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想就有未來
———婺城區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草根獎”頒獎典禮側記
他們中有的致富不忘本,有的身殘志堅、有的孝老愛親、有的熱心傳承婺劇、有的精心呵護我們的生命水源……他們,從民間各個角落走來,從經歷不一的故事中走來,走到今天的舞臺!
5月28日晚,婺城區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草根獎”頒獎典禮現場,乾西鄉湖頭村文化禮堂華光異彩,這一天的舞臺因為草根而璀璨!
崇善
“不管你變成什么樣,我都會一直陪著你、照顧你。”這是鄭小香對丈夫的承諾。2009年,丈夫遭遇意外癱瘓,心灰意冷的丈夫不想拖累鄭小香,決心放棄治療,是鄭小香耐心的勸導和悉心的照顧,讓丈夫打消了輕生的念頭。鄭小香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丈夫沉重的身軀,每天都堅持陪丈夫進行康復訓練,悉心照顧他的衣食起居。
正是有了鄭小香五年多堅持不懈、無微不至的照料,丈夫終于能拄著拐杖慢慢站起來了。如今,鄭小香的丈夫已經能夠拄著拐杖行走。頒獎典禮上,丈夫飽含熱淚親自給鄭小香獻上了鮮花。對于鄭小香他有太多的感激之語,但在那一刻千言萬語融成三個字:我愛你。
和鄭小香一樣獲得“孝老愛親獎”的還有朱獻嬌、潘加蘭、施美芳、沈渭忠、邵素霞。他們平時的生活遠離聚光燈,他們普普通通、默默無聞,但他們用愛心和孝心,營造和美的家庭,維護和諧的社會。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告訴我們核心價值觀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
傳承
在當晚的頒獎典禮上,仙源湖實驗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婺劇表演《髯須趣》。從孩子們精彩的表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老婺劇的青春活力。
說起仙源湖實驗學校的特色———婺劇,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她就是本次“婺劇傳承熱心人獎”獲得者梅映。十余年來,梅映在所任教的學校推行婺劇藝術教育,培養了多批優秀的婺劇小演員。在金華市第二屆中小學婺劇匯演中,她指導的婺劇節目《三請樊梨花》選段《沙場落馬》獲得金華市一等獎。梅映還結合校園特色進行婺劇的創新,原創婺歌《醉美仙源》獲婺城區文藝匯演一等獎。她的付出讓婺劇這朵藝術奇葩在婺城大地處處綻放。頒獎典禮上,梅映還現場清唱了婺劇《三請樊梨花》選段。
婺劇的根在婺城,婺城的美在婺劇。婺劇能在婺城開枝散葉,生生不息,少不了熱心人的參與和支持。“婺劇傳承熱心人獎”獲得者梅映、俞洪海、鄭雪芬、徐衛慶、吳建新、吳建雙便是這些熱心人中的佼佼者。正如組委會獻給他們的頒獎詞一樣:婺江源遠流長,婺劇薪火相傳。他們在婺城大地上默默耕耘,將婺劇的鏗鏘帶向千家萬戶。他們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傳承著婺劇的古樸與典雅。他們在傳承戲曲藝術的同時,傳承著生生不息的婺城文明。
奉獻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希望的田野上走來,他們從時代的潮涌中走來。他們披荊斬棘闖出一條大路;用勤勞和智慧成就一番事業。他們富不忘本,用拼搏向上的精神鼓舞父老鄉親,把幸福的種子撒遍家鄉。他們就是“致富帶頭人獎”獲得者周淑飛、羅建兵、伍建忠、余志洪、鄭根銀、項志仁。
當曾經的下崗女工,如今的致富能人周淑飛走上舞臺,臺下掌聲不斷。周淑飛1999年底從國營企業針織二廠下崗,2003年7月她帶著一起下崗的20多名小姐妹,籌資30萬元辦起了“飛亞制衣廠”。她重質量、重信用,贏得了市場的認同。目前,“飛亞”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專門從事服裝加工的企業,是婺城區來料加工示范基地,為社會解決了90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實現年產值上千萬元。她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積極參與慈善募捐。“富貴而能不忘本,這非常難得。您能幫助鄉親致富,為政府分憂,這樣的事業是最美好的事業,這樣的人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這是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對周淑飛的評價。
在頒獎典禮上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別的獲獎者早早從頒獎者手中接過了獎杯,唯獨周淑飛沒有。原來跟了周淑飛十多年的小姐妹們聽說她獲得了草根獎,就主動要求來為她頒獎,給她一個驚喜。從自己的姐妹手中接過獎杯對于周淑飛來說更有一番意義。
自強
誰扼住命運的咽喉,誰就是生活的主人。對于“殘疾人勵志獎”獲得者陳柏平、李紹明、陳立姣、葉林森、梁樟鳳、倪俊華來說,他們都是命運的強者。面對不幸,他們沒有屈服;面對生活,他們飽含激情。他們用百倍的努力創造美麗的奇跡,用殘缺的肢體奏出人生的華彩。
頒獎臺上,細心地觀眾會發現少了陳伯平。由于陳柏平6月4日要參加全國殘疾人射箭錦標賽,正在杭州緊張訓練中,當晚不能到現場領獎,但他錄了一段VCR。“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獲得這個獎,不能來現場雖然有些遺憾,但我會盡最大的努力獲得好的成績,來回報家鄉父老。”陳柏平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沒有失去勇氣,他用一個個獎牌說明了一個道理,有夢想就有未來,“單腿人生”同樣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頒出“殘疾人勵志獎”前,由啟圣學校的聾啞少兒表演的舞蹈《你,喜歡我嗎》,給現場的觀眾帶來深深地震撼。這些生活在無聲世界的孩子們,在老師的手語提示下,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的精彩。
追夢
“治水”是大禹千年的夢想,也是浙江今年的計劃。“治水”治出碧水藍天,綠水長流是所有婺城人民的期盼和夢想。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用“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這樣的詩句,來描繪婺城的生態美景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去年以來,省委作出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決策。婺城區痛下決心,打響了治水三大戰役。初戰“沙金蘭”,保金華人民大水缸;再戰“龍須溝”,凈婺城一江春水;決戰“長湖”,還金華城西最美湖。
在“五水共治”行動中,涌現了一批為保護生命水源舍棄個人利益,用實際行動詮釋什么是顧全大局的先進人物,他們分別是“護源清水獎”獲得者陳加平、華金龍、范洪法、陳根林、章柏清、虞金生。
2011年,陳加平當選乾西鄉湖頭村黨支部書記后,提出整治西湖中段(住宅區段)的創業承諾。2013年5月,湖頭村拿出了村集體所有流動資金,背水一戰整治西湖。陳加平每天都要到現場查看,監督施工。因為過度勞累,他的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疼痛難忍,只能駝著背走走歇歇。2013年10月底,西湖中段整治完成,200米長、12畝面積的“垃圾池”變身“清水流”,消失經年的“西湖浣衣景”得以重現。
作為東道主,陳加平的出場自然讓現場的觀眾歡呼。對于湖頭村的變化,陳加平十分自豪,但他并沒有滿足。“我會帶領湖頭村的村民一起,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頒獎典禮上,陳加平鄭重地作出了承諾。
奉獻、自強、崇善、傳承、追夢,這就是我們的草根,他們來自最底層,但蘊含的巨大能量,讓我們看到整個社會“溫暖的鏈條”連接著每一個人。這就是我們的草根,他們的背后是千千萬萬個草根群體,他們點點滴滴的堅守和付出構筑了我們這個社會最堅固的基石。這就是我們的草根,他們是今天最耀眼的明星!我們會不停地為他們搭建璀璨舞臺,讓草根的力量支持我們不斷前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