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風落實責任長效發展
水是生命之源。瑯琊鎮境內有“金華水缸”之稱的金蘭水庫和給市區100萬群眾供水的金沙灣水廠,是沙金蘭水源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水資源,保護水源涵養區的生態環境,對于保持金華“水”的核心競爭力和保證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瑯琊鎮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工作要求,在市、區領導的聯系指導下,通過推動涵養區的土地復墾、開展水環境集中整治、促進涵養區內群眾的長效發展、建立水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等方面,做好水資源保護工作。
一、開展改善生活品質系列工程,減少群眾生活污染源
1、實施土地復墾工程,促使群眾真正移下來。瑯新村和瑯沙村從2011年開始先后由瑯琊鎮金蘭水庫區和沙畈鄉沙畈水庫區移民至瑯琊鎮組成。移民后,接近30%的群眾仍然居住在原址的房子中,影響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保護庫區環境,2012年8月,瑯琊鎮黨委政府下大決心實施移民原址拆除及土地復墾工作,此項工程涉及瑯琊、沙畈兩個鄉鎮范圍內5個行政村、9個自然村,470多家農戶,完成可復墾面積近200畝。瑯琊鎮從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張貼標語,廣播循環播放,利用夜晚山區群眾休息時間走村入戶,傳達移民復墾決心,加班加點,全力以赴;二是集中力量攻堅。明確7、8月為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攻堅月,并做好詳細部署,做到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三是深化作風,強化服務意識。主動幫助群眾做好拆遷工作,對于百姓合理訴求,積極予以解決,確保工作和諧穩定進行。
2、實施垃圾處理工程,變潔凈優美生活環境。為了使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夠和諧統一,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減少生活污染源的產生,涉及集鎮的5個村建立瑯琊垃圾中轉站;投入125.2萬元,建設標準化垃圾房33座,配備垃圾桶3282只,垃圾車13輛。2013年底,妙康、岳村、下陳等山區村莊,建立太陽能垃圾房,改變傳統垃圾處理方式,減少山區群眾生活污染源。
3、實施污水處理工程,還清澈見底山川溪流。從2010年開始,瑯琊鎮30個行政村全面鋪開污水治理工程,通過幾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消除瑯琊鎮生活污水亂排亂流現象,解決了生活污水污染問題,雨污得以分流,溪水逐漸清澈,群眾能夠吃上放心水。而2013年,瑯琊鎮又相繼投入102.8萬元用于進行河塘溝渠水體治理。
二、開展工農業轉型提檔工作,切斷庫區生產污染源
1、認真抓好沙金蘭水環境整治工作。沙金蘭生態功能區涉及瑯琊鎮新蘭、妙康、岳村、下陳等村,有養殖場和鋸板廠等影響水源涵養區的環境保護的因素,對水環境的長遠保護產生不利影響。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瑯琊鎮唱響“三曲”,即“宣傳曲”,采用會議、宣傳單、橫幅等形式,營造輿論氛圍;“作風曲”,明確方案步驟,全面攻堅克難;“政策曲”,按照相關政策細則要求,及時發放補償款。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全面完成沙金蘭生態功能區瑯琊境內27家鋸板廠、6家養殖場的整治工作,拆除面積達13623.06平方米,比預定目標期限提前一個月完成。
2、加大力度開展農業經濟轉型升級。一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對于部分影響到群眾利益,不利于生態發展的養殖戶,瑯琊鎮以引導為主要方式,幫助這部分養殖戶拆除養殖場,并且做好大巖畈0.89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工作,改良土壤0.6萬畝,營造農田防護林300畝,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控制農業環境污染。二是集中培育生豬、奶牛等養殖規模化。充分推進土地流轉,推動優勢企業,優勢項目,優勢技術的前進,加速形成鏈條式配套設施,如上盛村興盛養殖合作社,內有奶牛1000余頭,惠及周邊農戶20余戶,牲畜排出的污物進行統一處理,有效防止農業污染物破壞環境。類似興盛養殖合作社的星級合作社,瑯琊約有40余個。三是發展生態、高效、科學農業。改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以規模化生產、現代農業園建設為著力點,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方針,學習現代化農科技術,因地制宜的發揮循環式養殖模式,多次利用,生態發展。
3、高度重視整治高能耗重污染企業。2013年,瑯琊鎮堅決摒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用科技、人才、信息來武裝自己,大力推動瑯琊區域內企業轉型提檔升級,鼓勵企業從傳統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轉變到低能耗高產出的發展模式,并且對高能耗重污染的企業進行整治。根據國家對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瑯琊鎮區域內企業已全面進入轉型升級時期,力求達到發展與環境雙贏,如金星與金泰兩家造紙廠已于年初開始對企業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更新,金泰紙業于9月底關停進入轉型升級階段,金星紙業已進入技改階段,技改后工業總產值及利稅將翻一番,工業總產值達億元以上,稅收千萬元以上。
三、落實水環境保護長效措施,推動庫區群眾長效發展
瑯琊鎮通過對群眾的生產生活污染源兩方面的控制,強化了水環境保護工作,大大加強庫區群眾對功能區的建設和保護意識,但仍存在群眾經濟發展受到限制、農民增收困難、扶持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續工作推動難等問題。為鞏固水資源保護工作成果,確保水資源保護工作做到實處、做到深處,推動功能區內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瑯琊鎮扎實推動沙金蘭功能區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長效化發展。
1.優化服務,恢復生產就業。在完成拆遷工作的同時,與拆遷戶溝通,了解其意愿,在技術、信息、資源、培訓、復墾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從三方面幫助就業,一是幫扶跨行業就業。如新蘭村徐榮森在鋸板廠拆除后,來到瑯新村開始從事來料加工行業;二是幫扶異地重建。針對繼續從事鋸板廠、養殖業的商戶,鎮政府積極幫助尋找辦廠、養殖的新地點;三是幫扶外出務工。鎮政府積極與駐鎮企業、培訓機構聯系,鼓勵、幫助山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同時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實施山區貧困村扶貧開發和發展特色農業項目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項目等,千方百計加快山區農民增收步伐。
2.生態還原,落實保護措施。在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經濟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則下,對拆除的鋸板廠和養殖廠等地進行土地復墾。結合上級相關規定與條例積極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鼓勵相關行政村積極在功能區內發展種植業,探索實施高收益且能維護生態項目的發展。同時落實生態修復工作,結合瑯琊鎮生態情況實施以封山育林為主,人工造林、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為輔的林區修復工程,種植一批生態功能強、涵養水源好、經濟適用高的林木,形成一片能夠突顯瑯琊鎮山美、水秀生態風貌的闊葉林;結合瑯琊鎮國家級生態鎮創建工作、移民村復墾工作、新農村建設工作與功能區土地復墾有效結合,形成體系化工程,最終達到水源清澈、生態還原。
3.加強引導,建立長效機制。土地復墾完成后,瑯琊鎮積極推進瑯沙、瑯新村新農村建設,為了鞏固工作成果,使沙金蘭涵養水源整治工作達到預期目的,使秀水能夠“長流”,瑯琊鎮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一是繼續做好生態保護宣傳工作,使功能區群眾強化保護功能區生態環境的意識,樹立生態保護利人利己利于社會的正確觀念,同時對功能區內百姓的生產生活加以引導,逐漸減少功能區內面源污染;二是定期開展巡查,加強對相關村考核,重點查看整治后續鞏固情況,防止出現污染源回流現象;三是引導群眾轉變觀念,促進生產生活轉型升級,將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過渡到高效能、無污染,適合山區、半山區的生態產業中,加大功能區污水處理工程的應用;四是積極扶持發展,積極向上級政府、人大等相關部門提出意見與建議,爭取對功能區更多的關注、支持,使功能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保護金華安全優質水資源作出積極貢獻。(作者系瑯琊鎮黨委書記)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