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學肯吃苦是他一直信奉的工作法則
說起潘增良,在婺城區竹馬公路養護管理站里很多人都習慣叫他“師傅”。身為養護站的站長,潘增良倒是挺樂意聽大伙兒這么稱呼他的,他說:“這樣叫我比較親切,叫我站長還顯得有距離感。”
其實,叫潘增良“師傅”,大伙兒是發自內心對他的尊敬,因為在他身上總有值得讓大伙兒學習的東西。
潘增良的技術在養護站里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他瀝青路面鋪設的技術。潘增良告訴記者:“在早些年的時候,瀝青路面的鋪設靠的是手工拌瀝青,瀝青與砂石的比例就需要自己掌握好,不能放太多,也不能放太少。瀝青太多了,到第二年路面就會鼓起來,太少的話,瀝青松散,路面就容易凹下去。”這其中的比例,潘增良作為這方面的“專家”自然是能夠把握得很好。
要問潘增良這技術是從何學來的。潘增良笑笑說:“剛干這一行的時候,我也只是個馬路的保潔員,什么都不懂就只會掃掃地,可我對什么都比較好奇,肯向前輩討教經驗。你去問了,前輩自然會教給你,我也就把這其中的‘奧秘’記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就了然于心了!
從普通的路面保潔員到如今的站長,潘增良靠的不僅僅是肯學的勁兒,還有他那肯吃苦的精神。潘增良是金東區多湖七里畈人,上世紀90年代,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潘增良家所在的地塊土地被征收了。這下子,原本靠著種植苗木為生的潘增良只能到市公路管理局當起了道路保潔員!爱敵跻粋月只有90元的工資,在家種點蔬菜,賣點樹苗一個月也要比這個多很多!迸嗽隽颊f,“可當時一來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二來也是為了讓自己的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本瓦@樣,潘增良硬是干起了這份工作。
道路保潔員是一份苦差事;貞浧鹉菚r候的工作,潘增良是感慨萬千:“最早的時候道路哪里像現在這么平整,那時都是砂石路。晴天去掃路面,身上必定是一層灰,雨天去掃,全身都是泥。”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差事,潘增良也是咬牙堅持著。
對于潘增良來說,因為有了當初的堅持,現在總算是苦盡甘來。
工作任務繁重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婺城區竹馬公路養護管理站因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在養護管理站周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塊破碎場、磚瓦廠、水泥廠……因此,在這一片,每天來來往往的大型運輸車多得數也數不清,而管理站的道路養護工就是在這來來往往的車輛中作業,危險性非常高。一輛輛疾馳的大型運輸車揚起的沙塵也讓養護工苦不堪言。身為養護管理站的站長,潘增良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提醒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從1990年進入這一行,25年的工作經歷,潘增良深切地體會到這份工作的危險性。1997年,潘增良被借調到杭甬高速公路做養護工,就在這一年,潘增良親眼目睹了自己工友在進行道路清掃時被疾馳的汽車撞死!爱敃r看到那場景,我真的愣住了;貋砗笠贿B好多天,我都吃不下飯。其實這也給我上了一課,讓我明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潘增良說:“我們這邊來來往往的大貨車都是運輸砂石的,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有砂石掉落。如果剛好碰上下班時間,我也會找人馬上去清理掉。如果不及時清理掉,萬一有人騎著電瓶車撞上摔了怎么辦?”在潘增良的心里,總是會記掛著手下這些員工的安全以及自己所管轄路面有沒有出現問題,會不會影響附近村民的出行。他總說:“工作固然重要,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把大半生都奉獻給了公路事業”
竹馬公路養護管理站有工作人員40多個,管理著周邊90公里的道路,工作任務繁重。如今進入數字化管理時代,公路養護的工作也同樣如此。“數字城管”通過巡查,發現路面問題,然后路面存在的問題用手機拍成照片上傳到指揮中心,最后將問題反饋給負責人。有時候,潘增良就會收到所自己管轄范圍內道路所存在問題的照片,“數字城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們的工作量,不過也監督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一發現問題,我就會立馬帶著工作人員前去處理掉!泵刻扉_著皮卡車巡查公路是潘增良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這不,記者去采訪前,潘增良剛帶著工作人員前去補修一個道路缺口!澳憧,這就是我們修補的道路缺口,拍下照片,我們還得反饋給指揮中心,這樣才算是完成了工作!迸嗽隽挤稣掌嬖V記者。
在繁重的工作任務下,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遇上下雪天,養護工清理積雪常常是起早貪黑;有時候出現特別的任務,需要加班加點干活也是再正常不過……當養護工在工作的時候,潘增良就會親自到現場去指揮,實在來不及的話,他也會主動上去搭把手。潘增良說:“自從當上這站長后,我身上的壓力大了,責任也大了。就連周末休息我也會來單位看看,心里放心不下。干了大半輩子了,也算是為公路事業做了貢獻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