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新獅街道來料加工經紀人邵旭貞
平日里,由于大多數年輕人都要外出工作,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呆在家中,整個沙溪村顯得有些冷清。然而,當記者走進村里的來料加工點時,發現這里卻是格外“熱鬧”:一邊是四五名婦女正熟練地操作著平車縫紉機,一邊是四位老人正忙著包裝。覺得累了,大伙就停下手中的活,一起聊聊天,說說笑話,整個場面其樂融融。在她們之中,一個忙碌的身影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活,但也時不時地抬起頭和大伙聊天,她就是這個來料加工點的負責人——邵旭貞。
今年45歲的邵旭貞,是沙溪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05年,邵旭貞在家里辦起了來料加工點,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從一位普通的農家女到來料加工經紀人,邵旭貞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要幫助村里的中老年婦女提高收入的心愿。
“我和我丈夫曾經賣過化肥、養過牛,但風險太大,收入不穩定,這一行就不一樣了。”說起自己從事來料加工的原因,邵旭貞告訴記者,在經歷了很多次坎坷后,自己和丈夫都想找一份收入穩定又能照顧到家里的活,于是就走上了來料加工這一條路。
然而,對于沒有任何來料加工經驗的邵旭貞來說,這條路不好走。為了能盡快拿到訂單,邵旭貞自己花錢印制了名片,并跑到義烏去找攤主、發名片。最終,她成功拉到了第一份業務:串珠。做了兩年后,她又花了幾萬元買了十臺平車縫紉機,并招來十幾名婦女,開始縫制帽子、環保袋等貨物。由于是第一次接觸平車縫紉機,她并不知道該怎么操作,于是,她又自學了操作技術。學成后,她又手把手教那些不會操作的婦女,直到每個人都熟練為止。
為了讓更多的中老年婦女都能有活干,邵旭貞又聯系了一些企業,讓企業送來一些不同種類的、易于加工的貨物。慢慢地,來料加工點里用于加工的貨物種類越來越多,到她這里干活或者拿貨的人也多了,除了有本村的,還有來自楊家相、勤儉和鹿村等村的中老年婦女。同時,為了使離沙溪村較遠的勤儉和鹿村的老人能及時拿到貨,邵旭貞的丈夫邵鑫河擔負起了送貨上門的任務。
來料加工點的成立,給老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實惠”。“在這里干活,雖然每月只有六七百塊錢的工資,但對于我們老人老說,只要有活干就已經很好了。”在來料加工點里,76歲的徐寶妹高興地說,“每天還能邊干活邊和大伙聊聊天,也就不會覺得無聊了。”
同時,來料加工點的成立,也讓那些原本有一份正式工作,但工作時間不長的中年婦女嘗到了“甜頭”——每個月能拿到“雙份”工資。原來,由于沒有時間限制,來這里的干活的村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很多中年婦女都是在做好正式工作的同時,也可以到這里干活,賺取一筆額外的工資。家住楊家相村的方璐就是其中之一。
“我每天只要在超市里工作6個半小時就可以下班了,下班后就可以到這里繼續干活,再拿一份工資。”方璐說,“這樣算下來,每月也能賺到3000多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