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通訊員徐進)近日,“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新聞發布會在金華市文物局舉行,由國家博物館核發“身份證”的萬佛塔地宮藏品五代“鎏金觀音銅造像”,即“水月觀音”的一比一復制品首次還鄉“亮相”。
據悉,本次展覽分佛事初興、萬佛神韻、佛國吳越、佛影流觴四個章節,展出萬佛塔地宮文物精品與各地珍貴佛寺遺物共183件。展覽時間從四月中旬持續至七月下旬。
2300多年前,印度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產生了重要的文化影響。佛教在不斷中國化的過程中,衍生出特色鮮明的佛塔、佛寺、佛像、經幢、阿育王塔等古代佛教文化藝術載體。它們作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化創造,是中華優秀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吳越素有“東南佛國”的美譽,佛教文化底蘊深厚,高僧大德薈萃,古剎名寺遍布,影響深遠,在中國乃至亞洲佛教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燦若星河的佛教珍貴遺物中,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舉足輕重,是研究浙江古代佛教遺存和吳越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萬佛塔原址位于金華市婺城區塔下寺的山坡上,即現在的一二二醫院內。萬佛塔是九層八角形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筑,高50余米,塔體層層棱角飛檐,內設扶梯,曲折而上。萬佛塔本名“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工藝精美的如來佛像,數以萬計,故俗稱“萬佛塔”。根據《清光緒金華縣志》和地宮出土經幢刻文的記載,萬佛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自北宋以來,萬佛塔屹立在金華城東近千年,直到抗日戰爭時期被毀。
1957年元旦,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萬佛塔地宮進行發掘,清理出經幢、金佛造像、金涂塔、銅鏡、石刻等35類共183件珍貴文物,是金華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由于當時金華不具備保存文物的條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館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觀音銅造像”,即俗稱的“水月觀音”作為國家一級甲等國寶級文物,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館藏,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10年10月,金華舉辦了“金色的回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引起了空前的轟動。僅5天時間,參觀人次達到了1.3萬。不少市民提出了重修萬佛塔,并讓地宮文物永久留在金華的愿望。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啟動。“水月觀音”能否回鄉,圓金華百姓一個心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2016年文化遺產日,金華市文物局正式啟動“水月觀音”復制計劃。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幫助下,金華市文物局負責人與國家博物館聯系,向國家博物館領導介紹了金華市博物館萬佛塔地宮陳列空缺、金華人民盼寶還鄉及金華重修萬佛塔等相關情況。當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國家博物館為金華市博物館復制唯一一件鎏金觀音銅造像用于展覽。國家博物館隨即正式啟動“水月觀音“的復制工作。
今年3月23日,這尊唯一的復制品帶著國家文物局核發的“身份證”抵達金華。在4月中旬的“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中,這尊“水月觀音”將正式與市民見面。展覽結束后,這座“水月觀音”將在金華市博物館地宮復原場景中長期展出。
在此期間,金華市博物館向廣大市民征集金華萬佛塔相關史料,遺存及口述故事,以充實到本次展陳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