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堅:水環境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自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沙畈鄉、瑯琊鎮及農林等相關部門迅速行動,不分晝夜地走村入戶做群眾思想工作。正是由于對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做群眾工作的細致到位,半個月就100%完成了144家養殖場、鋸板廠的關停協議簽訂工作,也讓不少養殖戶真正明白了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瑯琊鎮干部分組進村入戶上門“總動員”,“沖鋒”在一線,發揚“螺絲釘”精神,短短12天時間便完成6家畜禽養殖戶、27家鋸板廠關閉、關停協議簽訂,并開展了拆除工作,截至8月31日,已拆除畜禽養殖戶6家、鋸板廠27家,全面完成了各項整治任務。
瑯琊鎮紀委書記、鋸板廠關停處理小組組長金秋權從8月8日開始已經連續工作了二十多天。整治工作剛開始時,他帶著工作組成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簽協議,緊接著又組織人員對簽訂協議的鋸板廠房進行拆除。為了解開業主的心結,打消他們的疑慮,金秋權以拉家常的方式和他們聊天,將心比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誠交心交談,換來了業主的理解。真心付出終于贏得了村民的支持,24家鋸板廠終于按期全部拆除。
沙畈水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之初,沙畈鄉副鄉長、畜牧關停小組組長戴增榮到店邊村奶牛養殖戶李增根家做工作。當戴增榮前幾次上門時,李增根給他的只有一句話:“要關可以,我家7個人你給我們養。”但戴增榮并沒有灰心,一方面繼續耐心做思想工作,了解李增根的需求,另一方面幫忙聯系了鄰近的長山鄉一個大型的奶牛基地——倪慧君牧場,對方答應免費提供最好的牛舍給李增根養牛,所產牛奶按市場價統一收購。另經協調,李增根的兩個孩子也可以去那邊就近入學。8月20日中午,李增根鄭重地在搬遷協議上簽上名字。
9月18日一大早,戴增榮就來到李增根家幫助他搬遷奶牛。隨著李增根的23頭奶牛搬遷完畢,該鄉順利完成了89家養殖場關停搬遷。
作為畜禽養殖場、鋸板廠整治的牽頭單位,區農林局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配合鄉鎮做好各項相關工作。局領導和相關干部連續下鄉蹲點,有時一天之內要把兩個山區鄉鎮十多個村輪流跑一圈,不僅送政策送服務,而且幫忙聯系養殖場地、木材經營場地,帶著生豬販銷經紀人上門洽談收購,事無巨細樣樣都干。
與此同時,沙畈鄉、瑯琊鎮兩地干部不等不靠、不分晝夜,幾乎每天都集中進村入戶,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說明政策,并竭力為其解決后顧之憂,甚至還要跑到外地去聯系養殖場、鋸板廠業主,經常忙到半夜才能回家
截至9月底,經過連續兩個多月夜以繼日的奮戰,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內的95家養殖場、49家鋸板廠和4家采砂場全部實現關停或搬遷,共處置畜禽5055頭,拆除廠房欄舍共計32347平方米,完成率均為100%,金華“大水缸”污染面源得到全面清理。
積極引導:開展產業轉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 |
![]() |
![]() |
一個多月來,沙畈、瑯琊人歷經艱難抉擇,與產值數億元、足以讓許多山鄉人脫貧致富的規模養殖、木材加工、采砂這三個產業忍痛說再見。山鄉人二三十年發展起來幾條增收渠道宣告終結。
一條路走到了頭,就必須尋找另外的出路。而“尋路”這兩個字,對沙畈、瑯琊兩鄉鎮人來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沉重和緊迫。
因為,自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污染治理工作開展后,功能區內限制發展畜禽業、禁止發展工業,在此情況下,沙畈人也忙于產業的轉型,他們在丟掉養殖“飯碗”之后,將重新捧起生態種植業和來料加工業的“飯碗”。
“避免禁而不絕,關鍵在于解決好這萬余人的飯碗問題。”婺城區委書記陳曉說,要幫助沙畈人產業轉型才能徹底解決治水難題。
沙畈、瑯琊人在政府的幫扶下,紛紛走上了轉產轉業之路。
在整治工作中,區主要領導深入庫區聽民意辦實事,區委書記陳曉在一個月時間內三次前往有關鄉鎮召開現場推進會,全力推進整治,并深入農戶家中,聽取意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區主要領導的表率帶動下,區有關各部門負責人紛紛進庫區開展現場辦公,提供服務解決實際困難,以各種形式幫助農戶出謀劃策進行產業轉型。
前段時間,沙畈鄉高儒村村民李來賓顯得格外忙碌,他不僅要到外面尋找收豬戶,賣掉自己家里的300多頭豬,還要申請注冊家庭農場的營業執照。作為村里最大的養殖戶,李來賓在鄉干部最初上門做宣傳發動的時候,就表示愿意拆除養殖場,還水源一份清潔,“為了保護家鄉的水資源,關停豬場是義不容辭的。”
“拆掉豬場,我損失將近20萬。”李來賓坦言,自己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建造養殖場,拆除后會給自己帶來不小的損失。然而,在看到市、區、鄉領導到自己的養殖場實地調研,并鼓勵自己轉產轉業時,李來賓很是感動,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拆除養殖場,實現產業轉移的決心。
9月15日,李來賓主動拆除了自家940平方米的豬圈。
10月10日上午,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李來賓在原先自家養豬場門前掛上家庭農場的牌子,新建了660平方米的立體式鋼架大棚,主要從事盆景苗木品種培育。
為了百萬金華人的“大水缸”永葆清澈甘甜,沙畈鄉庫區百姓作出了自己的奉獻。但是,農民養殖場關停、拆除后,家禽家畜的銷售,以及他們今后的生活來源成了問題。一些養殖戶因為沒有技術、身體不好、照顧家中老人等種種原因沒有出去工作。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只能在村里種點蔬菜、養些家禽家畜增收。
為了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型,婺城區農林局先后派出專家進駐沙畈,幫助農民走生態農業之路。沙畈擁有豐富的農林土特產,筍干、茶葉、土蜂蜜等都是天然綠色農產品。區農林局及時做好幫扶工作,為有意向搬遷到山外發展的養殖戶和鋸板加工廠做好產業對接,目前,山區有17戶農民有外遷創業設想,現在已有10戶順利實現了異地搬遷創業。而李增根已經在鄰近鄉鎮建起了更大規模的奶牛養殖場。
同時,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毛竹、油茶、紅豆杉、香榧、水果等種植業,加大對發展農林產業的農戶的產業扶持力度。采云間公司原在沙畈有4500畝茶園,每年可吸引大批山民進茶園就業,今后該公司將加大對山區茶園的擴容,以有機茶生產解決更多的農民就業門路。區委農辦也積極鼓勵山民異地搬遷,到山外創業,實現下山脫貧。
“只要有想法,敢去做,夢想總會實現。”9月12日,當婺城區婦聯、區來料加工商會帶領的12名來料加工經紀人,來到沙畈鄉賽畈村村民范芳平設在金東的干花加工基地時,范芳平深有感觸地對各位經紀人說。這次,婺城區婦聯召集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以及莘畈水庫水源保護區域內的來料加工戶到義烏、金東等地進行業務對接,目的就是讓水源保護區域內的農民尋求新的發展之路,盡快實現產業轉型。
沙畈鄉周遼村的女強人倪海芝前年在市區成立了海芝家政服務公司,幫助近百名山區婦女姐妹走出去,從事家政服務業。剛剛拆了豬圈的村民李秀明,正在籌劃做來料加工經紀人,發動在家的婦女、老人一起賺點加工費……
婺城區婦聯也表示,今后要在山區經常性舉辦家政服務培訓、來料加工對接,讓山區婦女盡快實現產業轉型。
為了脫貧致富,也為了更好地守護這源頭活水,婺城已經行動起來,千方百計尋求庫區百姓脫貧致富的路徑。
這是在市、區政府部門充滿溫情的關愛下,庫區百姓經歷陣痛之后的重新出發。婺城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呼吁:每一個喝著沙畈水的市民都應該行動起來,采取各種方式反哺庫區,扶助他們轉產轉業。
徹底整治:用長效機制根治沙金蘭水源污染
下一步,婺城區將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落實相關職能部門強化后續監管,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整治工作不反彈。并進一步做好《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保護規劃》各項工作的落實,從切實做好功能區面源污染治理、實施生態建設項目、發展生產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加大下山脫貧力度等方面努力。
同時,進一步深入研究西南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問題,積極引導山區農民開展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來料加工、生態農業等高效、無污染產業,并在技術培訓、項目包裝上予以支持,特別是要一對一地做好被拆遷戶的跟蹤服務工作,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將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得更好,讓優質水源源不絕,惠澤金華人民。
在這場整治之中,婺城區政府和沙畈鄉為村民們理了5條出路:做大來料加工、從事生態農林產業、學習技能下山謀職、異地辦養殖場或加工廠,還有下山移民。金華市政府也正在制定新一輪的生態補償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準備加大補償力度以及普惠程度,比如幫助村民繳納合作醫療保險,提高養老保險金的數額等。力求護好飲用水水源,著眼更遠的明天,為子孫后代留下好水。
自開展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環境整治工作以來,婺城區委、區政府以及沙畈鄉黨委、政府在做好養殖場拆除工作同時,還積極做好養殖戶轉產轉業服務。一方面,開展轉產轉業調查,充分尊重養殖戶意愿,對養殖戶退養轉產和轉移就業進行分類指導;另一方面,突出典型示范,鼓勵養殖戶向來料加工、生態農業、苗木種植等高效、無污染的產業轉移,推動養殖戶整體轉型。
當然,水源保護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它不僅需要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全區上下都必須樹立愛護、關心、支持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保護的觀念,牢固樹立水源保護的意識,關注水源地環境安全,打擊水源地的環境違法行為,維護好自身的環境權益。
陳曉說,前一階段,我區在沙金蘭生態功能涵養區水資源整治專項行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只是一個新起點。如何深入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促進金華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是全區各級黨委政府目前需要深入考量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陳曉說,在整治的同時,各級各部門更要把生態涵養區百姓的脫貧致富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服務保障,積極引導山區百姓開展產業轉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并在技術培訓、項目包裝、土地復墾等方面予以支持,主動幫助養殖戶做好畜禽處理、聯系開辟新的致富途徑,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要強化后續監管,注重長效管理,確保整治工作不反彈,向全市百姓上交一份滿意答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