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金華市和婺城區兩級基層防汛體系標準化建設工作現場會先后在婺城區長山鄉召開,全金華市9個縣市區和婺城區各鄉鎮(街道)的水利系統負責人和部分村級負責人,以及省、市水利系統領導共百余人實地參觀了長山鄉桐溪村基層防汛體系建設成果,并在現場會中學習了“長山做法”,省水利系統領導還在會上表示要將基層好做法、好范例進行推廣。是什么樣的優秀范例吸引了全區、全市乃至全省的目光?讓我們一起走進長山鄉、走進桐溪村,看看那里是怎么做的。
試點基層防汛 桐溪村成效卓著
走在桐溪旁,記者的目光被電線桿上畫著的別致“圖案”吸引了,定睛一看卻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明紅、亮黃、藏青三色組成的簡易水位尺,除了色塊以外還用同色顏料標注了“警戒水位”和“危急水位”字樣。記者在溪旁隨機采訪了一位奶奶,她說自己看不懂字,但是知道這兩個刻度的意思是要準備撤離和立即撤離,她還熱情地說明了自己家在哪、發現汛情向誰報告、如何快速安全撤離、避災點在哪等等。
據了解,簡易水位尺的作用是使村民一目了然地明白當前汛情的緊急程度,刻度尺的劃分參考了歷年汛情的水位和村民房屋進水的情況,而另有利用太陽能供電確保長期使用的自動預警水位尺和自動預警雨量筒,能夠在第一時間告知防汛工作領導小組險情的發生。水庫山塘和堤防巡查制度、村民預警、自動預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死角的汛情預警系統。
桐溪村位于長山鄉南部,常住人口107戶309人,村內有3座山塘及桐溪環繞,發生山洪時村南部地勢較低區域易受淹,同時也是長山鄉汛期險情比較明顯的村。在選址避災點時村兩委第一個想到的是村委會,但是由于村委會位于村莊中部,地勢不高加上面積較小,情況并不理想,最終避災點選定在主干道旁、地勢較高的寺廟處,這里不僅較為寬敞而且明黃色的外墻即使在深夜大雨、缺少電力和照明的環境下也更容易找到。當汛情真實發生時,桐溪村防汛工作領導小組以網格化分割的監測預警組將迅速發現險情并把撤離警報傳遍全村,家住危險區域的33戶134名村民會按照轉移演練的流程,在以村書記為組長的人員轉移組的指揮下轉移至避災點,以村主任為組長的搶險救援組第一時間投入堵漏、疏浚的工作中,最大程度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
引領全市做法 長山鄉一馬當先
長山鄉下轄21個行政村,屬半山區,水系非常發達,境內有桐溪、石門溪、石道溪等山洪性河流,有山塘水庫109座,其中小(二)型水庫11座,1—10萬方蓄水量的山塘53座,1萬方蓄水量且未列入名冊的山塘42座。因此,防汛體系建設對長山鄉而言意義重大,同時鄉黨委政府近年來在此項工作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建立健全防汛組織體系、落實防汛責任上,成立以鄉黨委政府防汛指揮部為單位、行政村為網格的基層防汛防臺組織網絡,每個鄉班子成員負責聯系一座小(二)型水庫,每一位聯村干部為山塘安全責任人,并給每座山塘水庫配備一名巡查員;在強化制定防汛預案、充實防汛設施上,長山鄉先后編制了各級防汛防旱應急預案,明確了避險預警方式、轉移路線、轉移方式、轉移責任人和安置地點等,根據各村地勢等實際情況確定群眾避險場所并落實避災中心管理人員責任制,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安裝監測系統;在加強防汛水利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上,長山鄉在近五年通過上級資金補助、自籌等多種途徑,共投資2165萬元完成26座水庫山塘的除險加固工程,投資95萬余元用于漪溪、桐溪和部分水庫山塘的清淤工作;在加強防汛知識培訓、提高群眾防災意識上,長山鄉強化責任意識,提高一線人員業務水平,對全鄉21名水務員和63名巡查員開展定期培訓,通過廣播、短信、宣傳畫等途徑對群眾進行防汛防臺知識宣傳。
除了完備的制度、詳細的預案、良好的設施和資金的投入外,長山鄉基層防汛能夠扛起婺城基層防汛標準化建設的引領旗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鄉黨委政府、鄉領導班子、鄉干部和各村兩委的團結一致。黨員和干部在“兩學一做”的指引下緊密團結,同心同欲,堅持“防大于治”、“防治結合”,鄉黨委政府跟隨“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的腳步力爭打造基層防汛體系標準化建設新樣板。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長山鄉還將繼續加大防汛體系建設力度,以高度的責任感、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沖鋒在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