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吃過早餐,徐媛像往常一樣,步行來到社區老年活動室,先和老伙計們唱紅歌,再聊家常,隨后分組沿著轄區巡邏。
徐媛今年62歲,原是十二局的職工,退休后和老伙伴們加入了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區“夕陽紅”歌詠隊。“每周一、二上午唱紅歌,周三在活動室集體自由活動,社區文化氛圍好,各種活動都很贊。”
“夕陽紅”歌詠隊成立近十年,隊員人數從十來個增加到30多個。年齡最大的曹文香阿姨已經84歲,年齡最小的毛鳳嬌阿姨也已經60歲。
72歲的蔣鳳娟則是歌詠隊的隊長。多年來在群眾健身和公益活動中十分活躍的她,不但收獲了健康的身體和陽光的心態,還為文明城市創建、禁毒宣傳等工作貢獻力量。
近年來,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區積極完善社區文娛隊伍建設,同時,積極在公共建設中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在轄區范圍內,社區居民都能享受文娛活動帶來的快樂。
歌一唱,什么煩惱都會忘
近段時間,歌詠隊的隊員們在社區活動中心練習得非常起勁,因為他們在蔣鳳娟的努力下,又添了新設備———大音箱。
“我們蔣鳳娟很能干的,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也帶著我們做了不少公益服務。”昨天,記者采訪歌詠隊時,隊員們紛紛說。
四年前,歌詠隊的老隊長身體不好,蔣鳳娟就接過了她的棒。“歌詠隊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有第二個家。”蔣鳳娟告訴記者,很多社區居民足不出戶,長期脫離人群,性格容易孤僻,嚴重影響她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有些獨居孤寡老人,一個人在家很悶,有了歌詠隊,大家聚在一起,心情就好了。
每周一二三,隊員們準時在社區活動室集合練唱,“現在流行歌曲有很多,我們也組織學習,比如《時間都去哪兒了》,可是,經典的紅歌還是不能忘,因為那是一種精神。”隊員們紛紛說,參加歌詠隊的好處是人精神了,生活充實了,信息靈通了,以前鄰里不往來,如今哪個商場搞活動幾乎人人都知道。
歌詠隊有組織有紀律,還記有臺賬,上面詳細列明團隊活動開展的情況,隊員們親切地稱之為“鄰里的和睦史”。
花樣多,活動不只唱紅歌
蔣鳳娟接任隊長后,她覺得,社區老人有不少,社區干部為隊員們做了很多事,但是,由于經費有限,她不好意思增加社區的負擔,能解決的事情就自己解決。
蔣鳳娟以前就是女強人,辦過印刷廠,跑供銷、送貨都是自己一個人。當了歌詠隊隊長后,她發揮了自己的外聯能力。
社區為老人們建了活動中心,大家都很開心,遺憾的是覺得“武器”還不夠好。“我們想擁有一套好的設備。”隊員黃阿姨說。蔣鳳娟找到了轄區內的商家,請他們贊助了音箱。這不是蔣鳳娟第一次拉贊助。第一次她是為了給隊員做一套演出服。剛開始,她也不知道該找誰幫忙,于是找到了自己的兒子,讓他為老人出點力。“第一次成功以后,我就找了其他單位,我們老人給他們的職工表演,他們給我們增添設備。一來二去,到現在為止,我們隊員已經有四套演出服了。”蔣鳳娟很自豪。
對歌詠隊的隊員來說,她們喜歡蔣鳳娟,并不僅僅因為她的能耐,也是因為蔣鳳娟是好人。隊員周阿姨患癌癥,丈夫也得了肝癌。兩個人去世前,都得到了蔣鳳娟的幫助。她時常與隊員一起上門看望周阿姨,帶點慰問品,還幫著聯系有關部門和單位,給周阿姨發放慰問金。
去年11月,西市街社區老年歌詠隊志愿者服務先鋒隊正式成立。蔣鳳娟又帶著隊員到人民廣場、西市街、府上街等主要道路,開始“你丟我撿”活動。
她們進店入戶宣傳,在人民廣場區域挨家挨戶發放“爭做文明市民倡議書”、“商戶文明經營公約”,起初,也有很多商戶不支持,蔣鳳娟和隊員們就一次次上門,慢慢地,商鋪老板們行動了起來,共同參與文明城市建設。
“為了勸導市民文明,有時候,一堆人在一起抽煙,將煙蒂扔下時,我們就站在他們身邊撿起來,我們彎腰撿起的那一刻,扔的人就不好意思了。”蔣鳳娟說起這時,露出了笑臉,她說,她和隊員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開展文明勸導,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據了解,去年以來,在她的帶領下,社區歌詠隊參加了全市大大小小二十余場公益演出,組織了十余次志愿活動,歌詠隊先后獲得市優秀志愿者隊,優秀五老團隊,最佳風采達人獎,達人秀最佳人氣獎等榮譽。她們用歌聲給社區居民帶來了美的享受,更讓大家享受到了快樂。
快樂多,和睦共處一家人
隊伍里,不乏有活躍分子,而且不言老。84歲的曹文香阿姨不僅參加唱紅歌,而且積極參與公益行動。隊員們說,曹阿姨,你年紀大了,爬上爬下辛苦,在五樓的活動,你就別參加了。誰說她她就跟誰急,“誰說我老了,我不比你們差。”隊員們有時就彼此哈哈笑。
歌詠隊有自己的團隊文化,每年的老人節,大家都聚在一起過節日。像往常一樣,先是唱紅歌,唱完了歌,大家互相祝賀。
前兩年,她們還集體組織出游,蔣鳳娟就是大管家,既要管好隊員們,又要安排大家的吃住,因此,每一次外出,她都會很累。
“她帶著我們去了杭州、永康等地,在玩的時候,還不忘帶著我們一起撿垃圾。”歌詠隊的隊員們說,她們在金華養成了巡邏撿垃圾的習慣,到了外面,也改不了。
每當有隊員生病住院,蔣鳳娟必然帶著大家一起去探望。“有她這個隊長,我們很開心。”大家紛紛說。
今年“七一”,她們還組織到沙畈演出,帶給當地百姓快樂。
蔣鳳娟說,大家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歌詠隊也成了大家第二個家,以后,她還要盡自己的力量,為歌詠隊以及社區貢獻力量。
意義大,精神養老促和諧
歌詠隊帶給老人們實實在在的快樂,也讓退休后的老人們沒有一點的失落感,也沒有空巢老人的煩惱,大家聚在一起,有了家的感覺。
在西市街社區黨委書記丁淑君看來,火熱的社區文娛活動對建設文化強社區意義重大。群眾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成風化人、潤物無聲;同時,培育群眾文化本身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應該說,西市街社區歌詠隊的組建、發展滿足了老年人文化娛樂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我國的老年保障制度主要是一種經濟保障,而精神保障機制相對缺乏。這種缺陷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老年人自身的發展。而西市街社區歌詠隊的老人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為精神養老實踐提供了借鑒。
精神養老對于促進社區和諧,甚至整個社會和諧都是有利的。歌詠隊的成立與發展,首先滿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老人有嚴重的孤獨感,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歌詠隊則提供了老人們精神活動的載體;其次,對于社區來說,歌詠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人來參與,發揮了老年人的特長,也滿足了其他老人和社區居民的娛樂需求。同時,活動多了,鄰里之間交往、溝通也多了,大家能夠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從而促進了鄰里和諧和社區和諧;其三,離開了工作單位的老年人,處于相對松散的狀態,有歌詠隊這種載體,讓她們找到歸屬感,也便于老年人的社會管理,同時也為老年人的相互學習、交流和自我成長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