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了竹馬鄉向家源村剛建成的文化禮堂和郭店村基本修建完成的宗氏祠堂,兩個村充分挖掘、保護和培育各自村中的特色文化,積極打造農村的美麗人文環境。文化禮堂是“實現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將原本散落在民間,只是村民之間口頭傳承的活在個人記憶中的民俗傳統、歷代鄉賢聞人、治家理村的家訓格言、群眾性文化活動和農事活動等豐富的文化資源整合在一塊,讓村民們更加熟知自己的家鄉歷史文化。
向家源:象鼻山下特色村
“象鼻山腳下,向家源溪旁有個美麗的村莊,就是我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走進竹馬鄉向家源村的文化禮堂,就聽見悠揚的向家源村歌從喇叭里傳出來,這一首村歌也正是由向家源村的村民潘豫大自己譜曲作詞創作而成。
說起創作村歌,潘豫大表示:“因為當時村里開始修建文化禮堂,自己希望通過創作一首歌曲來宣傳一下自己的家鄉。”創作這首村歌花了潘豫大好幾個晚上,自己作詞作曲不斷修改更正,寫好了之后又親自演唱錄音,F在,村上的一些小孩子已經非常熟悉這首村歌,時常唱給家中的長輩們聽。
向家源村在今年的5月份開始修建文化禮堂,文化禮堂由原先的一個廢舊廠房修建而成,修建后的文化禮堂獨具特色,充滿韻味。當走進文化禮堂內部,在入口處便可以看到向家源的村史簡介。因為向家源坐落于竹馬鄉的北部,處于金蘭北線西北,與蘭溪地界相連,在光緒《金華縣志》里就有記載,向家源為金華江支流,自北向南流入金華江,村以水名,故稱向家源。
向家源村里的村民大多姓潘,說起清潘這個姓氏,也有著一段特殊的來歷。清潘,是宋高宗為了表揚潘良貴“一門宗清”、“秉志宗貞”、“律身正大”,特賜“清潘”二字。從此,潘氏宗譜,就改為清潘氏宗譜。向家源也續修了九次家譜,現保留的舊家譜為民國八年第八次所修,新家譜為二零零七年所修。從舊家譜到新家譜,從第一次修家譜到第九次續修,說明村民的敬祖尊宗精神源遠流長,人人不忘根本,家家和睦相處,這應該就是向家源的村風。
繼續向前欣賞,向家源村的文化禮堂里學子榜、壽星榜、文化廊、民風廊和笑臉墻等都體現了向家源的精神文化面貌。另外,在文化禮堂內的書畫創作室里一幅幅的書法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這些都是由村里的潘建國書寫的。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筑起了向家源村民們的精神家園。伴隨文化禮堂的建設,村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現在,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加美麗。向家源也結合竹馬鄉“茶花爭艷”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精品茶花扮靚村莊,改善村容村貌,讓村民住的舒心,住的開心。
郭店村:自費修建不忘根
2011年的一天,郭店村老年協會的幾個老人聚集在一塊時,會長郭人和說起東陽、蘭溪等地的郭氏家族都在修建宗氏祠堂,其余老人便紛紛響應,認為自己村也應該修建祠堂。
時隔三年,現在郭店村的宗師祠堂的修建已經基本完成。從外面看,黑瓦紅墻,充滿了古色古香;踏入內部,寬敞的大廳,精雕的木門都顯示了郭店村村民們對修建祠堂的精心設計。與其他村修建祠堂不同,郭店村修建祠堂的資金都是由村民共同籌集。當時,村干部和老年協會的老人們挨家挨戶宣傳重新修建祠堂的重要意義,得到了村民們的大力支持,大家捐款都十分積極,這為修建祠堂鋪墊了物質基礎,F在,村民們看見郭店村的祠堂都表示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郭學忠是老年協會的成員之一,他說:“修建祠堂是很必要的,每個人、每個村都有祖宗,做人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修好之后,別人到郭店村的祠堂來參觀,我們村的文化、歷史等都可以一目了然。”郭店村的祠堂建成之后,也將作為該村的文化禮堂使用,給村民們提供一個集歷史文化宣傳、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場所。節假日,村里的重大的活動也都可以放在文化禮堂內舉行,這必將成為郭店人的新“精神家園”。
文化禮堂是增強農民凝聚力、向心力、歸屬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園,將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樹立文明新風的愿望,將促進形成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