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寫】
陳紀祥自從80年代初愛上群眾文化后,在人生創業過程中堅持努力學習多種文化服務技能,參加過“美術班”、“篆刻培訓班”;從事過民間油漆(實用美術)裝飾工、國營廣告公司美工,鄉鎮電影放映宣傳員等工作;多次創辦個體文化業,開設過文化生活服務部、攝像部、電腦美術制作部、印花制版室、圖書室、網吧等,長期探索“以文養文”的群眾文化持續發展之路。
他愛好美術,曾為鄉鎮政府“計劃生育”工作、“八五”建設等繪制過多幅大型墻體宣傳畫,多次為政府多種政策書寫墻體油漆標語;為鎮屬10多家企業繪制過廣告聯合長廊;愛好并自學魔術,自1984年開始,曾多次參加各種文藝演出活動;愛好組稿,曾在廣播、雜志、報紙、網絡上發表多篇稿件。
他愛好廣泛,能與時俱進,堅持努力學習實用、先進的群眾文化技能,貼近群眾,融入服務。他獲得多項榮譽和稱號,其事跡也多次得到電視、報紙、雜志和網絡媒體的宣傳和報道,他還是“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有獨特的思路、執著的追求、全身心的投入。
“守望相助”“不離不棄”“相濡以沫”……這大概就是對愛最真摯的定義了,不被外界的困難所羈絆,不因未來的迷茫踟躕不前,有喜、有悲、有甜、有苦,可是在內心深處永遠能感到幸福。這種愛的經歷和感受,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還有人與事物之間。在蔣堂鎮,陳紀祥就是這個能把濃濃的愛意傾注到自己所追求的文化事業上的人,他畢生所想所愛的就是“文化”,他也希望讓更多喜愛文化的人與他一樣,真正享受到文化帶來的幸福感。
陳紀祥是怎么與文化相遇、相知、相愛的呢?他們“愛情”的背后,究竟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日前,記者來到蔣堂集鎮文化禮堂,聆聽了陳紀祥回顧自己與文化的幸福時光,與愛的贊歌。
擦出愛之火花——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同大多數人一樣,上世紀80年代初期高中畢業的陳紀祥選擇回歸務農生活,單調乏味的生活讓他無比懷念在學校讀書的日子,沒有書讀讓陳紀祥很不是滋味,帶著對文化的執念,在空閑之余,他都會自學畫畫和魔術,“每當做完農活休息時,我就給大家變魔術,很受歡迎。”陳紀祥說,那時候周邊地區有什么表演活動,他也會去演出,因此獲得了很大的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由于當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更是堅定了陳紀祥對文化的追求之路,“那個時候不少同齡人由于無所事事走上了歪路,這讓我感悟很深。”陳紀祥覺得,好與壞有時只是一步之遙,如果那時候有足夠的文化活動來填充人們的精神需求的話,很多人的命運也許就不一樣了。為此,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個農村“文化人”,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更多農民享受文化服務,在豐富精神生活的同時吸取更多文化知識,提高生活、生產、致富能力。
帶著對文化的熱愛,陳紀祥打算找一份與美術有關的工作,當時正好有一個照相館打算轉手讓人,“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嗎?”陳紀祥覺得這十分符合自己的愿想,由于當時拍照大多需要手工制作,很多例如老人遺像這樣的“照片”其實都是由人工手畫出來的,陳紀祥迫切地想抓住這個機會,然而事與愿違,因種種原因他錯失了,不由倍感痛惜。
隨后,陳紀祥開始為民間家具做美術油漆裝飾,一邊工作的同時,他還在繼續學習速成畫來提升自己的美術水平。在選擇愛情與面包的道路上,陳紀祥一直都堅持著做自己熱愛的事業,他從事了多項有關文化藝術的工作,有電影放映員、廣告美工等等,還學習了篆刻技術,而這些經驗也為他積攢了豐富的美術功底。
追尋愛之腳步——
“不用再多說明,我就要和你在一起”
這30多年來,陳紀祥多次放棄了個人更好的經濟發展的機會,歷經了三次公共文化服務創業。1988年,他開始了第一次文化創業,創辦了蔣堂鎮文化生活服務部,里面設有圖書室、臺球室、工藝牌匾店。在此期間,他發揮自身特長,為政府、企業做宣傳欄,設計廣告標語,為他們向民眾宣傳政策口號,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鍛煉了自己,得到了當時縣里領導的認可,這讓陳紀祥覺得自己在社會文化方面發揮了作用,產生了價值,獲得了認同感。
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由于陳紀祥畫畫水平高,畫出來的宣傳畫十分逼真,很多人看到后都不相信,非要用手去摸一摸。“有一次,有人跟我說,我貼在墻上的宣傳畫被太陽曬得角都卷起來了。”但其實,那個“卷角”是陳紀祥畫出來的立體效果,不知情的人就此產生了誤會,這也說明他的美術功力已經達到了“鬼斧神工”、“以假亂真”的
境界。就連當時蔣堂小學的校長都沒想到,社會上居然還有比他們專業老師畫畫還好的人。
蔣堂鎮文化生活服務部后來因為條件不足,開辦兩年后而歇業,但是陳紀祥的名聲卻漸漸地傳了出去,在為電機廠、針織服裝廠等企業打工的時候,他還在繼續探索文化事業。1995年,陳紀祥了解到攝像這一行當,當時這項技術十分罕見,很多人勸他不要去做,但是陳紀祥卻覺得“我不做誰做?”于是,他拿出了所有的積蓄買了一臺攝像機,留下了很多當時的珍貴資料。“我那時受邀去拍攝了一些青年的婚禮視頻,全部都有保存下來。”陳紀祥說,后來他又開了一個個體電腦美術制作室,曾經扛著攝像機去杭州,購買電腦、刻字機等設備,并且拍下使用方法回來自學。
2000年,陳紀祥把目光投向電腦這一新興產品,投資開辦了文化產業“電腦科普室”,2006年,網吧擴大搬遷,因所租房屋場所有空余,在其中創辦并向大眾提供了閱讀室、乒乓球臺球活動室、閱報處、唱歌包廂、農民信箱聯絡點等文化服務。這是他第二次公共文化服務創業。陳紀祥利用自身網吧在鄉鎮最好的電腦群和網絡資源,配合涉農部門、聯合成人技校,每年多次舉辦農民計算機技術、三農信息服務、種養技術等培訓班,因熱心與專長而成為“浙江農民信箱”唯一非政府機關人員的鄉鎮級管理員。
“那段時間我用科技文化服務大眾,在發布信息的路上似乎越走越偏,漸漸背離了自己的初衷。”陳紀祥說,在他的內心深處,還一直存在著要做文化事業這個心結。
構筑愛之小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2009年,機會終于來了,蔣堂鎮上有一個荒廢的廠房要轉讓,這里面積寬闊、地理位置優越,陳紀祥對創辦公共文化的興趣又被激發起來。但是他也知道,做這項事業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文化是很清貧的,而公共文化服務更是沒有什么回報的,他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買下這個地方,打造成自己夢想中的“愛”的小屋。
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陳紀祥賣掉自建的家庭住房以及盈利中的半個網吧股份,“砸鍋賣鐵”自籌了百萬余元購置了這個1800平方米的場地,于2011年5月創辦了婺城區首家“農村文化大院”,里面包括了遠教廣場、百姓舞臺(音樂茶座)、技術培訓、農家書屋、電子信息服務等,為大眾提供社區配套型文化產業、事業服務,并結合遠教設備長期開展農村文化教育、培訓活動,摸索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營益模式”以文養文之路。
在創辦文化大院的這些年里,陳紀祥僅僅收取一些茶水費,得到的收益根本連員工都請不起,他只能靠出租房屋賺取租金。在這樣的環境下,陳紀祥得到了政府給予的多項榮譽和幫助,這也使得他能夠繼續堅持下去。隨著服務項目的逐項建設,集合各類文化服務為一體的蔣堂文化大院不斷得到完善,并長期為集鎮及周邊群眾(居民、村民、民工)提供社區配套型公共文化服務,真正成為了蔣堂鎮農村文化的服務窗口,文化受眾范圍涵蓋了老、中、青、少各層次,文化影響力輻射全鎮。
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陳紀祥的文化大院積極收納各類社會資源,廣泛開展各種生產技能、文化知識培訓,先后舉辦各類文藝表演活動。五年來,受眾群眾達6萬余人次,為周邊群眾帶去多種模式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出基層文化綜合體的多功能作用,2014年被金華市廣電新聞出版局列為首批三家“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之一。
陳紀祥的努力,得到了上級政府部門的一致肯定,他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為文化大院提供資金幫助,然而這還遠遠不夠,陳紀祥愈發覺得支撐下去十分困難,但是他說:“我知道現在政策是越來越好,公共文化服務會越來越受到重視。”這種堅持來源于他深信老百姓需要他,需要這些文化食糧。于是,在蔣堂鎮文化站站長程明芝的積極奔走呼吁下,上級領導對此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他們鼓勵陳紀祥要繼續堅持,并做好創新,經過多次調查認證,婺城區委宣傳部決定把原先的“文化大院”轉型升級成為“民辦文化禮堂”,在蔣堂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在全鎮收集相關資料,重新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文化禮堂,屆時,這朵陳紀祥與文化的“愛情之花”一定會開放得更加燦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