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劍,舉巖沖泡技術不斷革新
決心重拾舉巖品牌的夫妻倆分工明確,潘金土制茶,鄭健美泡茶,夫妻倆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無縫,但背后的艱辛卻鮮少有人知曉。鄭健美告訴記者,從茶具器皿的選擇到沖泡的流程,她就整整摸索了三年時間。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有七大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再加工茶類。每類茶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不同,沖泡的方式也不同。”鄭健美介紹,以種類來說,舉巖雖然屬于綠茶,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舉巖貢茶產于婺城北山鹿田村一帶。這里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詩句‘云暗雨來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就是形容這里的氣候。五代時期毛文錫所著的《茶譜》中即有‘婺州有舉巖茶,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的記載。通俗地說,它的色澤翠綠油潤,香氣清香持久,具有蘭花香味。滋味醇厚,鮮爽回甘。湯色嫩綠清涼,葉底嫩綠勻整。舉巖茶品質最突出之處是湯色如碧乳,堪稱茶中佳茗。”
茶藝沖泡第一要義在于器皿的選擇,如何突出舉巖的特點,成為鄭健美首要考慮的因素,“最先開始選擇過玻璃杯,但發現并不符合舉巖的特性。”后來,她又多次親赴江西省景德鎮,帶回一些工藝考究的大蓋碗、小蓋碗、白瓷,但都不能和舉巖達到契合的狀態。直到2008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她遇見了龍泉青瓷。鄭健美意外的發現,與白瓷相比,龍泉青瓷玉質感強,更能體現舉巖葉底的色彩,突出茶湯的顏色,而且青瓷厚度比白瓷厚,因此也更易于留住茶香。
器皿的問題解決了,鄭健美又開始攻克沖泡投放量的難關。她介紹,以玻璃為例,一般的茶葉投放比例為1比50,即3克茶葉配以150毫升的水,但舉巖不同,5克的舉巖需配合120毫升的水為最佳。“這些都是我從無數次失敗中得出來的結果。”鄭健美打趣道,在嘗試過程中,她還碰到過不少趣事,記得有一次,潘金土讓她把第一道潤茶的茶湯倒出來給他喝,喝完后,潘金土還不住感嘆說:“這茶太鮮了,簡直跟雞湯一樣。”“丈夫的鼓勵給了我信心,也讓我在失敗后有動力繼續前行。”說起往事,鄭健美心里滿滿都是幸福。
至于水溫,舉巖也有不同的要求。“舉巖的沖泡水溫一般在90℃左右,因為它外形蟠曲緊結,不似碧螺春的細嫩芽頭,溫度稍高的水才能將營養物質沖泡出來。”鄭健美還發現,舉巖一般可沖泡6~7次,相比第一道潤茶的湯底,第二道沖泡的濃度會更高,而且品之略帶甜味,“如果是第一次品茶的人,會比較喜歡第二道、第三道的口感。”
傳道授業,舉巖的非遺之路將走得更遠
2006年~2008年,舉巖貢茶“連升三級”,其傳統制茶技藝先后列入金華市、浙江省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北京奧運圣火采集之時,舉巖貢茶作為中國和希臘友誼的紐帶,被奧林匹亞博物館永久珍藏。同年5月,舉巖貢茶經商務部、外交部核準為國禮茶贈送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
在外人看來,舉巖貢茶頭頂的光環,其金華金名片的地位已不可撼動。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鄭健美卻發現,真正懂茶、愛茶的人卻知之甚少,特別是一些打著茶館、茶樓旗號的品茶之地,其對茶文化的了解僅僅浮于表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在老師徐南眉(原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的鼓勵下,鄭健美成立了金華第一家專業的茶藝培訓機構,向愛茶之人傳授茶歷史,茶葉的加工、分類、栽培和茶藝實踐操作。據悉,目前,好茶緣茶藝培訓中心已開辦13期,培訓學員300人左右。下一步,鄭健美還計劃開辦少兒茶藝,從娃娃抓起,讓中國茶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舉巖貢茶是先人留給金華的一筆財富,我們一定會好好珍惜,并且要把它發揚光大,爭取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鄭健美信心滿滿地說。未來,舉巖貢茶將代表金華八婺茶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