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放權限“提速增效”
部分行政許可項目權限下放至各縣(市、區)消防大隊,其中,對于義烏市轄區所有建設工程項目的行政許可、備案抽查權限全部下放至義烏大隊。此外,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核(備案)、竣工驗收(備案)辦結時限由法定20個工作日縮短為15個工作日;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由法定時限10個工作日內開展檢查縮短為5個工作日;公眾聚集場所在辦理消防驗收和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時,可實行同步檢查、同步完成、同步許可。
二、窗口受理“一站服務”
金華市區(市本級及婺城、江南)所有消防行政許可項目均可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統一受理,辦理結果統一送達。支、大隊兩級機構接待來隊咨詢或辦理相關消防事項的人員,實行“首問負責”和“一次告知”:即由首位接待或受理的工作人員負責答詢或引薦到具體辦理部門及人員,辦理部門及人員要按照規定及時予以辦理和回復;在受理消防審批事項時,受理人員將申報程序和條件、提交材料、辦理時限等一次性告知。對資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當場受理;對文件資料不齊全的,一次性告知缺少的文件資料,當場說明法律規范依據,切實將消防審批程序簡化優化。
三、重點項目“管家式服務”
開通重點工程審批的綠色通道,對國家、省、市重點工程項目,確定消防服務承辦人和責任人,實行全程跟蹤服務,隨時解決遇到的消防問題。根據建設單位的需求,對符合國家標準的,可按規定進行消防單項和局部驗收,方便建設單位申請局部開業、投入使用。對市政府投資項目提前介入,實行并聯審批、聯審窗口集中受理后,7個工作日內出具初審意見。對涉及民生的工程項目,基本資料齊全即受理預審,原則上受理3日內出具初審意見,驗收項目在受理10日內出具驗收意見。派專人專班進駐金義都市新區,凡屬新區的消防審批項目,均在新區辦理,實現全程跟蹤直至通過消防驗收。
四、輕微違法“首查不罰”
在執法過程中實行“告誡式執法”,“說理式服務”,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慎用行政處罰權和自由裁量權,對初次且輕微的消防違法行為,堅持教育為主,給予足夠的整改期,使其在積極整改的情況下不因輕微消防違法行為而受到處罰;并在執法過程中,全市消防監督干部通過說通“法理”、說清“事理”、說明裁量對單位負責人進行耐心說服教育,使之心悅誠服整改火災隱患。
五、火災認定“簡易從略”
火災直接財產損失輕微的、無人員傷亡、當事人對火災事故事實無異議,不存在放火嫌疑、經濟糾紛等火災,實行簡易程序調查處理。在火災調查過程中,對有證據證明且已經排除不是起火區域的部位,可提前解除現場封閉。
六、現場辦公“重點幫扶”
每月9日定為消防服務日,由支(大)隊領導帶領開展現場辦公,主要對建設工程的消防安全工作進行現場指導,為企業的消防安全工作獻計獻策;對重點企業和重大火災隱患整改單位,主動定期上門指導火災預防和隱患整改工作,使火災隱患整改“依法、及時、有效”。
七、警務信息“陽光便民”
開通“網上消防辦事大廳”,方便群眾在線辦理消防備案;及時公告和發布消防行政許可受理等消防政務信息;設立支隊長政委信箱,成立火災隱患投訴中心,公布省、市、縣三級舉報電話96119,統一受理、核查、督辦批轉和群眾舉報投訴的火災隱患。對占用、堵塞、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其他妨礙安全疏散行為,以及擅自停用消防設施的舉報投訴,承諾在24小時內進行核查;對舉報投訴的其它消防安全違法行為,承諾在3個工作日內進行核查。對查證屬實并屬于有獎舉報范圍的,予以獎勵。
八、廉政執法“違者必究”
全市消防官兵堅決杜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冷硬橫推”和“吃拿卡要”等問題,做到“五個必究”,即“超時審批必究、擅設行政審批條件必究、違反執法程序必究、執法過錯必究、違法違紀必究”。要求所有執法人員每年至少向轄區單位公開述職述廉一次。同時,支隊紀檢督察部門對全市范圍內所有審批項目抽(回)訪的單位數每月不少于10家;支隊各黨委成員每月回訪不少于3家;各基層大隊抽(回)訪的單位數每月不少于5家,征求企業對消防部門及監督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案件的評價,及時改進工作措施,提高服務質量。
九、應急救援“科學高效”
立足現有武器裝備,科技練兵,科學部署專業救助力量,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重點行業、重點單位、重大項目滅火救援預案。各級消防部隊實行24小時119報警信息受理,一旦發生火災或需要公安消防部隊參與處置的緊急情況,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處置,并做到“有警必接,有災必救,有險必搶、熱情服務”,確保險情得到迅速、有效處置,將損失降到最低。
十、宣傳教育“深化普及”
深化消防宣傳“六進”工作,消防站每月至少向社會開放1次,在重大節日及各主題活動,主動邀請社會各界參觀消防站,提供上門消防教育培訓服務。加大消防常識的普及力度,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識。指導社會單位開展“四個能力”建設工作,切實提高社會單位檢查消除火災隱患能力、撲救初起火災能力、組織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傳教育能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