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隴西,王維明是個讀書種子。生在一九八三年的他,自認身上帶著一個山魂。要知道隴西古為秦國最早設立的四郡之一,元明清三代,隴西一直都是甘肅的省會,仰韶文化遺址即在其境內,亦是李唐文化的發祥地。然而威遠樓外,春風江南,那里的風流宛轉,一如當年隨父僑寓南京的金鑾所寫“夕陽千樹繞,芳草一江鄰”,多年以后,王維明卜居金華,也是感同身受,“水闊空江冷,風高落葉輕”,這在隴西哪能得見。試看唐人陳陶的一首《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其凄楚和隴西的風沙一般多。王維明終究是要遠走的,隴西的悲傷比快樂多。
少時,他在家中、鄉間耳聞目見都是舊的、老的,“這里不僅在物質上落后于沿海,精神上也是。”王維明說,“既然沒有什么發展,反而就留下許多壁畫、墻繪,都是無名畫工的手筆,我們現在說是民俗畫,他們的技藝卻是最古老的。”在他上小學的時候,寫作文仍須用毛筆,語文老師的教法也不受馬列的影響。明代畫家王紱論書畫則說,“若尋常寫作,這是一敬字的工夫”,“筆不周而意周者,須從死工夫得來,到得精純之至,意旨不亂,外物不侵,人假天照,英靈來往”,這等事情,今人只是說說,鮮少追摹至此。但一個“敬”字,多半也能見出他們師法古人的真心。
“我出生在一個匠人之家,父兄長輩似乎天生都是靠手藝吃飯的,造房子、做家具是家常事,小時候最好奇的是他們玩弄樂器和畫畫。尤其喜歡三哥畫的魚,曾一度看入迷了。”王維明說,這是他最受用的一面,畢竟開蒙較早,得天獨厚。還有一次,他偶爾看到一個兄長畫梅花鹿,那鹿畫成的時候,眼睛滴溜溜轉,簡直要從墻上跑開去,這讓他羨慕至極,“很想當個畫家”,相信畫家筆下真能“無中生有”,給世界帶來生機。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他的畫家夢卻一直是陰差陽錯的。小學時他問班主任怎么才能成為一名畫家?老師的回答是“只要保持每次考第一名就可以了”,對這他一直是堅信不疑的,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他一直是文化課名列前茅。明明是一顆讀書種子,卻倔強地要在藝術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直到高中,王維明才聽說過素描、水彩,翻看西方的油畫集頗感新奇。但依舊找不到教繪畫的老師,美術課依舊稀缺。“隴西一中是重點高中,那時,有所民辦高中的校長跟我說,讓我到他們學校去,不僅學畫畫的錢不用交,而且學費全免。”王維明說,“我是真想去,誘惑非常大,但最后被班主任批了一通,只好作罷。”班主任自然也攔不住他想學畫的心,只要兼顧好文化課,也就讓他在外跟了一位美術老師學畫。“剛開始和幾個一中的同學一起畫,但因為缺乏西畫常識,根本跟不上進度。于是自覺跟旁邊六七歲的小朋友一起畫了一天的石膏幾何體,記得有一個小男孩教我可認真了,還借他的書給我看,當時很感動,也很不好意思。跟小朋友一起學了一天,我悟透了‘比例’和‘整體’兩個字,所有的疑惑也就明朗了。我學畫畫跟學文化課一樣,必須做筆記,老師講的和書上看的重要內容全部記下來。文化課與畫畫結合起來學,權當是勞逸結合,很享受,尤其喜歡政治,因為里面好多理論與畫畫是相通的。”王維明說。當然,等他有了一個整體的觀念并將學習和畫畫融會貫通后再下筆時,突飛猛進自然不在話下。
2004年,王維明以文化課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天津美術學院史論系,但他依然沒有找到成為畫家的正道。大學四年,他專攻美術史論,同時跟隨何延喆和劉萬鳴兩位先生對山水、花鳥畫都下過一番苦功。清人金紹城說:“人之學畫,每喜速成,數月不進步,即生煩惱。此不知國畫之精神者也。一學即成功,絕無良好之成績。數年或十數年、數十年之磨練,始見進步者,絕不能失敗于一旦。蓋功力既深,必確有所得。即藝術之本體必有特殊之精神,進一步焉,更有一步以相引,雖不見成功之迅速,而無形中必大有進步者在也。”王維明精勤于畫,倒也不生退心。一年接踵一年的畫,蒼山,秋木,奇石,異草,淺灘,流水,小橋,人家,處處皆畫本也,山水即為生命場,筆墨必須見活潑。藝術是生活的皮,生活是藝術的肉。清人王翚寫到:“上下千余年,名跡數百種,然后知畫理之精微,畫學之博大如此,而非區區一家一派之所能盡也。由是潛神苦志,靜以求之,每下筆落墨,輒思古人用心處。沈精之久,乃悟一點一拂,皆有風韻;一石一水,皆有位置。渲染有陰陽之辨,傅色有今古之殊,于是涵詠于心,練之于手,自喜不復為流派所惑,而稍稍可以自信矣。”奈何今之畫家豈止“稍稍可以自信”,是以王維明有志于道,必也游于藝。
他最沮喪的時候,就是考研的那段日子,他想調整人生的航向,真正進入繪畫科班學幾年,但連續幾次考研,最后都卡在英語上。“不論你的文化成績多么好,英語就是一道水龍頭,擰不開它,你就喝不到中國美院、中央美院的水。”王維明說。跟他同屆的一位朋友,至今仍沒有摸到“兩座美院”的敲門磚,可見其競爭的殘酷。書畫本是陶冶人心,何至于這般戕害人心。金紹城的一句“今之作畫者,意專在利。利之所在,無論若何之卑賤,均樂取之而不顧,性靈書味,全不知之”,可謂醍醐灌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經過長期文化課的學習與本科專業繪畫理論知識的積淀,以及多次失敗的磨礪,都為他后來成為一名專業畫家奠定了有利的基礎。2010年,王維明考研調劑到浙師大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的時候,正好與張仁海同級,從此兩人漸成形影,研究生畢業,又一同留在金華書畫院做了專職畫家。彼此如切若磋,如琢如磨,藝術的進境,也在于有人能夠相互砥礪,照見自己的初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