住房,對著申秀才的遺像痛哭。元宰沖進房中,看見父親遺像,掏出血書,跪在志貞面前懇求相認。母親的慈愛,沖破了一切清規戒律,志貞抱住兒子,含淚相認,母子終于團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