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笑臉和慢條斯理的說話語氣,是下沿征遷第三工作組組長陳長征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陳長征是長山鄉常務副鄉長,因為曾在二七新村區塊改造工程中從事過征遷工作,有著豐富的征遷工作經驗,所以在此次婺城區下沿區塊征遷項目中,作為精兵強將,他又被抽調到征遷指揮部,擔任征遷第三工作組的組長。
自擔任組長以來,陳長征就感到責任重大,從征遷工作調查評估階段開始,他幾乎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回過家,有時甚至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在第三組負責的49戶被征遷戶里,有不少情況比較復雜,一時難以認定。陳長征就召集組員每天進行分析討論,逐戶研究,按照一戶一策的原則各個突破。每天晚上,他不是在和組員一起學習征遷相關政策、分析研究被征遷戶情況,就是和組員一同走村入戶,上門做被征遷戶工作。為了營造一種團結一心的工作氛圍,也是關心同組組員,陳長征自掏腰包,為第三組每位組員買了款式統一的喝水杯。每次走進第三組的辦公室,看見桌子上整齊擺放著的清一色的喝水杯,一種大家庭的感覺就會從心底油然而生。
耐心、細致、親切是陳長征在做被征遷戶工作時的“法寶”。每一次在與被征遷戶交流時,陳長征總是能耐心地傾聽被征遷戶心中的各種想法和訴求,在充分了解被征遷戶面臨的困難和心中的顧慮后,再與他們進行溝通,想他們所想,于和風細雨之中消除被征遷戶原本抵觸、排斥的心理,并反復細致地進行相關政策的解釋說明,時刻保持一種服務被征遷戶的工作態度,把話說到被征遷戶的心坎里。在陳長征的影響和帶動下,“服務”成了第三組征遷工作的核心。
陳長征在和組員一起走村入戶做工作的過程中,一開始遇到過不少“閉門羹”,但是他們沒有輕易放棄,通過一次次的上門,一次次的走訪,最終“守得云開見月明”。在三組負責的被征遷戶中,有一戶家庭,陳長征和組員多次上門,總是見不到戶主,打電話也無法取得聯系,后來得知該戶是菜農,大部分時間在菜市場賣菜。于是,陳長征他們就守在該戶門前,一次、兩次…終于見到了戶主。一開始的交流,陳長征他們也碰到了不少釘子,但是經過幾番真誠溝通和反復政策解讀后,戶主被工作組誠懇的工作態度觸動,欣然地接受了評估,最終也順利完成了簽約。該戶另外有幾個親戚,也是分在三組的責任戶中,戶主笑著對陳長征他們說:“我相信你們,假如她們不簽,我也替她們簽!”
第三組副組長楊素娟是城東街道紀委書記,跟陳長征一樣,在與被征遷戶做工作時,也是十分耐心、隨和,臉上總是掛著甜美親切的笑容。剛開始進村入戶調查時,老百姓對征遷工作不理解。其中有一被征遷戶朱某,因為看見工作組人員,故意躲進屋內并關上了門。楊素娟走到門前,輕輕敲著,笑著說:“老鄉,我們把政策解讀本和聯系方式夾在門上,有空你看一下,有什么不懂隨時給我們打電話。”這種“閉門羹”楊素娟不知道吃了幾次。有一被征遷戶姚某,之前工作組多次上門做工作都沒有同意評估。于是楊素娟親自上門找其談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相關政策,并從姚某的家庭生活、經濟來源談到征遷的利害得失,直到第二天凌晨1點多,姚某終于被說動,同意進行評估,并且沒過多久就完成了簽約。“開始對政策不了解,后來把所有的疑問都弄得清清楚楚,也沒有什么好拖延的了。”姚某說。
在組長陳長征和副組長楊素娟的影響和帶領下,三組組員擰成了一股繩,克服疲勞,夜以繼日拼搏在征遷一線,用真誠服務換來老百姓的支持信任,完成了一戶又一戶的評估簽約。這正如陳長征所說:“征遷工作人員要有充分的耐心和誠心,要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為他們分析利害得失,算清明細賬。在不解面前,耐心講解;在謾罵面前,毫不退縮。只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著想,最終一定能贏得他們的支持。”(見習記者許珂通訊員朱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