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畢業于浙江省衛校,2008年深入地震災區抗震救災,2013年擔任沙畈鄉衛生院院長;在擔任沙畈鄉衛生院院長后,為了提高醫療水平,采取了醫務人員“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并在山村里申請了兩個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讓沙畈鄉村民能夠享受平等的醫療報銷制度;開展了中醫中藥、中醫理療、康復保健等服務項目;在為村民的醫療服務中,從小事做起,做到村民生病能夠看、有人看……他就是沙畈鄉衛生院院長嚴健洋。
近日,記者來到沙畈鄉,看看嚴健洋是如何千方百計改善醫療條件,為山區人民謀福利的。
深入地震災區抗震救災
嚴健洋出生在1978年,1996年畢業于浙江省衛校臨床檢驗專業,衛校畢業后在白龍橋醫院工作。2008年,嚴健洋便擔任了婺城區竹馬鄉衛生院的副院長。原以為會一直在衛生院盡自己所能幫助村民們,2008年的汶川地震卻激起了嚴健洋身為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了歷史罕見的里氏8級大地震,數萬生命瞬間消逝,數十萬民眾無家可歸。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嚴健洋便主動請纓,并有幸成為了婺城區第一批衛生應急預備人員。“那時候汶川處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時期,我們是作為抗震救災金華醫療隊前往,除此之外還有衛生監督和疾病防控等隊伍。”嚴健洋說,“我們是6月27日的下午一點到達青川縣城,一到災區,便看到人滿為患,除了部隊以外就是醫療隊和工程隊了。部隊主要負責慰問災民、拆危房和搶修電路等工作,而我們就負責災后重建開展衛生防疫知識宣傳。”
6月27日,嚴健洋跟著醫療隊和同批隊員進行工作交接后,便前往位于青川縣城西南方向的黃坪鄉。黃坪鄉山高路險,余震不斷,除了部分居民集中居住在安置點外,大部分還都分散居住在各個山上。地震過后的黃坪鄉各村水源污染嚴重,蚊蠅多,加之持續的炎熱天氣,使得黃坪鄉的食品衛生、環境衛生、飲水衛生等都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了醫療隊工作的重中之重。
到達黃坪鄉的第二天,嚴健洋便和醫療隊的工作人員開展入戶調查和衛生知識宣傳,告訴村民們飲用水必須要消毒、千萬不能喝生水、水源周圍不能有污染、儲水桶要加蓋;不食原因不明的死禽畜、不食發芽土豆;四季豆、豆漿要燒透才能食用、食物要現做現吃;不食過期、變質食品。除此之外還給村民們講解了食品選購常識。
6月29日,了解完黃坪鄉棗樹壩村、王家灣村的一些情況后,醫療隊在聽村民反映后來到了位于1000米高山上的凡家山社。早上六點鐘從黃坪鄉出發,下午一點鐘嚴健洋和醫療隊才走到凡家山社,好不容易來到村口第一個農戶家,見到的情況遠比嚴健洋想象中還要糟糕:水源是地表水,水質外觀不清,也沒放消毒藥品,因為山上水源不足,村民們只能到距離家中1公里路程的山腳下背水。“村民們得知我們還沒吃飯后,立即要動手燒水、做飯,我們馬上拒絕了,因為我們實在不忍心喝那些辛苦背回來的水。”說起那時的場景,嚴健洋至今感受頗深。
在災區的那段時間里,嚴健洋和隊友們都住在鄉衛生院的帳篷里,面對著十分惡劣的工作環境、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異常頻繁的災后余震,在感受到災區人民們的感激之情后,嚴健洋卻好像忘了所有的疲憊。說起災區印象最深刻的事,嚴健洋說,7月27日,在走訪了受災嚴重的弓加河村時,5歲的女孩小弓拉讓他記憶猶新。
走在去弓加拉河的路上,隨處可見山上滾落的巨石,大部分房屋被泥石流沖垮,真正到了災區嚴重的現場,嚴健洋才深刻感受到了地震對災區人民無情的肆虐。在做兒童預防接種調查時,嚴健洋遇見了小弓拉,她的父母都在地震中身亡,只留下奶奶與她相依為命。在交談中,小弓拉還一直注視著那片深埋著她媽媽的廢墟。“那一刻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小弓拉的堅強,災民心中的希望,讓我更堅定了齊心協力重建災區的信心。”嚴健洋說。
改善醫療條件,為山區人民謀福利
1958年沙畈鄉成立了衛生院,在上世紀70年代初建造了病房、診室等醫療設施。以前的沙畈鄉有約2萬人口,可隨著近年來勞動力的流失,現在沙畈鄉留守在山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小孩,沒有醫療設施、醫療設備是不行的。2014年的上半年,沙畈鄉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樓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改善衛生服務條件的同時,也改善了村民們的就醫環境和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
2013年7月,嚴健洋被調往沙畈鄉衛生院擔任院長一職。到了沙畈鄉衛生院,嚴健洋開展工作的第一個難題就來了:工作人員太少。沙畈鄉離金華市區有45公里的路程,工作人員大部分一個星期只能回一次家,除了各科室人員,整個醫院有經驗的醫生只有5個。一年中106個星期天,平均每個人就要貢獻9天。在沙畈鄉,有一個村子叫銀坑,距離沙畈鄉政府還有25公里,距城區近70公里。2014年,嚴健洋就聽說銀坑有村民反映他們看病難、報銷難的問題,有時候一去市區看病就得住一個晚上,而且大部分銀坑以及周邊村的村民都反映他們不能就近享受醫保報銷的問題。了解到了這些情況后,在嚴健洋的多番努力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沙畈鄉在山腳、銀坑新增了兩個醫保報銷定點醫療機構。從今年3月開始,周邊幾個村的村民就能跟大家一樣享受農村醫保待遇。“這是一項很大的惠民措施,自從有了這兩個定點機構,村民們別提多開心了。”嚴健洋說。
衛生院由于地處山區,招不到有經驗的醫生,嚴健洋就想辦法把衛生院的醫生送出去深造,或者把外面的醫生請進來。去年,衛生院的兩位醫生便在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學習了B超、心電圖相關的專業知識,并到十二局醫院跟隨徐寶順主任“拜師學藝”。嚴健洋告訴記者,這將是沙畈鄉衛生院在一個專業方面的突破口,而相關的彩超、血液、尿液、心電圖等設備都已經采購完成。嚴健洋說:“雖然現在沒有和專業醫院形成長期性的合作,但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就是加強醫院的專業性,聯系有經驗的醫生進行對口幫扶,一些慢性病的病人能夠有延續性地看病,這也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無論村民們有什么需求,再小的事嚴健洋也會盡量滿足。晚上醫生都會住在沙畈衛生院,有什么急診病人可以隨叫隨到。村民們只要熟悉情況的,從大門口進來喊一聲醫生就會起床。有一次,一個病人因為大門打不開,一直在門口喊了半個小時才被聽見。第二天嚴健洋聽說后,馬上在門口裝了一個門鈴,并在相應的位置設置了有“急診”字樣的燈箱,為的就是讓村民們方便找醫生,方便就診。
沙畈鄉下設30個行政村,每年嚴健洋到每個村至少兩次,進行隨訪或體檢工作。每年的4~6月份是村民們體檢的時間,而衛生院的人員從來都是上門體檢,即使是最遠的山村,只要那里還有一個村民,醫療隊就會上門體檢。看到醫療隊,村民們也是熱情滿滿。走訪一線,敬業的嚴健洋會跟村民們聊聊天,看病人習慣用哪些藥。嚴健洋說:“很多工作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就難以開展,必須要了解每個村民的情況,積極開展隨訪工作。”
在和村民們交談的過程中,嚴健洋發現,村民們對中醫的好感度比西醫高,很多時候也更相信中醫能治本、副作用小。去年12月,衛生院里特意引進了中醫中藥,還有中醫理療、康復保健等服務。在給村民們進行慢病知識和保健知識的健康宣教中,嚴健洋還有意把中醫的保健知識融入到慢病預防知識中。中醫科開設以后,沙畈鄉的村民們對中醫都夸口稱贊。
如今,嚴健洋的愿望就是讓轄區內的群眾能看病,知道找什么醫生看什么病,而衛生院的醫生也能做好隨訪工作,知道哪個村民適合用哪個藥。
對于下一步的工作,嚴健洋說,由于山區生活艱苦、交通不便,首先要做到以心留人,改善工作環境。為了解決醫務人員吃飯問題,去年9月,沙畈鄉衛生院辦起了食堂,還準備爭取改善職工的住宿條件;二是要引進人才,要千方百計去招人;三是請專家對接,把大醫院的醫生請進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