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7時左右,箬陽鄉琴壇村保潔員張明浪都會拉著小車,到村里7個定點投放點收集垃圾。這些垃圾分成兩類:一類是可堆肥垃圾,比如菜葉瓜皮、剩菜剩飯,另一類是不可降解的有害垃圾。隨后,他把當天收集來的可堆肥垃圾倒入太陽能減量化垃圾房,而不可降解垃圾則會統一清運至垃圾中轉站。
農戶定點投放垃圾,保潔員定時回收,太陽能減量化處理,確保了垃圾不落地。如今,隨著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工作如火如荼開展,這樣的場景在箬陽鄉已經實現常態化。與琴壇村一樣,該鄉其他13個行政村也乘著“垃圾革命”東風,掀起了一場場鄉村“潔美風暴”。
箬陽鄉地處偏遠,垃圾收集和轉運成本高,為破解垃圾處理難題,該鄉積極探索適合山區的垃圾處理模式。為此,箬陽鄉于今年7月,借助琴壇村客家民宿開張運營,在該村實施了“兩桶、兩袋,戶集、村收”垃圾分類模式的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后,該鄉在琴壇村垃圾分類模式基礎上,全面推廣“兩桶、四分、定點放,戶集、村收、片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即采取“可堆肥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4大生活垃圾配置村投放點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毛竹樹木、危險廢物”4種物品確定不同放置區分類放置、“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2色垃圾桶農戶分類收集、定時投放的辦法,實現生活垃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連片處理。
“琴壇村垃圾分類是全鄉的試點,我們按照工作部署,先整治村莊環境,再推進垃圾分類,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禽畜要圈養!贝妩h支部書記廖祥海說,通過試點,村民的衛生習慣改變了,垃圾實現就地消化,不僅受到了村民們歡迎,甚至外地慕名前來游玩的游客都說琴壇變得整潔漂亮了。
琴壇村試點經驗形成后,該鄉乘勢而上,在動員、組織、宣傳、配套等各方面保障垃圾分類工作在各村全面推開。為此,鄉黨委前不久在琴壇村召開垃圾分類動員會,全鄉14個村的負責人到琴壇村“取經”,學習借鑒垃圾分類經驗做法,由此拉開了箬陽垃圾分類的序幕。會后,該鄉按照“兩桶、四分、定點放;戶集、村收、片處理”的垃圾分類模式,統一配套分類垃圾桶、垃圾分類清運車等硬件設施,共采購垃圾車10輛,配套大型垃圾分類宣傳牌18組,村收集點100升裝垃圾桶200組,入戶30升裝分類垃圾桶1380套,實現了分類設施全覆蓋。
鄉黨委書記金衛忠說,自2012年以來,箬陽鄉就多次組織人員赴外地考察垃圾分類,并于當年在瀛頭村建成全區第一座太陽能減量垃圾減量房,率先開始了垃圾分類處理的探索。經過兩年的垃圾收集、運行,總結出了分類收集、連片處理、就地降解的垃圾處理做法。目前,全鄉共投入70余萬元,在瀛頭、周塢、巖溪沿、羅坪、箬陽、黃陽等村建成太陽能垃圾減量房6座,實現了鄉村級垃圾處理終端全鄉覆蓋。初步測算,全鄉可實現日均就地減量處置垃圾2.2噸。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