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4歲的王仁壽,雖不曾上戰場與日寇殊死搏斗,卻是抗日戰爭的親歷者。他的父親,當年也是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日前,記者拜訪了王仁壽,聽他說說那段難忘的歲月。
年僅6歲,他就失去了父親
1932年,王仁壽出生于蘭溪市區。他的父親是米行職工,母親是全職太太,家里除了他,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個弟弟。因為父親的收入比較穩定,在當時來說,王仁壽一家的生活還算可以。
1937年3月,春節過后沒多久,日寇的飛機就開始在蘭溪上空盤旋。來回幾次雖未見轟炸,卻弄得蘭溪城內人心惶惶。王仁壽回憶道:“每次飛機一來,城內都會拉響警報,警報一響,所有人都不得出門。”一日,日寇的飛機又飛到了蘭溪城內上空,隨著刺耳的警報聲響起,百姓們紛紛躲進了家中。那日,王仁壽的父親正在米行上班。當時,米行內來了一位麗水客人,不顧警告,執意要去外面買洋油(即煤油)。洋油店在蘭溪城西門,米行在蘭溪城南門,兩店相隔有一定距離,見苦勸無果,米行老板就點名讓王仁壽的父親陪著麗水客人一同出門買油。王仁壽的父親雖知道外面十分危險,但作為職工,他不敢違背老板的意思,只好硬著頭皮陪麗水客人出了門。
誰知,兩個人剛走出米行十幾個店面的距離,就看到日寇的飛機在他們頭頂盤旋。麗水客人見勢不妙,提出要到山上躲避敵機,隨即和王仁壽的父親逃到附近的大云山南側,可當他們到達山頂時,敵機早已飛到了那里。倆人只得一路狂奔,又從大云山北側逃下山,剛跑到桃花塢本保亭,日軍的飛機就投下了一顆炸彈,隨著“嘭”的一聲巨響,本保亭瞬間化為烏有,躲在本保亭附近的麗水客人和王仁壽的父親也被彈片炸傷,王仁壽父親的雙手及手腕、右腿多處被炸彈的碎片射中,渾身是血。麗水客人的臀部也有一處中彈。事后,蘭溪趙玉方醫院的趙玉方醫生帶著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搶救,但由于王仁壽父親傷勢過重,后又被轉入蘭溪楊紹青云山醫院救治。
等到一家人得知噩耗趕到醫院時,父親已經昏迷在床,神志不清。“醫生說,這個彈片不是一般的彈片,日本人在炸彈上都擦了劇毒,父親已經無藥可救。聽了這話,我們全家人都有如晴天霹靂。”后來,不到兩天,王仁壽的父親便因毒氣攻心,不治而亡。那位麗水客人回去麗水之后不久,也辭世了。
“當時我年僅6歲,母親正懷著妹妹,父親的死,對我們的打擊很大,我對日本人的恨真是不共戴天。”父親死后,米行老板只賠了些工資,根本不足以一家人的開銷,王仁壽的生活也一落千丈,平日里,就靠母親縫衣補鞋和親戚接濟過活。
烽火歲月,他們艱難求生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拉開了日軍全面侵華的序幕。蘭溪城內日寇飛機、炸彈、燃燒彈狂轟濫炸,樓毀人亡,哀鴻遍野。
1942年5月28日,蘭溪淪陷。蘭溪城東門成為了日軍的司令部大門,一眾愛國人士也死在了日軍的屠刀下。隨著戰事吃緊,母親帶著王仁壽姐弟,準備逃到娘家朱山村避難。該日上午時分,當他們一家逃到山中時,恰巧遇上國民黨軍隊與浦江方向的日寇在山上交戰。日寇用的都是“開花彈”,一打中就必死無疑,國民黨軍隊的武器比日寇差,也沒有炸彈,在日寇一陣密集的機槍、大炮掃射下,很快就敗下陣來。
“要是日寇打贏了,我們大家都得死。”鄉親們見情況越來越不利,只得硬著頭皮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想著能逃多遠是多遠。后來,大家逃到了一個破廟里,才躲過了日軍的追殺。
“等外面平息了,我們才敢回村子,可村子早已一片狼藉。”王仁壽說,那天,當他們逃到朱山村時,只見村里所有的雞、鴨、豬已被日軍殺死,好的豬腿肉都被割走,豬頭、豬腳、內臟等污物散落一地,鍋里、米缸里還被拉了大便,“鬼子把能搶走的東西都搶走了,搶不走的就打砸燒,不給老百姓留一點活路。”王仁壽氣憤道。
眼見朱山村是沒法住了,母親帶著王仁壽他們又逃到了外公的老家。之后,王仁壽的妹妹出生,因為無力撫養,妹妹被母親送給了一個農戶,從此失去了音訊。“妹妹離開后,我去給富農家放牛,書也沒得念,生活很是凄苦。”那時,雖然一家人都住在偏僻貧瘠的山區,很少有日軍來掃蕩,但時不時還能從外面傳回來一些日軍殘酷虐待中國人的暴行,王仁壽就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日,在漢奸的告密下,日軍在蘭溪城一座廟內抓到了國民黨軍隊的士兵五六十人,日軍用鐵絲將這些士兵的鼻子串起來,一排二三十人,共串了三排,牽到了日軍司令部一一處死。
王仁壽說,日本鬼子詭計多端,下鄉掃蕩神出鬼沒,特別是陰雨天,他們都穿便衣、蓑衣,不細看根本與中國人無異,他們一進村,見到青壯年便抓,見到婦女便強奸,王仁壽就曾親眼看到過日本人對一個婦女進行輪奸。“鬼子走后,那個婦女就瘋了。就算那些被強奸后沒瘋的婦女,想嫁人也嫁不掉了。”一次,王仁壽要去蘭溪城辦事,剛進城沒走幾步,就被幾個日本人叫住,“當時武義有個螢石礦,日本人經常會抓壯丁去那里挖礦,大部分人去了以后便再也沒有回來,沒想到他們連我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都不放過。”心下覺得不妙,王仁壽趕緊撒腿就跑,直到跑出城區幾里外,才敢停下腳步。
1945年5月6日,淪陷了3年多的蘭溪終于解放。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抗戰勝利的喜悅下,王仁壽一家終于回到了蘭溪,過上了安穩的日子。“回到蘭溪后,我讀了2年高小,之后到米行做了3年的學徒,便留在米行工作。”1963年8月,王仁壽因研究出“優質高產低成本”的大米廣受好評,并作為代表在北京全國大會上發言,之后,他一直在糧食局勤懇工作,默默耕耘。直到1992年從金華縣糧食局退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