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婺城區白龍橋青年婺劇團,多數人都知道團長倪秋花,卻鮮少有人注意在她背后默默付出的丈夫俞洪海。與大大咧咧的妻子不同,1954年出生的俞洪海成熟內斂,甚至有些靦腆內向,他與妻子自1994組建青年婺劇團以來,每年帶領演員“送戲下鄉”,累計超過580場,開展“婺劇進校園”演出200場,致力于婺劇傳承事業,深受觀眾歡迎。
![]() |
建團只為圓妻子婺劇夢
在建劇團之前,俞洪海與妻子在白龍橋老街上有一家錄像廳,上世紀80年代,農村里并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整個白龍橋也只有俞洪海這一家錄像廳,生意很是紅火。
倪秋花從小就是婺劇迷,有一年,她與幾個婺劇迷共同出資5000元,請了劇團在白龍橋村演了四天七場戲,倪秋花是場場必到,看得如癡如醉。劇團一位演小生的演員看到倪秋花如此喜歡婺劇,就開玩笑說:“老板娘,看你這么喜歡婺劇,不如辦個劇團吧。我幫你找演員。”想不到一句玩笑話,倪秋花上心了。
剛聽妻子說了這個想法,俞洪海就連連搖頭,堅決反對,夫妻倆甚至為此吵過架,鬧過情緒。“辦婺劇團是特種行業,特別辛苦,我本來就不愛跟人打交道,想到要管一整個劇團,要對付種種人際關系,我都直發怵。”俞洪海說道,“但看到妻子這么喜歡,我還是想幫著她圓了這個夢。”
1994年,金華市白龍橋青年婺劇團正式成立。俞洪海與妻子騰出在金龍路上的自建房,一樓用來出租,二樓改造成了排練廳,三樓自己住,四、五、六層給演員住。找好了場地,就要開始招人。在農村,傳統婺劇是農民演,農民看,農忙時戴上笠帽,農閑時穿上戲裝。
因為資金有限,請不起科班演員,俞洪海從農村里找一些愛婺劇、有一定婺劇演唱基礎的“草根”,但不少人不敢來,“因為我們當時剛開團,很多人怕我們發不出工資。”在俞洪海的游說下,總算招到了首批30多名演員。因為水平層次不齊,他們就請國家一級、二級專業劇團的戲曲導演來幫忙排練。
在劇團,一般7月初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算一個演出足年,7月初開始排練到月底,9月天涼了,婺劇團就開始一年的工作,直到來年的4月。排練也很簡單,每人發了劇本,分好角色,自己先背唱詞,再跟著樂隊一場一場配,最后一起合練。
人安排好后,開始備服裝。演出的損耗很大,俞洪海每年都要進行一些道具的更新更換,“特別是話筒、音響,這些都是別人看不到的開銷,都是要從戲里做出來的。”
新人上臺,出價不高,第一年接戲,為了把名聲打出去,劇團什么活都接,300元一場,600元一天的也做,雖然連續演出了9個月,但年終一結算,還是虧了5萬多元。20年過去了,劇團早就步入正軌,夫妻倆也不用再自掏腰包,但演員的工資較20年前,翻了近10倍。
風風雨雨20年
“一晃20年,真的跟做夢一樣。”回望一路風雨,俞洪海十分感慨。劇團成立了20年,俞洪海當了20年妻子背后的男人,女主外,男主內,平時妻子負責跑戲談演出,俞洪海負責整個團的內部后勤工作。
別看小小的后勤,工作卻并不輕松,涉及到現場協調、角色安排、帶演員候場等方方面面,“就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好了,我們團員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蘭溪的、武義的、山東的、河南的等,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大家都得互相體諒,互相融合。”面對問題,俞洪海只能好好說。
一般農村請戲都是三天三夜、四天四夜的。在一個地方呆個三四天,就又得挪窩,行話這叫“轉場”。這個村演出結束即裝上行頭趕往另一個村,路程遠的話就得捱到天亮了,下了車休息幾個小時演員就又要起戲。
20年里的苦,俞洪海是說不完吐不盡,最大一次磨難要數2007年那一次了。那是正月十一的晚上,俞洪海正帶著團在義烏一個農村搭臺演出,表演正酣。不覺想,一旁煙花鞭炮的星子落在了演出棚頂,只一瞬,就燃起了熊熊大火,人群哄叫著四處散開,俞洪海與妻子卻不忙著離開,而是先組織演員們撤離。在確保每個人都逃出來后,夫妻倆回過頭來,舞臺已經付之一炬,道具、戲服、音響等等都被燒得一干二凈,整個過程不過8分鐘,直接損失30多萬元。
看著眼前一片灰燼,妻子難過得流下了眼淚,但冷靜下來的俞洪海更擔心的是第二天在白龍橋臨江的演出,因為已經簽訂了合約,是萬萬不能違約的。在清點完物品后,俞洪海和妻子,以及主干團員們連夜兵分幾路,一隊人去別的劇團借衣飾,一隊人去購置音響等道具,風風火火趕了一個通宵,總算能撐出一場戲了。
第二天一早,俞洪海帶著余驚未散的團員們又浩浩蕩蕩地趕到了臨江,絲毫沒有影響演出。到了月末發工資的時候,團員們紛紛提出不拿月份錢的想法,但俞洪海和妻子還是堅持借錢給每一位團員發了工資,“我們總不能虧待了自家人吶。”夫妻倆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才把當時欠下的15萬元外債還清。
輾轉演戲,住宿、飲食方面難免要艱苦一些。20年里,俞洪海睡過水泥地,睡過有水洼地,也睡過用來停棺材的老祠堂。因為常年睡在地上,濕氣進體,對腰骨也是一個考驗,妻子倪秋花就在前年剛剛因為腰間盤突出動了手術。
乘上婺劇的春風
20年來,俞洪海與妻子帶領婺劇團進農村、入社區,足跡踏遍溫州、臺州、建德、嘉興、麗水等地,每年為農民群眾演出近600場,歷年累計近萬場,還培訓了一大批農村文藝骨干。如今,金華青年婺劇團已成為一支專業正規化的戲劇表演團體,演出隊伍也從最初的30人發展成為50多人。而劇團在金華乃至全省婺劇界聲名鵲起,曾獲浙江省婺劇傳統戲金獎、浙江婺劇基本功大賽金獎等榮譽10多項。
雖然在演出過程中,原汁原味的傳統劇目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但俞洪海也不放棄新戲的探索,劇團除保留傳統劇目外,還自行改編創作了不少貼近農村生活的新劇目,并錄制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婺劇影碟,包括《五子哭墳》、《羚羊鎖》、《反皇城》等,受到了戲迷們的一致好評。
在俞洪海、倪秋花夫妻倆的影響下,他們全家都愛上了“戲”,就連孫子、孫女都喜歡看戲,俞洪海說:“婺劇發展重在傳承,娃娃愛看戲那是好事。”而這么多年下來,原本對婺劇一竅不通的俞洪海,耳濡目染地,如今也能跟著哼兩句了。
近年來,隨著“送戲下鄉”、“婺劇進校園”等活動的不斷深入,婺劇在金華刮起了復古風。劇團也多次受中小學校的邀請,開展“婺劇進校園”演出200場,致力于婺劇傳承事業。俞洪海說:“如今,婺劇風刮了回來,金華各地都洋溢著濃厚的婺劇氛圍,趁著這股春風,雖然身體不如以前硬朗,但還是想再辦幾年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