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中醫,從醫40余年來,接診病人不計其數,憑著自己對中醫的熱愛和為病患服務的熱忱,成為百姓、患者口口相傳的好中醫。他也是一名文藝工作者,板胡、道情、小戲等傳統文藝樣樣拿手,一直以來,他為多個鄉鎮的文藝事業勞心勞力,通過創作、編導等形式將金華傳統文化加以推廣。他就是王友成,一名精通中醫、熱愛文藝的花甲老人。
出生中藥世家,一心只為當個好醫生
王友成出生于1953年,是雅畈鎮人。他說,自己喜歡中醫,多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王友成出生在一個中藥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名中醫,曾在雅畈鎮上經營著一家中藥鋪。兒時,看著父親每天都和病患、中藥打交道,在父親的熏陶下,小小年紀的王友成在那時就已認識不少中藥材。
后來,隨著“文革”爆發,開中藥鋪的王友成一家被卷入浪潮之中,使得王友成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但王友成并沒有因此氣餒,他給當地的老百姓免費看病,對待病患望聞問切,耐心而細致,甚至自掏腰包為他們進行治療,漸漸地,王友成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誰要是頭疼腦熱、傷筋動骨什么的,都愛找王醫生。
憑借良好的口碑,村民們的支持,王友成被選拔成為大隊里的一名赤腳醫生。1976年,王友成進入原金華縣蔣堂一中展開為期一年多的赤腳醫生復訓,正式接受教育。畢業之后,王友成成為雅畈三村的一名赤腳醫生,服務百姓。經過十余年的積淀,王友成的醫術日漸長進,對中醫藥也有著獨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
在雅畈三村工作3年后,由于父親退休,王友成頂職,被分配到山區,原金華縣外畈鄉,成為正式的全科醫生。山區生活條件艱苦,交通很不方便,因人手有限,王友成全靠自己撐起這里的醫療工作。據了解,山區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本就行動不便,再有個病痛在身,一般都需要王友成親自上門診治。有一回,一個村民在家中發病暈倒,得到消息后,王友成翻山五六里路為村民看病,“當時,傳聞山里有豺狼等野獸,雖然有些害怕,但為了救人豁出去了。”王友成笑著說道。不管是白天黑夜,無論是刮風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診,王友成總是在第一時間挎起藥箱疾奔而去,從不推辭。
有一年,山區在修公路,路況很不好,晚上12點多,一輛手扶拖拉機在行駛的過程中不慎翻倒在水庫里,車上六七人,個個摔得頭破血流。王友成從睡夢中起來,不慌不亂,仔細地醫治每一個傷者,清創、縫合、配藥、吊瓶……傷勢較為嚴重的,進行傷口清理后馬上將他們送往市區大醫院救治。王友成告訴記者,其實當時那種情況讓他很是緊張,當地就他這么一名醫生,同時面對這么多名傷者壓力很大,王友成明白越急越容易出錯,便控制自己的情緒,專注地為傷者醫治,化險為夷。
像這種救死扶傷的例子王友成自己也數不清了,在他看來,作為一名醫者,治病救人是他的分內事,看著病人在自己的醫治下漸漸康復,便是他最開心的事了。
在山區堅守6年后,王友成被調到雅畈醫院放射科任職。談起放射科,王友成告訴記者,以前農村條件不好,防護設備較差,直接與患者面對面照射,“一名患者只需照一次,而我們醫生一天要照幾百次,特別是計劃生育任務透環,有一段時間我眉毛都掉了好多。”王友成說:“現在設備條件好了,防護也好,洗片拍照都用電腦,省力多了。”據了解,期間王友成還到金華人民醫院進修學習,也自己經營過社區衛生服務站,退休之前,他都在雅畈醫院任職。
退休以后,王友成并沒有閑下來,多年來,他先后接受長山醫院、新華街泰來藥店、金東區婦幼保健院、曹宅醫院的聘請,前去任職。今年3月,王友成又來到羅店中心衛生院放射科就職,繼續發揮余熱。醫療行業很辛苦,付出與收獲未必成正比。因為熱愛中醫,熱愛這一份從醫的成就感,才讓王友成找到作為醫者的堅持。
從小喜歡音樂,與文藝朝夕相伴
如果說“醫生”是王友成深愛的一份職業,那么“文藝”便是他不可舍棄的一項業余愛好。
王友成告訴記者,他自小就對音樂有特別的感情,5歲時,就聽鎮上廣播里的音樂打起拍子。自學生時代起,王友成就一直是班里的文藝骨干,在念小學時,他還是學校文工團團長,時常參加唱歌、跳舞等各式各樣的文藝活動。他還演繹過《智取威虎山》中的反面角色欒平,得到大家的好評。據王友成介紹,在讀書期間,浙江婺劇團曾到學校挑選好苗子,自己有幸被選中,原本王友成可以到浙江婺劇團進行專業的訓練,但當時出于對“戲子”的偏見,王友成的母親并不同意他入這一行,只能放棄了這次機會。
王友成的藝術之路并沒有因此終止。后來,在文藝方面具有天賦的王友成,由鄉鎮派到市曲藝班學習道情、小戲。改革以后,古裝戲得以恢復,鎮文化站又將其送至浙江婺劇團學習折子戲,使得王友成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作為一名醫生,王友成雖然工作忙碌,但他總能為自己的興趣愛好留有一個小小的空間。他一邊給病人看病,一邊堅持參與文藝宣傳工作,漸漸地,積累了豐富的演出經驗。
2005年,王友成開始自己編戲、譜曲,搞起了創作。王友成說,他的創作靈感不是興之所至,而是緊貼生活,緊跟時代的潮流。
2007年11月,金華市區的城南橋頭發生了一件感動金華乃至全國的事情,孟祥斌因奮不顧身搭救一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王友成收集了關于孟祥斌的生前事跡與新聞報道,編寫出金華道情《時代英雄孟祥斌》,并組織雅畈鎮10位老太太進行排練。據王友成介紹,10位老太太平均年齡70歲,年齡最大的已85歲。就這樣,王友成帶著老太太們到孟祥斌所在的部隊演出,為此,省電視臺1818黃金眼欄目組還專程來到王友成家中采訪,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同年,王友成創作的婺劇小戲《催生飯》獲得婺城區計生普法教育比賽一等獎及首屆金華市原創法制文藝作品大賽優秀獎。2008年,《金華斗牛》小戲將現實中的斗牛搬上了舞臺,濃重地展示了雅畈文化的特色與品牌,此作品獲得了市第三屆鄉鎮文化匯演三等獎。黨的十七大召開后,王友成編寫了古詞說唱《十七大精神傳四方,百姓生活奔小康》;“奧運”舉辦之時,他編導了舞蹈《十太迎福娃》,而奧運結束時,又編寫了《奧運健兒歸來》……王友成說,到目前為止,他的作品手稿已經有好幾麻袋,新的作品也在不斷地創作當中。
6月底,在雅畈鎮慶祝建黨95周年文藝匯演暨百姓才藝大賽上,王友成所帶領的隊伍傾情演繹了音樂道情《走在前列,共建雅畈》,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據了解,此次節目是王友成利用短短20多天的時間,專門創作和排練的。他巧妙地將樂隊和道情相融合,將雅畈近年在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取得的成就,雅畈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特產等進行了介紹,道出了雅畈的活力,將來的美好。
一直以來,王友成為多個鄉鎮的文藝事業勞心勞力,退休8年來,他一直為長山鄉三村創作節目,特別是長山鄉“八老太”,幫她們編排的節目多次獲獎。“平時工作忙,我只能在休息天給她們編排,看著她們越活越開心,我感到欣慰。”每次演出,他不僅是編劇,還是導演、演員和舞臺監制。2009年與2010年,王友成連續兩年被浙江省文化廳評為“浙江省文化示范戶”;2009年,他還榮獲婺城區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草根獎”——“望江杯農村文化耕耘獎”。
如今的王友成,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用質樸的醫德詮釋著醫者仁心;閑暇之時,他便拿著紙筆開始創作,堅持著自己的文藝愛好。“做喜歡的事,讓我很知足也很快樂,同時,我也期待以后能有更多的展示機會,只要我還干的動,就會一直做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