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吃金華饅頭!”11月28日中午,環城二小的老師們都收到了一雙熱乎乎的金華饅頭。來送饅頭的是四(5)班的同學,他們抬著蒸籠,臉上寫滿自豪,因為這些饅頭是他們親手做的。
金華饅頭——“中國饅頭的活化石”,記載著無數金華百姓生命中的重要時刻。環城二小四(5)班的孩子們發現各種喜宴、慶典中都必定出現金華饅頭的身影,他們陶醉于它的美味,又對它充滿好奇,為什么酒席必備金華饅頭?饅頭上的大紅印章有什么寓意?這么特別的饅頭又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孩子們決定揭開這美食神圣的面紗。于是一場關于“金華饅頭”的研究就在四(5)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我們組對金華饅頭的來源很感興趣”、“我們小組經過討論,決定研究饅頭上大紅印章”、“那我們小組就整理金華饅頭的味道、吃法吧”、“我家是做饅頭的,我爸爸做的金華饅頭可好吃了,我可以詢問制作金華饅頭的全套程序”……就這樣,確定了研究內容,孩子們進行了小組合作。經過一個星期,通過查找網絡資料、訪問饅頭師傅、采訪長輩,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同時為了讓同學們親身體驗饅頭的制作過程,段老師聯系了金華饅頭傳人,王同學的爸爸,帶著孩子們一起做饅頭。
11月28日早上,孩子們期待已久的“親子課堂——我們一起做饅頭”終于開始了。
制作饅頭之前,孩子們通過小組匯報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對金華饅頭的探究成果。星輝燦爛隊自編自演小品“饅頭聯盟”,讓大家感受到“用心做事,誠信做人”的內涵。綠芽兒小隊講述了關于金華饅頭的由來,孩子們傾聽饅頭的故事,對饅頭產生了更濃的興趣;向太陽小隊將金華饅頭的外觀,特別是大紅印章的寓意,以一種具象的方式表達,他們在“演饅頭”呢!唐俊隆同學將饅頭的軟趴趴表演到極致,邵舒寧干脆用吹泡泡的方式告訴大家:面團在發酵的過程中產生了“酵孔”。
王杰超父子檔,則采取了“理論+實踐”的戰略。王杰超結合PPT講解了饅頭的制作過程,緊接著王爸爸就將大家帶入了學校的“饅頭工廠”,大家一起做饅頭嘍。同學們親眼見證和面、搓面坯到醒發、蒸熟成型、蓋大紅印章的過程,現學現做,當起了饅頭師傅。他們小心翼翼對付著手中的這些小面團,學著王爸爸的手法,進行著自己的創作。過程中,他們在比手法—— “媽媽,瞧,我揉得這么圓”,比速度——“我已經做了8個了”,比創意——“瞧,我做成了三角形”。
下午12:00左右,同學們親手制作的280個饅頭終于出籠了。最緊張的時刻到了,“這真的是我們自己做的饅頭啊!”孩子們欣賞著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拿起饅頭,夾上自帶的紅燒肉、肉圓、梅干菜……“吃貨”們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幸福。
金華饅頭,金華味道。相信這次活動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美味,更是一次文化之旅。這次活動只是孩子們感受金華文化的第一步,下一步,四(5)班的孩子們將走出學校,走進真正的“饅頭工廠”,領略金華人民的智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