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0日舉辦的武林大會上,大家看到了許多的拳法表演,其中張時有表演的拳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觀眾是這么形容的:“拳法本身沒有固定的招式和套路,里面包含了少林武術、八卦等,顯得柔和又剛勁有力。”這就是大成拳。
張時有,大成拳第四代傳承人,師承浙江省大成拳研究會會長倪保強,自小練習南拳、通背拳、大成拳、雙節棍、綿太極等多個拳種,其中練習大成拳已有16年,并旨在將大成拳發揚光大。如今,張時有開設了瀚武國術館,他說,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的傳統武術,希望這種老少咸宜,能夠抗衰老、防病、治病的拳術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日前,記者采訪了張時有,聽他講述學習大成拳的那些事兒。
摸索適合自己的拳法
說起自己練拳的經歷,張時有告訴記者,以前也有學過許多拳種,每個男孩子都有一個武術夢,他也不例外,小時候一直對武術比較感興趣,但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始終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只是偶爾看看。年輕時,張時有是一個生意人,練拳也只是止步公園、廣場,看著周邊的老人學一點。到了27歲,張時有覺得自己身體素質不是很好,經常容易感冒,便下定決心要練拳。
“初期學的是溫州南拳,屬于外家拳的一種,拳法比較剛猛。”練了5年左右,張時有發現剛猛的拳法并不適合自己強身健體的練拳初衷,“年紀大了,練完溫州南拳經常會覺得身體有些累,吃不消。”于是張時有又轉而學習了少林五行拳、綿太極等各種中國功夫。直到有一回張時有在公園發現了有人在打大成拳,“這不正是我想學的拳法嗎,又能夠養生還能防身。”因此,張時有便開始四處尋覓大成拳的老師。
聽說金華有一位老師是大成拳的第三代傳人,張時有便上門向倪保強學習。20年過去,對于大成拳,張時有是這樣說的:大成拳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練習大成拳,更多的則是學習武術當中的一些精髓。“大成拳講究的是順其自然,以意念為主,練拳時保持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運用精神使全身肢體和外界達到統一,從而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張時有說,雖然大成拳不像外家拳那么剛猛有力,卻是對養生保健有著非常好效果的一種拳法。
“練了20年的大成拳,現在我的身體也變得好了。有些年輕人會有頸椎、腰椎方面的疾病,我就沒有,就是因為每天練拳。”每天,張時有總會花上3、4個小時練習大成拳,“時間都用在了練習拳法上,自然沒有多余的時間花在其他不良的愛好上。”
如今,張時有在市區金磐路開設了瀚武國術館,他說,大成拳練習時舒緩柔和,練站樁外靜內動,但實戰又能爆發很大的力量與速度,練習方法簡單易學,時間場地也很靈活,行走坐臥皆可練功,其中還融合了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是非常好的一個運動項目,開設武館就是能讓大家有一個學習的平臺。
讓更多人知道大成拳
張時有介紹,大成拳由王薌齋先生所創,王薌齋1885年生于河北深縣魏家林村,自幼跟隨郭云深先生學習形意拳,終年苦修苦練,寒暑不輟,深究拳理,盡得郭老畢生拳學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為一代名師。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他,精心研究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及其他各門拳術的精華,取長補短、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于中年創立一種特殊拳學,被友人命名為大成拳,倪寶強便師承王薌齋先生的嫡傳弟子王選杰,是大成拳的第三代傳人,也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
張時有的師父倪保強,是婺城區白龍橋鎮呂塘下村人。他自幼隨父親習武,喜好南拳、少林拳等。1958年,少年倪保強到北京親戚家玩,閑暇時光,到天壇公園練習拳法。正當他練得風生水起之時,一位拳師悄然站在他面前。等倪保強一套拳練完,拳師上前發話道:“小伙子,過來,過來。你練的拳好是好,不過我還可以教你幾招。”原來此人姓王名選杰,是王薌齋的嫡傳弟子,大成拳的第二代傳人。
倪保強將信將疑,有意試探一下來人的功夫。沒想到,他一搭拳師的手臂,被其一震,整個人便飛了出去。由此,這一老一少成了莫逆之交。王選杰見倪保強是個可造之才,便教了他大成拳的基本功———養生樁和技擊樁。王選杰說:“先練一年站樁功,再回來找我。”倪保強篤信無疑,回家按師傅所授,認真練習。第二年、第三年,他依約再赴北京。經過幾年練習,王選杰見倪保強漸入佳境,將畢生武功悉數相傳,并正式收入門下,確認其為大成拳第三代傳承人。
如今,作為大成拳的第四代傳人,張時有也有自己的想法:“學習大成拳不光能鍛煉身體,對多種疾病和亞健康都有明顯效果。最近,武館還準備了一些免費課程,讓大家都能免費體驗內家功夫,讓大家能感受到傳統武術的魅力,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來體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