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是先進載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起著重要作用。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技術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體現。2004年至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頒布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關于農業的,內容也涵蓋了農機扶持方面的內容,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當前我國“兩減免、三補貼”支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十多年來,農機購置補貼規模不斷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不斷增加。這項強農惠農政策,對推進婺城區農業“機器換人”事業的發展,促進婺城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就婺城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農機購置中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政策和建議。
一、發展現狀
1.農機存量結構不斷優化。近年來,在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刺激下我區農機總量快速增長,農機存量結構不斷優化,各種高性能農業機械及設施裝備得到大量應用,大型拖拉機、高速插秧機、半喂入收割機、開溝平整機等逐步取代傳統常規機械,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機器換人”成效明顯。目前,我區農機總動力達到24.18萬千瓦,各類農機保有量達到26286臺套,其中各類耕整地機械5206臺,插秧機械83臺,收割機58臺,糧食烘干機32臺,育秧機械8臺。近3年來農機購置補貼總投入1633.78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415.387萬元;省級資金152.895萬元;區級資金65.505萬元。
2.糧油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實現突破性進展。以實施農機購置、農機作業環節補貼政策和農機化促進工程項目為著力點,加大制約糧食、油菜生產的關鍵作業環節機械裝備與技術的推廣。水稻生產方面,重點加強水稻育插秧機械和技術的示范、培訓和推廣,使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節得到快速發展。當前,全區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70%。水稻耕作、排灌、植保、收獲等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育秧、栽植、烘干等“卡脖子”環節機械化基本得到破解。已建成水稻育秧中心2個,育秧基地4個,集中育秧點5個,可機插大田面積0.6萬畝。我區推廣應用設施基質溫室育秧技術,保障了育秧秧苗健壯,機插后返青快,分蘗早,為高產高效打下較好基礎。全區共有20噸以上烘干中心5家,有糧食烘干機30臺,裝機總噸位達到310噸,2013年全年烘干總量6293噸(總量7873噸,折干率80%)。2014年早稻烘谷總量達到2263噸,烘干率達70%。
3.設施農業應用力度不斷加大。圍繞我區的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突出重點環節和關鍵環節,集中力量,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各類新型農業機械和技術,大力推廣以設施裝備為重點的配套機械的推廣應用。近3年來,共立項申報設施農業項目32個,補貼設施農業面積47.98萬平方米,其中單體大棚面積33.62萬平方米,連棟大棚面積13.68萬平方米,玻璃溫室面積0.68萬平方米,共補貼資金1011.16萬元,其中中央資金893.7萬元,市級資金117.46萬元,帶動農戶投入1696.57萬元。設施農業的應用促進我區現代農業裝備不斷向專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科技化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動力機械多,配套農具少,有些大中型機具跟不上發展需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低。
2.農業機械化投入尚顯不足。在各項農業專項資金中,農機方面資金所占比重較少。國家實行購機補貼政策,確實普惠了農民,贏得了農民朋友的歡迎,但從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來看,農機具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低,加上汽柴油價格上漲和農機養護使用支出增大等因素,限制了農民購置農機的積極性。
3.基層農機服務隊伍素質不高,人員不穩定。我區鄉鎮農機管理服務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意識薄弱、農機員隊伍不穩定的問題。一些技術人員對高新適用農機一知半解,無法為農戶提供規范的指導和幫助,致使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等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影響了農機化的發展。
三、促進農機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擴大財政扶持范圍。我省出臺的各項農機補貼政策,資金量都在逐年加大,隨著資金量的增加,機具的保有量也在逐年增加,而機具的維修保養是農戶的短板,建議政府最好能出臺政策,為一些有一定量機具設施設備的維修服務網點提供政策扶持,可以為農民和農機戶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2.加大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要將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設施農業等建設內容納入相應規劃,與規劃內的項目同步實施。加大對公益性農機服務中心扶持力度,增強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功能。在規劃、用地等方面積極支持農機合作社建設農機停放場地,同時盡量解決糧食、蔬菜保障性生產農戶的臨時設施用地審批問題。
3.鼓勵適度規模的土地集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建設,鼓勵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化經營。積極推行合同作業服務,實現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作業,為現代化大型高效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創造適宜環境。同時,統籌兼顧田塊整合和農村機耕道、廠庫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并規范農機加油站、維修網點等配套設施建設,為農機規模化作業創造良好條件。
4、提高農機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工作。在大量利好因素下,農機生產企業應進一步狠抓產品質量,切實做好零配件及外協外購件的質量檢驗,提高產品零配件的通用化和標準化水平。努力做好售后服務,解決購機戶維修和購買配件難等問題,免除農民購機的后顧之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