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婺劇歷史源遠流長。婺劇起源于明朝中葉,擁有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聲,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婺劇是徽劇早在徽班進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國戲曲舞臺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劇種之一,擁有700多個大小劇目,3000余首曲牌。1993年以來,浙江婺劇研究院先后赴日本、新加坡、美國、新西蘭、香港、澳門、臺灣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和交流。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婺劇藝術受到不同國家、不同語言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充分體現了地方傳統藝術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旺盛的生命力。2007年6月8日,浙江省婺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2008年6月,金華婺劇被列為浙江省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保護傳承成效明顯。近年來,我區積極開展婺劇的保護傳承工作。一是積極組織成立婺劇促進會。我區婺劇促進會于2009年成立,現有鄉鎮分會9個,會員1000多名。促進會成立后舉辦婺劇坐唱班比賽、中小學婺劇大賽、民俗文化藝術、百姓戲迷大賽、婺劇音樂培訓班、婺劇專場展演等活動,扶持婺劇民間劇團發展,聚攏了婺劇人的人心。二是積極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目前全區有10所中小學、3所幼兒園被列入婺劇進校園試點學校。通過送戲進校、編寫教材、培訓老師、設立試點學校讓學生自己演婺劇等方式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讓師生和家長由此接觸并了解了婺劇,兩千多名學生參與學、唱、演、奏并能上臺表演婺劇。試點學校編排了各類傳統婺劇、器樂演奏及新編婺舞、婺歌、婺劇童話小戲等各具特色的節目,先后有一批婺劇小演員走進了中央電視臺《快樂戲園》欄目。三是大力開展婺劇知識培訓活動。每年開展婺劇普及培訓班,組織編輯《婺劇小故事讀本》發放至全區各中小學校,為婺劇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一方面,觀眾群體狹窄萎縮。觀眾群體狹窄萎縮,這是中國戲曲面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婺劇同樣也存在。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婺劇的受眾主要是針對時間充裕,有足夠的精力欣賞婺劇的中老年人。而在信息化時代成長的年輕人對婺劇這種古老藝術表現形式和其陳舊的劇本故事沒有較大的認可程度,喜愛婺劇的青少年不多。另一方面,劇團生存發展困難。目前,全區注冊的婺劇團共有6家。這些劇團大多是由喜愛婺劇的農民或曾從事過婺劇表演的專業演員離崗后個人出資,依“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原則創辦的。因婺劇語言的地方性,其演出市場具有一定的區域性,且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劇團的淘汰較快。加上劇團管理落后,演員流動性較大,演員整體演技較低等原因造成了民間劇團的生存發展非常困難。
二、制約金華婺劇發展的因素
(一)定位模糊,缺乏良性發展思路。長期以來,婺劇的發展主要依靠各地民間婺劇團,婺劇則僅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一種消遣娛樂的工具,并未從文化傳承和市場的角度來看待婺劇的發展。反觀西方的馬戲團,雖然也受到了電影、電視、互聯網等行業的沖擊,然而其采用市場化運營方式,積極地改良演出節目,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市場定位不清,直接導致了婺劇在發展過程中偏離其軌道;而長期發展戰略意識模糊,影響了劇團的良性運轉。正是這些原因,從根本上制約了婺劇的發展定位。在婺劇的發展過程中,大多劇團沒有以商業化的本質來看待自身的成長,沒有長期發展戰略,而是以養家糊口和興趣愛好的角度定位,導致了婺劇團只能勉強達到盈虧平衡,造成了婺劇自身發展跟不上時代步伐。
(二)管理缺位,缺乏科學有效管理。目前,婺城區的民間婺劇團都是群眾自發組織籌建的,大多都是團長個人所有,什么事都團長說了算,缺乏科學的管理和統一的籌劃。在管理上,沒有以科學的企業組織管理觀念對戲劇團進行科學的籌備和組織。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一人身兼數角的情況時有發生;沒有明確的職責定位,造成了管理的混亂,從而導致了民間婺劇團不能按照盈利組織的方式來激勵員工;沒有科學的管理,也就無法使民間婺劇團走上正軌,進而進行改良和創新。
(三)劇本單一,缺乏現代時尚氣息。婺劇劇本單一,多以歷史題材的劇本為主。尤其是一些民間劇團,由于缺少創作人才,演出劇本大多為傳統劇本。婺劇現有劇本大約有700余種,所描寫的題材均為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且這些故事都為觀眾所熟知,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劇本數量較少,改革開放至今為止的劇本更是少之又少,幾乎沒有新的劇本涌現。從目前婺劇發展狀況看,表現具有時代氣息和當代生活的經典劇本實在太少,導致其受眾主要是基層老年人為主,年輕人雖然可以接受傳統的劇種,支持婺劇的發展,但無法接受不能反映當代生活的劇本,逐漸失去興趣。
(四)市場萎縮,缺乏有效宣傳推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和高清電視以及立體電影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成為大眾精神消費的重點,地方戲劇的市場也就越來越狹小。加上婺劇在宣傳上一直偏向于老年人,其受眾定位也是老年人,其宣傳不能夠有效的引起民眾的關注,同時忽略了對非老年市場的培養,進而導致了其發展市場越來越狹窄,并逐漸地淡出大眾的視野,僅僅被小部分人接受和欣賞。
三、金華婺劇未來發展之路
(一)大力扶持,制定出臺一些好政策。一是要組織開展一次婺劇資源普查,全面掌握婺劇發展的現狀,并抓緊完善婺劇保護和發展規劃。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對婺劇的劇目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重點扶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民間婺劇團和劇本創作、婺劇表演的人才。三是加大對婺劇團的稅收減免、財政扶持和金融貸款等方面政策的傾斜。
(二)加強管理,全力營造一個好環境。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婺劇演出市場的監管,全力營造有利于婺劇發展的良好環境。婺劇促進會要積極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民營婺劇團的管理,在創作婺劇精品、培養婺劇人才、弘揚婺劇文化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婺劇團自身也要加強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去除傳統的“班主制”模式,采取科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責權分清,各司其職。
(三)積極創新,盡力推出一批好劇目。在傳承發揚好婺劇優秀傳統劇目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婺劇協會及婺劇團,結合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加大優秀劇本的編寫、創作、采集、推薦工作。加大劇本創作人才的培養,通過與高校、相關文化結構的合作,積極創作貼近現代生活和主流價值的好的作品。
(四)拓寬渠道,努力形成產業一條龍。加強婺劇與旅游相結合,在一些景區定時定點表演精品婺劇劇目,開發婺劇臉譜、婺劇剪紙、婺劇音像制品等婺劇文化的旅游商品,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加快建立政府引導、協會牽線、劇團參與的宣傳營銷模式,全面宣傳婺劇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歷史文化氣息。通過“財政補貼、劇團投入”的方式,積極開發婺劇宣傳平臺、展示平臺,借力互聯網、新媒體的優勢,以更生動形象、快速便捷的方式將婺劇宣傳出去,擴大市場。
(婺城區委政研室區委宣傳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