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戴一頂軍綠色帽子,腳上一雙雨靴,黝黑的臉龐,雙眼顯得特別有神,刮得干干凈凈的下巴冒出些白色的胡須,這就是白龍橋鄭陽村保潔員鄭錦土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自2010年5月1日,鄭錦土接手保潔員這份工作至今,村民對村上衛(wèi)生的評價始終都是“好”,“道路干干凈凈”、“很少看到路上有垃圾”、“垃圾都倒在垃圾房內(nèi)”……面對村民的贊揚,鄭錦土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這都是我的分內(nèi)工作,應該做好的。”
鄭陽村占地250多畝,本地人口有219戶,再加上外地人口眾多,衛(wèi)生保潔任務艱巨,全村的保潔工作又全部壓在鄭錦土身上。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加美觀整潔的生活環(huán)境,每天早上3時許,鄭錦土就起床了,洗漱一番之后便拿著掃把、畚箕,開始清掃村上道路。“大早上的很多次見到鄭錦土在打掃衛(wèi)生,覺得挺詫異的,他都65歲了,怎么這么有精神啊。”家住紫金南路的村支委方芬說,全村衛(wèi)生交給鄭錦土,放心。
當問及為何這么多年,他都能夠堅持在凌晨3點鐘起床搞衛(wèi)生時,鄭錦土說:“早上打掃好道路的衛(wèi)生,還得用電動垃圾車把垃圾運出去,那時上學的孩子特別的多,跑來跑去的,不安全。再加上,起床的村民看到干干凈凈的道路,心情也會變好。”鄭錦土說,自己的前一份工作是賣早點,多年來都是凌晨3點鐘起床工作,也就不覺得累了。
為了打掃好全村的衛(wèi)生,鄭錦土一天3次大掃除,多次巡查衛(wèi)生,導致沒有時間務農(nóng)而閑置了家中的1.5畝田地。因他工作認真負責,還遭到了不少村民的“調(diào)侃”。今年大年初二,因風大使得鞭炮屑到處散落,天才微亮,鄭錦土就和妻子邵愛仙忙碌起來。“大過年的,歇歇吧,你家里又不缺吃喝的……”面對村民的“調(diào)侃”,鄭錦土說,有心做工作,就要把工作給做好。
“垃圾車一車可以裝上300公斤的垃圾,一般一天約2車,過年大掃除的時候多一些,一天6至8車垃圾。”在工作中,垃圾車每天陪伴著鄭錦土,鄭錦土也“厚待”著這個“小伙伴”。每次把村上的垃圾運往中轉(zhuǎn)站后,鄭錦土總不忘給車子“洗洗澡”。拖把、清潔球、水管,齊上陣。“三輪垃圾車也是我家的一員,每天收工都把它開進家里。”雖然每天運載著許許多多的垃圾,可車子沒有絲毫的臭味。
鄭陽村還有多條水渠,其為清塘下水庫和白沙溪的支流。其中一條支流流經(jīng)金華實驗中學,再經(jīng)過鄭陽村,因每周五校門口的臨時小吃攤位多,導致水渠內(nèi)出現(xiàn)了塑料袋、剩菜等垃圾。為了清潔水渠,鄭錦土不顧腰間盤突出的疼痛,上上下下打撈垃圾。
在“五水共治”行動的感召下,現(xiàn)在村民的自覺意識強多了,很少有亂扔垃圾的現(xiàn)象,大家都比較自覺地做到門前三包,把垃圾倒入垃圾房。“有時候,碰上亂扔垃圾或者門前臟亂差的村民,我都會上門去做思想工作。”鄭錦土說,大家都很配合自己的工作,為村上的環(huán)境出力,村干部們也多次組織了義務撿垃圾活動。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