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拿兩把長凳子撐一扇破門板,一群人熱熱鬧鬧地圍成圈,嘴里說笑著,手里編織著麥桿扇,就半個小時,一把簡單的麥稈扇就被編織出來了……供銷社的門口,總會擠滿來賣麥稈扇的人,收貨的人用尺子量,一把麥稈扇只有達到一定的尺度才能給2毛5元錢……這是集體經濟時代,在乾西鄉湖頭村最為常見的場景。可如今在村上已經再也無人種麥子,也再無人編織這樣的麥稈扇了……
一把看似簡單的麥稈扇原來要講究這么多細節
在湖頭村,麥稈扇這種稀罕物件已經少得可憐,知道的人也并不多,會做的人就更少了。
67歲的黃美仙是湖頭村黃武范自然村人。小的時候,黃美仙就看著母親做麥稈扇,沒有刻意地學過,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自然也就會做了。
要想做出好的麥稈扇,挑選出好的材料是關鍵。“收割回來的麥稈要先放在木桶里用水泡上一個星期,等到麥稈泡得干凈了,再拿出來。拿出來之后還得仔細挑選一下,黑的壞的都不要,只留下白的好用的。把挑選過的麥稈放在平地上晾干,就可以拿來做麥稈扇了……”
雖然有40多年沒有做麥稈扇了,可是,怎么做麥稈扇,怎么做著好看,每一個步驟,黃美仙都能清清楚楚地說出來。“頭天晚上,將晾干的麥稈用專門的工具刨把表面粗糙的部分刨干凈,然后用削棒把一根麥稈削成如粉絲般細的麥稈,一般一根麥稈可以削成4根細的麥稈,技術好的還可以削成10根。用細的麥稈做出來的扇子那才叫一個好看吶!開始做麥稈扇,先在下面墊幾張報紙,然后用一塊鐵壓住麥稈,因為麥稈比較輕,這樣的話操作起來比較方便。”
做麥稈扇雖然談不上是什么難事兒,但卻也是個技術活。村子里的文化員保管了村子里僅存的幾把麥稈扇。黃美仙拿起麥稈扇,細細地端詳著,說道:“你看,這把扇子上有字,遇到字或者圖案的時候就得跳過去;你看,這把扇子是挑一壓四,就是挑起一根麥稈,壓住四根麥稈;你看,這把扇子就是用一根粗的麥稈做的,這個沒有細的做出來好看……”從15歲開始做麥稈扇,一直做到27歲,做了這么多年,黃美仙儼然成為了一個專家,“麥稈扇其實是由兩面組成的,一面做好了先用膠水粘上紙,另一面也一樣,再把做好的兩面掛在竹竿上晾干。接下來就是鑲邊,按扇柄了。”
剛開始的時候,做的也無非是白色的麥稈扇,毫無新意可言。到后來,村民開始研究怎么做好看又實用的扇子,把麥稈染成不同的顏色,編幾個字、幾個圖案,這扇子看起來果然不同尋常了。憑借著與眾不同的圖案和精致的手工,湖頭村的麥稈扇名氣越來越大,好多人都會趕到湖頭來收購。
“那時候村子的合作社里有一個胡子長長的阿牛爺爺,他在我們村專門收麥稈扇。看有人來賣了,他就拿出尺子來仔細量,這一比劃,如果沒有達到要求還不給錢。起先,麥稈扇的價格并不高,才2毛5一把,后來來收的人多了,價格也就自然漲上去了。”一天下來,手腳麻利的村民可以做十幾把扇子,也能賺上十塊錢左右。這算是村民們農閑時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一把小小的麥稈扇承載著多少人的美好回憶
對于黃美仙來說,雖然賺的錢不多,可那時候樂呵啊,兩把長板凳,一扇破門板,就是大伙兒簡單的“工作室”。“我們一大幫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做扇子,哪家姑娘嫁了,哪家小伙娶媳婦了,八卦八卦些村里的瑣事。有時候心血來潮,大伙兒來比個賽,看誰做得又快又好。不知不覺,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想起那時候大伙兒一起做扇子的場景,黃美仙心里就覺得樂呵,“一幫人聚在一起多好,有說有笑的,別提有多開心。”
像這樣圍坐在一起做麥稈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湖頭村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場景。沈增鳴是村里的文化員,他告訴記者,那時候,村子里家家戶戶都種麥子,到了豐收季節,麥子收割下來之后,麥稈就用來做扇子。一來是打發了農閑時光,二來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制作麥稈扇,這在我們當時的湖頭村已經形成了一種產業。每到那個時候,就有專門的人過來收購,價格雖然不高,卻還是挺有市場的。”沈增鳴說。
在沈增鳴的記憶里,小時候,外婆、媽媽都會做麥稈扇,“她們做麥稈扇動作可快了,只一眨眼的功夫,就能做好多。小的時候,我就喜歡待在她們旁邊看著她們的手飛快地穿梭在麥稈之間,那對于我來說是一件特別神奇的事。”
在還沒有電風扇以前,麥稈扇是全村人最有用的納涼神器。夏天的傍晚,走在村子里,你會看到家家戶戶的門口都坐著一邊拿著扇子扇風,一邊吃晚飯的人。對于沈增鳴來說,麥稈扇在他的兒時童年記憶里給予他的不僅僅是涼爽,還是外婆濃濃的愛,“每次睡覺前,外婆總會邊扇著扇子邊哄我入睡……”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風扇、空調漸漸取代了麥稈扇的地位。“已經沒有人用扇子納涼了。”沈增鳴說。如今,走在湖頭村里,再也看不到當年的景象,在集市上再也看不到一把把手工編織的麥稈扇了。“七八年前,還有人到村子里來收購,后來就沒有了。現在村子里種麥子的人都沒有,想做麥稈扇一來沒有材料,二來也沒有市場了。”麥稈扇就這樣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黃美仙說:“現在,二十五六歲的年輕姑娘已經沒有人會做了。如果可以,我想做下去,讓麥稈扇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