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葉思佳,在環城小學無人不豎起拇指夸她,“熱情、開朗”,就連門衛大叔對這位雷厲風行的老師也是嘖嘖稱贊。來到環城小學,見到葉思佳,這位熱情的“向導”立馬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學校,在這里十多年,她見證著環城小學的點滴變化。環城小學對于葉思佳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情愫。在環城小學,她從一個懵懂的小姑娘長成了一位母親;在這里,她一次次收獲著榮譽,先后被評為區、市、省甚至是全國的優秀輔導員。她說,是環城小學塑造了現在的自己。
曾經稚嫩的她在這里一步一個腳印成長
2001年,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后的葉思佳來到了環城小學當了一名小學教師,由于她彈、唱、跳,樣樣拿手,第二年就被選任為少先隊輔導員。從那以后,她便和少先隊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少先隊輔導員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回想起當初自己剛開始干這份工作的時候,葉思佳笑著說:“你能想象我是哭著走過來的嗎?”每一次活動,葉思佳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那時候,每組織完一次活動,我就會自己一個人躲在音樂教室里嚎啕大哭一次。因為少先隊的活動規格要求很高,那時我還很年輕,沒有一點經驗,很多時候都考慮得不周全,工作得很苦。”
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配樂詩朗誦活動準備選送到市里去比賽。當時在選配樂的時候,有老師提出來用《紅旗頌》比較合適。在那個網絡并不發達的年代,要找像《紅旗頌》這樣的老歌需要找到正版的CD盤才可以。為了尋找配樂,葉思佳跑遍了大大小小的CD店,可惜都沒有找到。眼看著離彩排的時間越來越近,無奈之下,她便選擇了一首相似的歌曲作為配樂。第二天早上,全校師生在操場上進行彩排。彩排結束之后,葉思佳被領導狠狠批評了,說:“這個音樂和作品不融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要重新再找過!”
為了排練這次詩朗誦的節目,連續幾個月葉思佳都沒有好好休息過,累得嗓子都啞了。可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其他老師看不到,覺得很委屈:“為什么一定非要《紅旗頌》,這個音樂為什么就不行呢?”委屈過后,葉思佳還是得咬著牙堅持下去,“既然大家的意見都是一致的,那我就做!”帶著疲憊的身子奔走在大街小巷還是沒有找到,好在最后在電視臺找到了正版的音樂。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配樂效果,她又跟著電視臺的老師學習剪輯,為的就是能夠把配樂和詩歌更好地呈現給聽眾。馬不停蹄地工作到凌晨三點,第二天,她帶著剪輯好的音樂,帶著孩子們去比賽。好在,一切努力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那一次比賽,葉思佳捧回了個一等獎!“那一刻,我的內心百感交集。”
在很多老師的印象中,葉思佳第一年擔任輔導員的時候,兜里經常放著小本子和筆。因為她對少先隊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如何舉行隊儀式,甚至不知道如何敬標準的隊禮……只能多問多聽多記,才能盡快融進工作角色。
好在,在她遇上了關愛她的學校領導和環城小學老一輩優秀的少先隊輔導員。他們手把手教她敬隊禮,出隊旗;一筆一劃幫她修改大隊活動的主持稿;耐心地聽她訴說困難,給她出謀劃策。于是,有了精彩的苗苗團入團營火晚會;誕生了苗苗成長小腳丫展示長廊……環小的苗苗兒童團也在所有輔導員的努力下,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課題《低年級兒童集體建設與發展》獲得全國二等獎,課題成果《煥發生命活力的分層教育》正式出版……一步一個腳印,葉思佳在環城小學收獲著成功也成長了許多,她說:“每一次的活動都讓我大開眼界,讓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讓我在這條路上一步步成長起來。”
新的崗位,只能做好不能失敗
2013年9月,因為工作表現突出,葉思佳被選調到婺城區少先隊,擔任總輔導員的工作,分管著全區49所中小學的少先隊工作包括整個少先隊活動的效果、建制、構成。葉思佳說,和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比起來,新的崗位能夠更加全面地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過,她坦言,新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也自然要大很多。但盡管如此,她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只能做好不能失敗。
好在,性格開朗的葉思佳對新工作并沒有不適應,她開玩笑說:“我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適應能力強,我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強’。”心態擺正了,什么事也就手到擒來了。剛到新崗位不久,葉思佳就接到了挑戰。那年的12月份,召開區級少年先鋒代表大會。上一屆工作人員留下來的都是些文字資料,會議的流程是怎么樣的?初來乍到的葉思佳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著手。聯系會場、撰寫領導講話、打報告、資金的申請……一項項工作都在等著葉思佳去完成。“當時我覺得自己陷入了一個無底洞,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只能一步步地去摸索著走。”
葉思佳做了這么多年的大隊輔導員,腦子里盡是些新奇的想法。在枯燥的會議中,她創造性地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元素。原本需要領導做的少工委工作報告葉思佳將它編改成了快板的形式,讓老師和同學在臺上說唱,同時加入了漂亮的舞蹈表演以及美妙的歌曲演唱……在葉思佳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原本單調乏味的會議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了許多,得到了領導的一致好評。
如同當初在學校里剛擔任大隊輔導員一樣,葉思佳也是靠著勤奮、刻苦一點點積累經驗。雖然辛苦,但她卻樂此不疲。
她說,和孩子們在一起感覺自己永遠18歲
平日里,在學校里看到葉思佳都是有說有笑的,葉思佳說:“我喜歡當老師,可以和孩子們待在一起,感覺自己永遠都是18歲。”擁有一顆童心是葉思佳在面臨工作壓力時最好的排解方式。她總說,自己的生命里有教育情結,這輩子是和教育分不開了。就算是現在被選調到區少先隊當總輔導員,她依然放不下學校里的課,周一周二下午她都會在環城小學上課。她說:“我喜歡當老師,所以我放不下這幫孩子們。”兩邊跑來跑去確實挺累人的,可葉思佳卻覺得這樣挺充實,看著孩子們無論是學習上還是思想上有進步,對于葉思佳來說都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
葉思佳喜歡把孩子稱作“寶貝”,習慣蹲下來跟孩子講話。尤其是當母親之后,她更是把多年的教育工作應用在家庭教育上,在女兒的教育上,她堅持嚴和慈并存。她在教育中一直秉承著環城小學的“種子培養”理念,即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來培養孩子,不去強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教育孩子要實行體驗式教育,做比說要管用得多,孩子自己經歷過了,自然就會明白了。”
如今,葉思佳第一年當輔導員的那一屆大隊委已經都到了上大學的年紀,多數遠赴外地上學,甚至漂洋過海在異國求學。每到節假日,她總能收到來自各地的同學寄來的賀卡,在賀卡上讀著學生們的祝福,葉思佳倍感欣慰,起碼學生們還記得這位開朗的老師。
在少先隊這個陣地上,她精心搭建著屬于自己的幸福舞臺,以扎實的工作演繹著一個輔導員的精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