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楊
引得源頭活水來
跟隨乾西鄉水利員金曉劍的腳步,記者走進鮑楊社區,凌角塘就呈現在眼前。據金曉劍說,2017年的檢測結果顯示,凌角塘水質達到了Ⅲ類水標準。
乍一看這口塘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圍著它走了一圈才發現,凌角塘只有一個排水口,并沒有進水口,但對比2016年的照片可以發現,原本綠油油的水面已經恢復清澈。難道是依賴頻繁的清淤和打撈?帶著疑問,記者找到了鮑楊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建兵。
“其實秘密在這里。”吳建兵走到池塘西側,指著草叢中的一個金屬桶說。這個金屬桶直徑約20厘米,地面部分約30厘米,周圍纏繞著電線,并不起眼。這是什么樣的秘密武器?吳建兵說:“2016年我們鮑楊給包括凌角塘在內的四口塘進行了統一抽水、清淤,同時打了四口深水井,就是眼前這個,再利用抽水機使得塘里的水‘活’起來。有了這一步做鋪墊,我們的治水行動才事半功倍。”
據吳建兵介紹,鮑楊社區內的幾口塘曾經都是活水塘,不僅互相之間聯通,還有婺江水、雨水的補充,因此水質也一直不錯。后來在上世紀90年代,鐵路工程的建設打斷了各處渠道,水塘也成了不循環的死水塘。
路過的村民錢文輝說,幾口塘變成死水塘后,就沒有村民再去洗東西了,雖然沒有惡化成“垃圾塘”,可是3米深的塘僅僅是淤泥都深達2米,夏天總是有些氣味。再加上綠油油的水面,給人的感覺就特別糟糕。“前兩年開始總給這些塘換水,但是換完水質好了一會兒又變差了。直到打了這四口深水井,我們才真正感覺水質穩定好轉了。”
吳建兵說,社區兩委一早就注意到了治水工作反反復復的問題,最終決定用打深水井的方式活水而非通渠引水也是考慮到了這樣做的成本更節約、維護更容易:“需要進水的時候打開電機,再安排每周兩次打撈塘面的漂浮物就可以了,如今塘底幾乎沒有淤泥,晴天的時候都能看見我們放養的一些魚。看到水質提升,居民們都很高興。”
黃橋頭
近岸重有色流水復有聲
“以前的時候,這邊上有個糖糕廠,往這口塘里排了不少廢水,搞得污染很嚴重,塘也漸漸荒廢掉了,這里變得到處是草,水也流不動,看了真痛心。現在看到大塘恢復成這樣,我們都要給村兩委豎大拇指!”黃橋頭村村民孫瑞英一邊在大塘洗菜一邊和記者閑聊,還不忘隨時撈掉飄走的爛菜葉,說自己的舉手之勞可以讓撈雜物的人少出一點力,大家都是這么做的。
塘邊的墻上有兩幅對比圖,展示著大塘的“昨天”和“今天”,當年的泥巴、雜草已經不見蹤影,大塘恢復了碧波粼粼的景象。
據村支書毛順東介紹,曾經的大塘有近十年時間沒有人管理,附近的村民隨手丟棄生活垃圾,旁邊田里的泥巴因為雨水不斷地落入塘中,使得雜草也蔓延入塘,入水口和排水口都被堵塞,種種原因使得這口與村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大塘幾乎消失,殘存的幾處“小水坑”也覆蓋著浮萍,令人不愿靠近。
“‘五水共治’以來我們村兩委做了大量的工作,2016年底開始了針對大塘的治理,挖機、人工輪番上陣,僅僅是清淤就投入了大量的力氣。”毛順東一邊說一邊指著塘邊示意,記者這才恍然大悟,那看起來像是一座小山包的土坡居然是清淤的成果。據了解,大塘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最深處達3米以上,清出的土方量不可謂不驚人。下步這座“淤泥山”將被移走填平村旁的一塊空地,并在上面種植綠化,實現它的美麗轉變。
清淤后村兩委進一步為塘周圍做了駁坎,解決了雨天淤泥受沖刷流失入塘的問題,并于今年開始了綠化和美化工作。“這座涼亭原本在菜市場,和整體景觀不太搭配,我們就趁這個機會把它移到了塘旁。這些綠化都是乾西鄉干部和我們黃橋頭村干部自己做的,剛好趁著上次植樹節的機會,又種了樹,又美化了村莊。我們現在還在塘旁打了水泥柱,計劃下步做相配的護欄,保證村民的安全。”毛順東說,大塘的進出水口得到有效疏通后,水又徹底活了起來,從前去乾溪洗東西的村民現在都愛來大塘,因為這里的水質更好,能得到村民們的肯定,村兩委的治水工作更有干勁了。
上天師
一水護田將綠繞
上天師社區擁有豐富的治水經驗,社區中心有一口前新塘,就在居民的見證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天師社區居民徐善松說,曾經的前新塘到處是爛泥,雨天四處淌水,漂浮著各種雜物,塘底還有流沙。經過清淤、做護欄、路燈亮化、做埠頭、塘周圍綠化、路面美化等等工作,現在的前新塘成了社區的景觀點,愿意去散步、納涼的居民更多了。徐善松說:“如果你們想看看社區現在的治水工作,可以到鐵路渠去走一走,社區兩委做了許多工作,我們都看在眼里。”
來到上天師社區的鐵路渠時天下起了雨,渠內的水居然絲毫沒有因為雨滴或水流而渾濁,清澈見底,連渠道兩壁也不見污泥,水流不大卻一路通暢,直奔下游的長湖而去。
上天師社區書記徐建恒介紹說,三年前,鐵路渠曾經進行過一次大型清淤,渠本身并不深,但是當時污泥淤積了有50~60厘米深,天熱的時候甚至會發臭,路過的居民都是掩面快步走過。當時清淤后渠內水質、水況以及渠邊機埠塘的水質都有所提升,但是幾年下來污泥再次淤積,水流受到阻塞,各種問題又再次卷土重來。
為了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渠道淤泥堆積、影響活水的問題,社區兩委實地了解了情況后討論得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渠道在最初建設時沒有清除渠底的石塊,散落的石塊成了淤泥的天然“掛鉤”,淤泥流經渠道極易停留在渠底,日積月累阻塞渠道不說,還對下游水質造成影響。
2017年年初,社區兩委決心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再次展開了清淤行動。這次社區兩委在清除了渠道的表面垃圾和渠底淤泥后移除了渠底凹凸不平的石塊,并用大量鵝卵石鋪平了渠底,再澆筑10公分厚的水泥,并抹平了渠道兩壁。這樣一來,原本坑坑洼洼的鐵路渠變得光滑流暢,再難有流水阻塞的問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問題的回潮。徐建恒說,“大動脈”通暢了,上天師社區最后一個劣V類小微水體機埠塘的情況也有了明顯提升,這都是充沛的活水帶來的積極影響。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