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馨
1942年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1959~1965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習,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至今,現任總建筑師。1991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被建設部授予勘察設計大師稱號,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憶王思坦恩師
作于2001年12月27日下午清華建筑學院王思坦恩師的追悼會上。
有幸兩度從師門,耳提面命沐深恩。
授業傳道融中外,研史立論貫古今。
會通超勝荊棘路,坦蕩豁達平常心。
薪承火傳志未已,德言風節遺后人。
《畫記》讀記
2002年清華校慶,適逢吳師八十華誕。蒙先生親署賜贈《吳良鏞畫記》,無以回奉,心甚惴惴。拜讀所感,聯成數句,供先生一曬。
筆走龍蛇六十年,丹青墨韻功一函。
物我兩忘情寓景,學藝并行忙中閑。
求法孜孜師造化,悟道兢兢得心源。
登高回首覓真境,卻見燈火正闌珊。
2002年4月29日
陽關三疊
清華藝友合唱團排練唐王維詩“渭城曲”,全曲一疊二疊三疊,深感人間聚散無常,令人唏噓。2003年10月28日晨成句。
新柳朝雨辭故人,依依顧戀酒幾巡。
半生惆悵陽關曲,數載悲涼渭城云。
一歌三疊別知己,千里八方送比鄰。
世間聚散莫傷感,鴻雁傳書入夢頻。
集林徽因先生詩題成句
2004年6月10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在校主樓三層接待廳召開林徽因誕辰百年紀念會,多位師長及林先生親友發言,憶及林先生的成就和精神。清華大學出版社為此出版《建筑師林徽因》一書,后附有林先生1931—1948年詩作共63首,今集其詩題成句,其中僅增添6字而已。
黃昏過泰山,中夜鐘聲遠。
古城春留景,年關雨后天。
蓮燈微光處,靜院藤花前。
無題對殘枝,獨行多靈感。
冥思惡心緒,空想憂愁添。
病中情愿事,四月贊人間。
清華建筑系六十周年
2006年10月21日下午清華大禮堂集會紀念建筑學院創建六十周年,除師長講話及回憶外,還有歷屆校友演出助興,清華藝友合唱團最后演出合唱。
百廢待興設新科,拙匠營國多曲折。
勤育桃李逢甲子,宜居城鄉議簡奢。
科技藝術拓廣義,理工人文待融合。
長幼咸集一堂聚,同敘經緯奏弦歌。
在“敬畏自然,守護遺產,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劉敦楨古建之路徽州行第三屆建筑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現場,今年74歲的馬國馨尤其引人關注,這位幽默、睿智、博學的老人不僅刷新了“院士”的新形象,一番風趣的演說還引來了在場代表們的陣陣掌聲。交流會現場間隙,記者有幸采訪到了他。
馬國馨是第二屆“梁思成建筑獎”的獲得者,曾主持和負責多項國家和北京市的重點工程項目,如毛主席紀念堂、第十一屆亞運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北京國際機場T2航站樓等,在設計中創造性地解決技術難題和關鍵性問題,為工程的順利開展和建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建筑歷史、建筑理論、建筑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評論等領域進行了富有開拓性的工作,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1994年被授予中國設計大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國馨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建筑大師,他在書法、篆刻、詩詞、聲樂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其實,這已經是馬國馨院士第三次參加建筑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了。在他眼中,這樣的跨界交流依舊意義重大。首先,文學家非常關心建筑,任何一個文學家寫的故事都要涉及到建筑,比如《紅樓夢》里元妃省親里對大觀園的描寫,體現了曹雪芹對園林、對設計的觀察入微。其實,作家所有描寫的背景都是在建筑的平臺上產生的,很多文學家文筆細膩,就是因為他本身對建筑觀察得非常仔細,而且這兩個行業也還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比如兩者都是以人和人的生活為對象,都有人文關懷精神。
馬國馨還談到了建筑與文學的關系。他說,文學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對生活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建筑本身也是如此。現在很多城鎮化建設,實際上都要求建筑師和其他各個方面很好地結合,為大家創造更好、更新的生活。這就要求建筑師這個行業必須接地氣,所以他覺得通過這次建筑與文學的交流,建筑師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建筑本身的文化精神、文化講究。
“我覺得過去大家在對很多建筑進行總結,無非要講到物質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用多高多大,世界第幾來評價一個建筑的好壞。而現在,我們通過與文學跨界的交流,可以更多的從文化的角度,審美的角度,來更好地認識建筑起到的作用。”馬國馨感嘆道,“建筑不是建筑師的孤芳自賞,也不是建筑師的象牙塔,我們還是要和廣大民眾的生活更好的結合起來。我想,下一步,通過和文學界的交流,使我們在人文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突破,更多的認識,使我們在創作時更主動的在這些方面有所體現。”
“守護遺產”作為這次交流會的主題之一,也一再被提起,作為建筑界的前輩,馬國馨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對文化遺產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很多同志愿意搞新的東西,我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也愿意做新的東西,覺得破舊立新挺好。但我們國家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個歷史如果能很好地傳承下來,會成為我們寶貴的財富。對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要去重復歷史,而是要把歷史作為我們民族的養料或者資源,能夠使我們從歷史當中吸取好的東西,使我們國家更繁榮、更富強。從這點來說,我們應該注重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