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聯系家族的紐帶,以前,每過幾十年,家譜就要重修一遍,將子孫的名字寫進家譜中,這是一種身份的認定。近幾年來,修家譜成了許多家族非常重視的事情。鄭小杰是工科畢業,意外走進了家譜行業,從實物家譜開始,他又將家譜進行數字化,讓更多的人能方便的查閱家譜,尋找自己的祖先和遷徙歷史。近日,記者采訪了金華市成蹊信息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小杰,聽他講述了修家譜中的有趣故事。
金華的稀見姓氏有哪些
2010年,鄭小杰村中要重修家譜,在杭州上班的他聽說此事,原來計劃的辭職就提早進行。鄭小杰從小喜歡翻閱家譜,常常到村里的祠堂管理員家中借閱。雖然大學里學的是工科,但聽說村里要重修家譜,便想著自己多參與,既滿足了自己的愛好,也為村里作一份貢獻。前后忙了幾個月,幫助村里重修家譜之后,鄭小杰發現這個行業非常有趣,而且前途光明,便決定創業,開設一家修撰家譜的公司。
從實物家譜做起,鄭小杰給金華地區的許多村落修撰了家譜。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鄭小杰把業務慢慢地調整到數字化家譜方向,希望把家譜放到網絡上,方便更多人查閱。為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編寫摘要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家譜學會從清朝光緒年間便收集東亞的家譜,家譜學會原先與中國國家檔案局和上海圖書館合作,后來因為進度原因,便把業務交給了鄭小杰。家譜學會為了讀者查閱方便,需要對收藏的家譜進行摘要,由于缺乏漢字人才,需要將這部分工作委托由熟悉家譜的人員進行。鄭小杰的工作就是根據家譜學會提供的家譜掃描件,尋找出家譜中的關鍵信息。例如某本家譜中,始祖來自哪個地方,家譜中出現了哪幾位名人等。根據這些摘要,當家譜學會把資料公開在互聯網上時,讀者便能更加方便地查閱需要的信息。鄭小杰說:“猶他州家譜學會還計劃捐贈浙江省檔案局一部分電子版的家譜文獻,這些家譜都是涉及浙江省的家族歷史。”
除了幫助家譜學會編寫摘要外,鄭小杰最大的工作是整理收集出版全國的家譜。在家譜賣給全國各地的檔案館之前,鄭小杰通過中間渠道借來掃描,然后整理其中的精華部分,出版實體書。如今,鄭小杰已經出版了《稀見姓氏家譜》、《明代家譜》叢書,《稀見姓氏家譜》共出版了兩期,2013年第一期有41本,2015年第二期出版了50本,共91本。
鄭小杰說,金華地區的稀見姓氏不多,留姓始于春秋時期的吳越國,留姓祖宗是大將軍,為吳越國打下了半壁江山。留姓家族以前在金東區孝順鎮,現已消失。在蘭溪市還有部分留姓子孫。時姓是另一個稀見姓氏,曾經居住在婺城區雅畈鎮漢灶村,但隨著婺州窯的消失一起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金東區江東鎮橫店村還有一戶從漢灶村遷徙過去的時姓子孫。
鄭小杰出版的系列叢書都是資料書籍,一般采用訂制型,根據客戶的需要,出版一定的數量。現在出版的書籍都在省級以上的圖書館、海內外大學圖書館、各地檔案局存放。像國家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都購買了他的系列叢書。
鄭小杰進行數字化的家譜達到了28萬多冊,3600多萬頁,每個月存儲的硬盤容量達到了10TB。“我正在聯系一家公司,爭取讓這些資料早日連接網絡,讓更多的人方便查閱,尋根問祖。”鄭小杰說。
家譜記載金華最早的佛手在羅店
鄭小杰為許多本地的家族修撰過家譜,在這其中,他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知識,讓他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他在羅店鎮西吳村查詢《吳氏家譜》時,發現的家譜中記載了一篇《佛手記》,文章中寫道當年西吳村的村民從江西省帶回來幾棵佛手,其中一棵送給了赤松鎮西余村的余氏。此后,佛手在赤松鎮落地生根,發揚光大。鄭小杰說:“家譜中會記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會讓你發現豁然開朗的知識。從《佛手記》這篇文章中可以發現,金華佛手起源于羅店鎮。”赤松鎮西余村的余氏家族是南宋時期的地方鄉紳,西余村邊上的山口村邢氏家族是南宋的皇親國戚,邢氏家族來源于北宋開封,南宋宋高宗的女兒曾嫁到邢氏家族,家族中出現過“一門雙侯爺”。
在東陽市的《王氏家譜》中,記載著中國第一套版畫書《梅花喜神譜》的故事。版畫書是書中既有詩詞又有畫像,畫像在宋時又稱喜神,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描繪梅花種種情態的木刻畫譜,出自婺州雙桂堂。當時王氏家譜顯赫一時,是南宋的皇家定點印刷廠。當時的印刷術都是雕版印刷,在印刷前需制作雕版,只有刀工精湛的雕版才能印刷出文字整潔的圖書。鄭小杰說:“家譜記載著歷史的細節,東陽雕版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雕版,印刷術走在全國的前列。可以說,現在東陽木雕起源于東陽雕版。”
鄭小杰說:“給他們修撰家譜的同時,也讓我豐富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在金東區江東鎮雅金村的家譜中,鄭小杰發現了一篇《沉塘記》,一般家譜很少記這類事情,這是多年來鄭小杰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記載。還有一套《六村七姓家譜》,這套家譜不是記載七個姓氏的出生年月、家族傳承,而是記錄了七個姓氏從打官司到和諧共處的故事。“這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家譜。”鄭小杰說。家譜記載了民國時期的金東區澧浦鎮地區,有六個村之間發生的山林歸屬糾紛,從開始協商不成,發生村民打架斗毆,然后找到當時的司法部門,最后還把官司打到了浙江省高等法院。法院判了,但執行不了。最后六個村的七個姓氏家族只好相互妥協,進行協商解決山林歸屬。《六村七姓家譜》只有薄薄的幾十頁,里面除了文字記載外,大部分是山林的繪圖。從打架到和諧共處,家譜記載這段歷史,讓子孫保存家譜,既是一份山林歸屬的證據,也提醒后人和諧來之不易,更應珍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