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長橦和陳美菊參加參加社區義務勞動。
紅色七月,黨旗飄揚。今年是建黨95周年,乾西鄉廣大黨員紛紛以實際行動,為黨的生日獻禮。不說鄉、村黨員干部積極干事創業,為當地發展殫精竭慮,不少普通黨員同樣甘于奉獻,樂為黨旗增艷。連日來,記者深入乾西采訪,眼見耳聞,感受到了許多基層普通黨員的閃光點。原來,“兩學一做”,榜樣就在身邊!
人物一:施長橦,扶困助弱最美“夕陽紅”
“陳汝發彌留之際,讓我給老施帶句話。他說:‘我會記著他的情,相信他一定會好人有好報。’”陳汝發是乾西鄉西苑社區居民,因癌癥去世已三四年。在他臨死之前,他的鄰居盛金榮前往醫院照顧他,由此接下了這個囑托。而盛金榮口中的“老施”就是施長橦,彼時他正在杭州,做著一項為期兩年的志愿者工作。
“我也沒想到,陳汝發會這么鄭重地給我帶話,表達他的感激。其實我并沒有做什么,只是聽說他罹患癌癥,便上門去看他,給了他200元錢。就是這么一點點的善意,他卻牢牢記在心里了。”話語中,施長橦明顯流露出了受之有愧的意思。不過,他身邊的人都覺得他太謙虛了,因為大家都一致認為他是一個既熱心又慈善的人。
“我們社區有一個家庭,丈夫生病無法工作,孩子身體也不好,就靠柔弱的母親打工掙錢,既要生活開支,又要尋醫問藥,經濟困難可想而知。此前,孩子很想買一輛自行車,可父母迫于生計舍不得花這筆錢。老施知道這件事后,立即出錢買了一輛自行車給孩子送過去。當時那孩子見了車,樂得合不攏嘴。”西苑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老施以前當過服裝廠廠長,見的世面多。我們平時遇到什么事,喜歡找他想辦法。我們住的小區旁邊有一家企業,以前直接露天煉制鋁材,臭氣熏天。老施就幫忙寫材料,向鄉政府、向環保部門反映,引起了重視,對企業進行了整治。還有之前,工貿區大貨車亂停亂放非常嚴重,他就找交警、找城管,多方反映,尋求解決之道。有時候,看著周邊環境總不盡如人意,我們也會忍不住想沖動行事。他就會勸大家,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找對的部門,投訴、舉報都行,就是不能蠻干。”施長橦的鄰居這樣說。
“我父親退休18年了,可他比不退休還要忙,忙著做兩件事。第一件是協助社區服務居民、開展社會活動;第二件是給黨委相關部門當志愿者。說起來,他今年都已經75歲了,可就因為‘愛管閑事兒’,每月光話費支出就得一二百元。當然,看著他忙得挺樂呵,我們也還是支持的。”他的子女如此坦言。
“我入黨已經45年,我們是真正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一代人,對黨的感情很深。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黨員為人民服務是理所應當的事。現在開展‘兩學一做’,需要每一位黨員都拿出真心,真心學、真心做,使我們黨凝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施長橦則深情地表示。
人物二:陳美菊,挨了罵也要把義工進行到底
“您好,我們是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今天上門是開展金華市戶籍核對清查工作,希望能得到您的配合。”說這話的時候,陳美菊態度誠懇、謙和。
可忙著打麻將的主人并不買賬,張口便罵:“誰像你們一樣,吃吃這么空,別來煩我!”
對此,陳美菊沒有發火,也沒有扭頭就走,而是嚴肅又耐心地解釋:“戶籍核對清楚了,公安部門的管理就能更到位,我們的安全就更有保障。而且萬一有什么地方存在誤差,乘這個機會改正了,以后辦事不也能更方便、快捷么……”
一番堅持、一番說理,主人最終配合著完成了此項工作。
這是前不久發生在乾西鄉西苑社區的一幕。當時,62歲的陳美菊以志愿者的身份,跟著兩名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對整個社區的住戶進行戶口清理整頓調查。最終,她們花了20多天時間,走遍836家住戶,圓滿完成了此項任務。“雖說社區總戶數是836家,可有的住戶早出晚歸或很少在家,我們就必須一趟又一趟反復上門,直到見到人為止。有的住戶很客氣,看我們大熱天走的滿頭大汗,會說一聲‘你們真辛苦’,或者給我們倒杯開水。可也有少數人,愛理不理、不配合調查,甚至會趕人、罵人。作為社區工作人員,這是我們的工作,不能逃避。可對陳美菊來說,她只是志愿者或者說是義工,有退休工資、家里條件也不差,完全不用受這樣的氣。可她堅持干到底,還從無怨言。這樣的奉獻精神,讓我很敬佩!”對此,西苑社區主任陳慧感慨地說。
事實上,陳美菊一直是個熱心人。平時她和周邊居民一起跳廣場舞,因她學新舞總是快人一步,便來者不拒且不厭其煩地一一教大家,由此有了一份好人緣。憑著這份好人緣,她又積極協助社區服務居民,做調查、搞宣傳,調解家庭、鄰里矛盾,只要用得上,她都不推托。前幾年,她還在單位上班(屬于退休反聘),只要社區有需要,她寧可調休、補休也趕來幫忙。今年,她終于正式退休了,立即申請加入社區志愿者巡邏隊,撿拾垃圾、維護治安、保護環境……天天忙得不亦樂乎!
陳美菊說,她1998年入黨,至今已有18年黨齡。“既然入了黨,我就應該以黨員標準來要求自己。最起碼,比起普通老百姓,我應該在思想上先進一點、在行動上勤快一點,多幫助別人、多服務社會。”她這樣表示。
人物三:張羅明,一人當黨員推動全家講奉獻
“做路征用的土地不只我們一家,補償標準都一樣,別人能接受,你干嘛不同意?”
“青苗費這么低,虧死了。”
“你兒子是黨員,看我面子,你也別拖后腿呀!”
“我們是分家過的,我自己的事,和你沒關系,不用你管!”
……
這是前段時間,黃橋頭村黨員張羅明和他父親打電話時的一番對話。位于金華山羅店鎮十里鋪村的浙中糧油交易中心有一配套道路延伸工程,涉及黃橋頭村部分土地,其中包括張父的150余平方米。征地過程中,因不滿相關補償標準,張父一直拒絕簽訂協議。多方思想攻堅無效后,該村兩委找到其兒子張羅明,請他出面做通父親的工作。身為黨員的張羅明得知情況,雖因人在市區經商不便回家,可二話不說撥通了父親的電話,勸他配合工程建設。沒想到,羅父也不買兒子的賬,沒說三兩句就上火了,很快掛了電話。
今年已經47歲的張羅明,挨了父親一頓吼,心里也挺窩火。不過,他沒有撂挑子,又幾次三番和父母雙親進行溝通。最終,羅父雖未在兒子面前直接示弱,心里卻松動了。經過村兩委再次做工作,他便點了頭,簽下了征地協議。“這件事,讓我覺得張羅明這個黨員不錯,黨性意識挺強。”黃橋頭村黨支部書記陳玉豐坦言,“不過,前幾天我又得知一件事,讓我忍不住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那天陳玉豐見到了張羅明的母親。張母伸出滿是劃痕的手對他說:“這幾天,我家羅明店里很忙,一直沒空回來。昨天,他讓我去看看他包干的綠化帶,如果雜草多,就幫他拔一拔。沒想到那些雜草很多刺,拔的我手成這樣了。之前,我兒子已經自己拔了好幾次,也不知道有沒有被刺去過。”一聽這話,陳玉豐相當感動:“我們村里的公共綠化帶,分塊由黨員包干。平時,我大多注意哪里管理的不到位,提醒相關黨員多用心。沒想到,也有黨員一直這么自覺,這么認真負責在做這件事。我覺得,做合格黨員就應該這樣,把服務老百姓、支持村莊發展當成分內事,做實、做好。”
事后,聽了陳玉豐的評價,張羅明憨厚一笑。他說:“現在,所有黨員都在踐行‘兩學一做’。我認為,支持和配合村莊建設,做好黨組織交給我的任務,這應該是合格黨員的‘基本功’。我目前所做的,還當不起大拇指點贊,以后繼續努力吧!”
人物四:葛德成,寫詩填詞專為村莊發展添助力
時間已接近晚10時,82歲的葛德成終于在老伴的催促下擱了筆,上床睡覺。可是,眼睛雖閉著,腦子卻沒停下。“公仆心,為民情;當先鋒,作表率;為黨旗,添光彩……嗯,這幾句不錯!”這樣想著,老葛又“一骨碌”爬了起來,開燈取紙筆,一邊念叨一邊寫。他的舉動驚醒了老伴,老伴忍不住含糊地抱怨兩句。他也不以為意,好心情地解釋:“你知道的呀,想到了不馬上寫下來,明天就忘啦!”
類似的場景,在葛德成家經常上演。葛德成是乾西鄉雅宅村的一名老黨員,2014年初,他以《十里長湖》為題,寫下點贊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決策的道情唱詞。因該作品傳遞了百姓心聲,廣受好評。不久他又創作了“三句半”作品《五水共治》。2015年春節,金華市區實施“禁限燃”。于是,他迅速寫出了《禁放煙花爆竹》(“三句半”),接著又是《垃圾分類好處多》……眼下,他一邊埋首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一邊進入了以“兩學一做”為主題的“三字經”創作。“初稿已基本完成,接下來還需要反復修改,精雕細琢一番。”面對記者,老葛不掩自得地說。
從治水到“禁限燃”,從垃圾分類到“兩學一做”,老葛的創作始終堅持“聽黨的話、跟黨走”。而他的作品,不論是道情唱詞,還是“三句半”,亦或是“三字經”,都有著質樸的“泥土芬芳”,貼近群眾生活,深受百姓喜愛。難怪雅宅村黨支部書記陳春燕,一提起老葛就忍不住夸贊:“政府一有重點工作布置,他就會主動幫忙宣傳,給村里的文藝隊寫唱詞也好,讓他用毛筆字寫橫幅或通知、告示也好,都做得又快又好。讓我們在這些工作的宣傳和氛圍營造方面,省心省力又省錢。”尤其老葛每以重點工作為主題,創作道情或“三句半”唱詞后,總會催著村里的文藝隊伍“快快排練,盡早表演給老百姓看”,令人偶爾忍不住笑嘆“甜蜜的負擔”。
對于自己忙碌的生活,老葛覺得本應如此。他說:“我是老黨員了,覺悟總不能太低。現在,我年紀大了,不能給村里干體力活,可抄抄寫寫,管管農家書屋、村郵站還行,所以不能‘退休’,還得盡量做好這些本職工作。這不,近來我開始收集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相關資料了,我還想看著這個文化禮堂在我的參與下建成、建好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