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建筑文化遺產》《建筑評論》《建筑攝影》總編輯金磊
在中國建筑界,提起金磊這個名字必然不會陌生。他不僅先后策劃全國性的重要學術活動不計其數,幫助不少建筑師編輯出版個人作品集、文集不計其數,苦心經營創辦了令業界視為翹楚的多本專業雜志,而且推出《建筑師的童年》《建筑師的自白》等在社會上影響不小的建筑文化類圖書百余部,將建筑師這個群體鮮活地呈現在公眾可圈可點的視野中。
借著這次在黃山市舉辦“重走劉敦楨建筑之路-徽州行暨第三屆建筑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的機會,由洪鐵城先生把金磊從百忙之中請出來,我們也有幸與他進行了交流。
金磊,原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北京市政府顧問、中國城市防災協會副秘書長,又是《建筑創作》雜志主編。他曾經創辦過兩屆“全球華人青年建筑師獎”、三屆“中國建筑圖書獎”、兩屆“全國建筑攝影大展”等活動。他也是2002年“第二屆建筑師與文學家研討會”和2006年“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重要組織者。雖然金磊不是設計高樓大廈的建筑師,但他本身對建筑文化和城市防災的研究獨到且極為專業,這一點,從他撰寫的書籍與主編的刊物里都不難看出。
作為《中國建筑文化遺產》《建筑評論》《建筑攝影》總編輯的金磊,他介紹《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的內容,包括了專家特稿、百年建筑中國、事件與論壇、學科建設、田野新考察報告等與建筑文化遺產相關的欄目,旨在以科學的態度分析、評介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對后世的啟示,以文化啟蒙者的社會職責,向公眾展示建筑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與社會文化價值。
五年前他創辦的《建筑評論》,填補了中國建筑設計界的一大空白。自1986年由《東陽建筑》雜志聯合同濟大學、南京工學院(現為東南大學)、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現為重慶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舉辦首屆“全國建筑評論會議”以來,開展建筑評論,推動建筑創作一直是業內人的企盼。但是企盼歸企盼,真正要把工作落到實處,落到看得見、抓得住的一本《建筑評論》雜志上,除金磊外好似很找到到第二人。別看開本小、頁數不多的《建筑評論》,其出現的意義,一是對規劃師和建筑師工作的一個信息反饋,一是對廣大群眾正確識讀和判斷建筑的科學引導,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創作的良好外部環境,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城市和建筑的評論應該是全社會的、各階層的責任。
說到大16開硬封面精裝的《建筑攝影》,打開內頁,一幅幅精美的建筑照片,讓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可以看到中國城市發展、建筑創作的繁榮景象。《建筑攝影》的出版,其深層意義不僅使大眾從中看到建筑攝影師的大作,同時可以聽到建筑師、規劃師的心靈表達,而且也為社會奉上了視野廣闊的評價標桿;讓建筑師多一雙“建筑眼”,有利于建筑師傾聽更廣泛的批評意見。
去年,金磊還推出了《中國建筑書評》系列活動,其目的把過去一年間,中國出的很多好的建筑圖書和藝術類圖書給予梳理,開創了建筑師的非建筑閱讀和非建筑師的建筑閱讀,可以說是一個特為新鮮、特有意義的文創項目。
胖乎乎的金磊,戴著一副大眼鏡,背著一只大相機,風風火火地來了,像一個苦行僧,帶著他的徒兒,頂風冒雨地跑遍大小城市,甚至極為遙遠極為偏僻的山村……
為什么?因為他想把工作做得更多些,更好些。目的很簡單。
談起編輯這些刊物的初衷,金磊感觸頗深。他說:“幾年前,我曾在一些會議上向建筑專業的年輕人提問,人民大會堂的設計者是誰?民族文化宮的設計者是誰?但沒有一個人答得上來,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如果連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都對建筑師、建筑作品、建筑歷史不了解,那證明我們中國對建筑文化的教育是很不夠的,更別說普及全民的建筑文化教育了。”
金磊認為,建筑與文化是無法分割的。面對中國建筑瑰寶,為什么我們崇尚不夠?就因為建筑教育的缺失,導致真正能體味一個文化地標對城市發展與美學價值貢獻的人太少了。
因此,他也希望未來的中國,能否將建筑文化當成“語、數、英”一樣的課程,普及到基礎教育中去。建議從建設“人文城市”視角編制“國民建筑文化教育規劃”普及讀本,使建筑文化素質得到一定提升,這種以素質教育為先的文化普及與提升方式,將是從本質上樹立中國建筑文化自信的關鍵策略之一。
高見,高見!
讀書與著書是推開生命的另一扇門,那么,金磊發自肺腑地表示:“我們要深入做好文化為魂的建筑出版與研究,在懷著希翼前行時,要勇于給建筑師以洗禮的莊嚴與激情,絕不做思想的缺席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