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以后的插秧工作就事半功倍了。”日前,白龍橋鎮下楊村的種糧大戶楊桂芳指著市農機站研制的“水田開溝平整一體機”對記者說道。他介紹,這臺機器是農機站在他的示范基地里剛剛研制成功的,在原先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套平整裝置,能夠同步完成水田開溝和水田平整。“這樣的裝置,能為插秧準備工作省去不少力氣,為了讓種糧大戶們在春耕時都能盡快地體驗到這個技術,目前該設備準備進入推廣階段。”見過它的神奇之處,附近的人逗趣地稱這個一體機為“手工做的勞斯萊斯”。
今年40歲的楊桂芳,從事糧食規模化經營已有20多年了,承包的種糧面積從原先的75畝到現在的670畝地,規模越來越大,算的上是白龍橋鎮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在他田頭的生產用房里,記者見到,插秧機、拖拉機、烘干機等農機具一應俱全。這些天,他正忙著機械上油、除泥等檢修和維護工作,為春耕做足準備。
“這么大的攤子,春耕備耕你忙得過來嗎?”面對記者的疑問,楊桂芳笑著說:“現在可是種糧的好時代,政府惠農政策接連不斷,惠農服務也主動送到了家門口,電力、水利服務隊也主動在田間地頭幫助我們檢查農灌線路,調試水泵,增容布點。”“你們看,那邊的地里都澆上水了。過年前,田間的渠道就已經進行了維修和清淤,現在,每塊地里都能及時澆灌上水。”楊桂芳說道。
楊桂芳認為,早稻要想效益好,就得抓住農時。所以,春節前,他就提前準備了一部分化肥,元宵節剛過就開始做機械維修、育秧土的準備工作。接下來,他還要及早做好薄膜準備、化肥采購、毛竹拱棚篾片削制等工作,爭取今年再獲糧食新豐收。
據了解,楊桂芳成立的金華市楊芳糧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擁有插秧機、收割機、大型拖拉機、烘干機等成套糧食生產設備,機械化程度達90%,不僅能夠滿足自己的糧食生產需求,還能為其他農戶提供插秧、收割、統防統治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近年來,楊桂芳的種糧基地成為了農機站青睞的研究示范點,去年得益于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的實施,他的早稻平均每畝增產28.4公斤,晚稻每畝增產32.8公斤,肥料利用率提高5.6%。“種植規模的擴大多虧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讓我越來越了解到科技種植的重要性。”楊桂芳的臉上洋溢著幸福。他認為,新型插秧機的推廣也將為種糧大戶們增加不少收益。不僅如此,在3月初,他的基地又被區農機站選定為千畝示范方的研究點。
看多了市、區農機站的科技指導,楊桂芳自己也琢磨出了一套“種田經”。在采訪時,他就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土地流轉、發展觀光農業、加大惠農政策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當說起對今年的展望時,楊桂芳說:“還是要多種糧、種好糧啊。”今年,他要爭取畝產達500公斤以上,機械化生產達到95%以上,每畝再增加收入50至100元,“咱得干出個樣來,回報黨和政府的關懷。”楊桂芳底氣十足地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