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婺城區收藏家協會主席,興致儒雅,志在盡可能地多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他曾經是婺城區婺劇促進會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用腳步走基層,力促多個鄉鎮成立婺劇促進分會;他是黃埔軍校同學會志愿者,努力走訪抗戰老兵,幫助他們寫下當年的真實故事……他就是朱永奇,一個退休后依然發揮余熱致力公益事業的人。
保護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繁榮和諧
朱永奇原是婺城區總工會干部,于2003年退休。原本退休后的日子就應該享享清福了,但是,朱永奇仍為我區的文化事業揮灑汗水,并會同一批文人志士成立公益性質的婺城區收藏家協會。
“我們成立協會的初衷是盡可能地把祖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下來,起初是想成立一個文化促進協會,但是因為文化的概念太廣,審批太難,所以最后決定成立收藏家協會,以收藏的方式來保護文化遺產。”朱永奇說,自己雖算不上文人,但是非常熱心文化事業。
婺城區收藏家協會成立于2007年,是經市相關部門批準,不以營利為目的,免于年檢的民間組織。協會主要會員有數十名,收藏品廣泛,字畫、瓷器、玉石等種類都有。朱永奇本人以收藏字畫為主。“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字畫,我認為字畫是一種優雅的追求,欣賞字畫是一種絕妙的精神享受。”朱永奇說。
但凡喜歡藝術的人,多半都有環境熏陶,而朱永奇的熏陶就來自他的母親。朱永奇的母親曾是浙江大學師范學院的高材生(浙江大學師范學院于1952年整合更名為杭州大學,杭州大學于1998年并入浙江大學),治學嚴謹,造詣匪淺,對朱永奇的要求也比較高,經常督促朱永奇練字練畫。“而且,母親性情柔和,方法得當。”所以,朱永奇對字畫的興趣一直從小時候持續到現在。2003年退休以后,朱永奇更是有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收藏字畫。
辛勤奔走,力促區婺劇事業發展
朱永奇是婺城區婺劇促進會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說到婺劇促進會的工作,那就一個字——累。2009年,婺城區成立婺劇促進會,意在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農民坐唱班大賽、中小學生婺劇演唱大賽和婺劇送戲下鄉等活動,推進婺劇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婺劇事業發展?從朱永奇的職責出發,那就是發展鄉鎮分會。“因為我們人數有限,無法廣泛深入基層。而各鄉鎮對各自轄區的情況非常了解,能合理有效地開展相關活動。所以,發展分會更有利于促進婺劇事業。”朱永奇說。
但是,發展分會也并不容易,朱永奇經常需要自己一個人跑到鄉鎮里,找相關人員做思想工作,說服他們發展分會。而且他手下既沒人又沒車,都要自己坐公交車跑來跑去。“不是一般的累。”而且,朱永奇的工作多數是公益性質的,沒有任何收入,全憑一顆“愛好”之心。
在朱永奇和其他人員的努力下,婺城區現已發展會員150多名,成立了11個鄉鎮分會,分會會員總數近千人。除此之外,還舉辦了婺劇坐唱班器樂、中小學音樂骨干等培訓班,并密切與周邊縣市聯系,交流經驗。2012年,婺劇促進會還成功承辦了全省“婺劇進校園”現場會,區婺劇進校園工作的經驗在全省推廣。同時,區婺劇促進會還十分重視宣傳工作,簡報《婺劇之聲》已刊出27期,刊發份數達到5400份,使婺劇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積極走訪慰問抗戰老兵,匯編歷史
朱永奇是黃埔軍校同學會志愿者、金華市八婺黃埔文化研究會會長,多年來一直努力走訪慰問抗戰老兵,幫助他們寫下當年的真實故事。今年,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朱永奇與同伴們整理匯編了一本書:《我的父輩在抗戰》。這本書匯總了30多篇回憶錄,印制費用全部由會員們自發募集,該書不僅回憶了父輩們的抗戰歷程,也記錄了父輩經歷對后人的影響。“這是我們金華黃埔后人對父輩抗戰經歷的回憶錄,記錄了抗戰中真真實實的故事。”朱永奇說。
朱永奇的父親是黃埔第六期的學員,所以,1988年金華成立黃埔同學會時,他就主動參與,成為聯絡員,后來,他又發起成立市八婺黃埔文化研究會,組織黃埔后代和親戚朋友們學習、弘揚先輩革命精神,團結聯絡兩岸及海內外黃埔同學和后代親友感情。“而且,也確實有一點成績”。
婺城區長山鄉有一位黃埔老同志叫徐懷根,是黃埔17期學員,參加過遠征軍,他的親戚倪菊豪是廣州一家外貿公司的總經理,有一定的能力。上世紀80年代,倪菊豪利用自己的關系積極引進資金,幫助長山鄉創辦企業,其中,他扶持建立的長山鄉水泵廠引進了金華市第一臺壓注機,影響深遠。徐懷根的孫子現在在義烏從事來料加工,發展得很不錯,剛好研究會另一名會員的孫女在家無業,經研究會牽線解決了就業問題。
朱永奇說,出書只是他黃埔文化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他始終牢記“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的黃埔精神,助力研究會成為一個精誠團結、互幫互助的組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