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堂鎮澤口村為了有效傳承婺劇,凸顯地方文化,打造婺劇文化村,近日建成了省內首個農村婺劇文化園。
日前,記者專程來到蔣堂鎮澤口村一探究竟。
整個文化園布局構思精巧,造型典雅
在蔣堂鎮文化站站長程明芝和澤口村黨支部書記姜儉清的陪同下,記者來到了位于村中的婺劇文化園。走到一處風格古典的建筑之前,記者就被大門兩側墻壁上畫著的生旦凈末丑等色彩鮮艷的婺劇角色吸引住了,只見每個角色都畫得栩栩如生,各有特色。
走進婺劇文化園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正前方的婺劇知識普及廊。長廊里有婺劇的發展史、婺劇的聲腔與角色等知識介紹,讓人們可以快速地了解婺劇的歷史。長廊的另一頭由婺劇坐唱班活動室、婺劇傳承陳列室、婺劇劇本創作室、婺劇節目排練場等5間文化活動室以及當地婺劇人才榜、婺劇典故欄組成。
在整個文化園的布局上,構思精巧,造型典雅,自然得體。在空間的利用上,有著一種濃濃的婺劇文化之美。走進坐唱班活動室,可以看到里面整齊地擺放著婺劇所用的主要樂器,傳承陳列室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戲服與道具。四周的墻上張貼了澤口村婺劇活動的紀實,還有澤口村婺劇戲迷列傳。婺劇劇本創作室里干凈簡潔,里面存放著各個編劇的創作手稿。最右邊的活動室是一間排練房,就像舞蹈教室一樣,木地板、大鏡子。一邊的墻上是澤口村優秀婺劇演員的亮相板。
婺劇文化園內最具特色的當屬婺劇演唱小廣場。小廣場場地開闊,是實實在在的百姓大舞臺。據程明芝介紹,婺劇演唱小廣場是開放式的,方便村民們自娛自樂,表演欣賞。小廣場營造出一個濃厚的婺劇文化氛圍,也是與兄弟村文化交流的好地方。澤口村農村婺劇文化園成了婺劇根植于婺城農村大地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整個婺劇文化園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500多平方米,于今年7月動工,9月建成。為了建造婺劇文化園、文化禮堂和文化長廊,該村已投入了50多萬元。
澤口村有著悠久的婺劇傳統
澤口村有著悠久的婺劇歷史,村民歷來愛看、愛演并愛創作婺劇,有著眾多的婺劇戲迷。在澤口村,眾多戲迷當中最出類拔萃的要數上世紀40年代的姜文杰。他自幼飽讀詩書,家境富有。他既是一位民間書法家,更是一個婺劇迷。姜文杰跟戲班多年,對婺劇的生旦凈末丑諸般角色都很有感情。那時候演員們薪水少,演到半夜還得空腹睡下,姜文杰會包攬各攤位上的肉餅,給大家充饑,對婺劇可謂癡迷有加。
婺劇“坐唱班”又叫鑼鼓班,以鑼、鼓、板胡等10多種演奏樂器得名,有“東方交響樂”的雅稱,作為民間土生土長的樂隊,“坐唱班”已在婺城農村流行數百年。
早在1947年,該村就有一個婺劇坐唱班,俗稱“鑼鼓會”、“十響班”,自導自演的婺劇有《百壽圖》、《文武八仙》、《花頭臺》等較大型的戲曲,曾紅極一時。后來,隨著坐唱班老年人的逐漸謝世,村里又組織了一個越劇班,但越劇班的演唱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村里在越劇的基礎上又改演了婺劇,上演了《打登州》、《牡丹對課》等,以及其他流行的小曲。
上世紀60年代,自幼愛好文藝的姜順富從部隊復員回家,當他聽到老人說村里原先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坐唱班時,就想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重建坐唱班。他的想法得到了原坐唱班鼓板師姜根土的極力支持,村里又重建了坐唱班,并排練了婺劇《花頭臺》。
1965年,村黨支部看到有苗子可抓,就調配了黨支部委員姜紹儒、姜紹堯、邵寶成等為負責人,組建了澤口業余婺劇團,邀請了義烏婺劇團退休的姜桂枝夫婦到村里指導教學婺劇。姜桂枝夫婦到澤口村后,看到該村業余婺劇團有著近五十名演員,群眾基礎十分雄厚,加之黨支部又十分重視,因此在教學上十分用心,他們精心傳藝,一絲不茍。澤口業余婺劇團前后排演的大型婺劇劇目有《杜鵑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平原作戰》、《奇襲白虎團》、《紅云崗》以及《東海小哨兵》、《半籃花生》、《斷橋》、《審椅子》等婺劇小戲。在這之后,澤口村業余婺劇團在沒有戲劇老師的情況下,以本村戲劇愛好者姜紹武為業余指導老師,增排了大型婺劇《小刀會》、《逼上梁山》和村民自己創作的《彩霞》、《金花銀花》、《擋車》等劇目。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在本村演出后,正月初二就外出演出,如蔣堂鎮、湯溪鎮、羅埠鎮、瑯琊鎮、沙畈鄉、塔石鄉的村子,以及勞改農場、金蘭水庫、莘畈水庫、市區的城西街道、蘭溪上華等地,還發生過豐塘下村和厚大村爭搶戲箱的趣事。澤口業余婺劇團演職員最多時達到了60多人,成為該團的鼎盛時期。
在縣、市農村文藝匯演中,澤口村業余婺劇團的參演節目都名列前茅。如小戲《碧水紅心》得到浙江婺劇團的重視和支持,該團專門委派了婺劇國家一級導演劉克澄到村指導排練,結果該小戲在金華市農村文藝調演中榮獲第一名。之后,浙江婺劇團又給澤口村的婺劇排練提供方便,破例吸收該村的業余演員與臺州婺劇團一起進行了為期7天的婺劇《杜鵑山》的排練,該劇曾在多村演出,受到村民的高度評價。
1981年秋,澤口村業余婺劇團由于演員流失較多,改建為澤口業余婺劇演出隊,將婺劇活動堅持下來。
自編自演婺劇是澤口村的一大特色
二十一世紀初,隨著農村文化建設的不斷加強,群眾文化得到了大力提倡。澤口村文化活動中心建立后,澤口業余婺劇演出隊也有了新的發展。目前,澤口業余婺劇演出隊已有人員20多人,在婺劇演出隊中,年紀最大的已81歲,最小的50多歲,大多數人員年紀在60歲左右,他們念唱做打,在婺劇舞臺上塑造了一個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
澤口業余婺劇演出隊先后排演了《樊梨花巡營》、《太后夜審》、《斷橋》、《僧尼會》、《雪里梅》、《牡丹對課》、《村民大會之前》等豐富多彩的婺劇小戲,以及《十春謠》、《生活越過越有味》、《婆媳喜看新農村》等婺劇小演唱、表演唱節目。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滿足了農村的文化需求。
隨著村文化活動中心的建立,婺劇坐唱班得以再建。目前,在澤口村,除了婺劇演出隊,還有一個婺劇坐唱班,他們由16人組成,分別是由鼓板、正吹、三吹、小鑼和演唱組成,吹拉彈唱,樣樣在行。他們排練的《花頭臺》等婺劇折子戲,還參加了婺城區首屆農村坐唱班大賽。
邵寶昌是婺劇坐唱班的班主,也是澤口婺劇活動的熱心人,入伍前就是村里業余婺劇團的骨干,1973年退伍回家后重新加入村婺劇演出隊,除了擔任班主和三吹,他還兼管澤口村婺劇演出隊的服裝和道具制作,他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拿村里一分錢的誤工報酬。
程明芝說,澤口村有著深厚的婺劇基礎和傳承。澤口村全村雖然不足千人,但上臺演過婺劇的就有一百余人,有著一大批熱愛婺劇,無私奉獻的熱心人。在演員中,戲迷兄妹姜金海、姜彩球也成為佳話,由于癡迷婺劇,后來哥哥成了樂隊正吹,妹妹成了旦角。
與其他村不同的是,該村還有一批婺劇草根編劇、導演,可以自編自演。他們創作了一大批婺劇劇本、小戲、小演唱,所編的作品無不帶著濃濃的鄉土味。
如該村今年72歲的婺城區退休文化干部、草根編劇洪增貴,他是婺城區婺劇促進會會員,酷愛婺劇劇本創作,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熱衷于文藝創作,創作的處女作《碧水紅心》得到婺劇國家一級導演劉克澄的贊賞,作為一出好戲扶持。之后,他編寫的婺劇小戲《金華銀花》得到了婺劇國家一級編劇王杰夫的充分肯定,王杰夫評價說:“這出小戲很有泥土味,是十足實的農民作者”。
從此,洪增貴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創作大小劇本20余個,如大型歷史故事劇《千秋令》、現代婺劇小戲《金華銀花》、婺劇小演唱《婆媳喜看新農村》等,其中《千秋令》已被多個婺劇團搬上舞臺,演出100多場。2014年,他又在創作歷史故事劇《白沙老爺》。目前,澤口村的文藝創作活動已形成了群體,除了洪增貴,還有姜紹武、杜均芳等村民,他們先后創作了《赴約》、《老有所養》、《洗涮涮超市》等文藝節目。
今年81歲的姜紹武,集編導、演員于一身。他原先也是一名婺劇戲迷,后自學成才,成為一名通音律、精戲譜、善表演的草根婺劇導演,其導演的作品多次在區、市縣農村婺劇匯演中獲獎。現在,他雖已八十高齡,仍在為培養澤口少兒婺劇表演隊而努力。
婺劇進幼兒園,傳承經典從娃娃抓起
多年來,澤口的婺劇活動不僅受到了廣大村民的歡迎,而且由于長期的耳聞目睹、潛移默化,也極大地熏陶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他們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在家長和老師的鼓勵下,拜婺劇老藝人為師,學婺劇、演婺劇,爭當婺劇的小小傳承人。
2015年7月,澤口村兩委因勢利導,利用學校放暑假之際,組建了一支由12名少年兒童組成的澤口(新生代)少兒婺劇表演隊,由村里的婺劇老演員進行“傳幫帶”,從婺劇“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進行了專業指導。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家鄉的婺劇,從小培養他們的文化認知,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在短短半個多月中,少兒婺劇表演隊就學會了《樊梨花巡營》、《春催杜鵑》、《楊八姐游春》等幾個短小的婺劇折子戲及唱段。雖然他們年紀在十二三歲左右,但一招一式頗具神韻,贏得村民連連叫好。
支書姜儉清告訴記者,該村村兩委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婺劇的傳承和發展,為更好地傳承婺劇,凸現地方文化,切實打造婺劇文化村,充實新農村建設文化內涵,村兩委又制定了2016年至2018年澤口婺劇文化發展的三年規劃,明確了今后三年婺劇文化發展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主要有建立一支少兒婺劇器樂演奏隊、擴大少兒婺劇表演隊隊伍。
幼兒教育是婺劇傳承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婺劇文化園旁邊,澤口村還有一所省三級民辦幼兒園,共有幼兒60多名,下一步,村兩委將根據澤口村的優勢,開展婺劇進幼兒園活動,組建幼兒婺劇興趣班,進一步培養小小婺劇傳承人。
與此同時,該村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傳承活態化、日常化,進一步打造婺劇文化村和非遺文化村,促進婺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