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被人們作為衡量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之一,也是體現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天楠楠不是想老生常談,只是想用事實告訴媽媽們:愛孩子,大到希望他們成為國之棟梁,小到希望他們生活無礙殷實小康,都離不開禮儀二字,因為禮儀是孩子社交的“名片”。
事實上,禮儀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楠楠到日本、韓國訪問時,遇到很多次三歲的孩子自己背上書包,排起隊伍走進幼兒園,和不認識的路人都會打招呼、問好。小學生更是彬彬有禮。
相比較之下我們的孩子又是怎樣呢?孩子王的我有點不服氣,回國后楠楠立即“百度”一下。資料顯示,各國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禮儀教育。日本設立“道德時間課”、“友愛課”;美國推行“公民教育”;韓國《道德》第一條目標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禮節和道德規范的意義與主要性。由此可見,加強禮儀教育,把禮儀教育融入早教,對孩子將來形成健全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更何況我悠悠中華大國?
媽媽們對號入座,您的孩子牙牙學語開始,您能夠把禮儀教育融入其中嗎?家里來了客人,教孩子說“歡迎您來”、“請坐”、“請喝茶”,客人要走,教孩子說“再見”。對客人來說,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友好、熱情,心里也一定是暖洋洋。于是“這孩子真乖”便脫口而出了!如此也是一舉兩得啊,是對孩子的禮儀教育,也是對孩子的賞識教育。
卡內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專業知識,85%是靠人際關系和處世能力。”而人際關系和處世能力都要透過人際交往才能日漸歷練成熟,學會表達自己,建立深層次的關系。
最后楠楠給媽媽們留一道家庭作業題,近期請安排一次客人來訪,請觀察一下你的孩子的自然反應吧。孩子總能在客人臨出門前,站在門邊,注視著客人,笑著說再見嗎?還是讓孩子和客人招呼道別時,孩子也是專注在自己的玩具上,可能從里屋遠遠回一聲“阿姨再見”?還是靦腆的他們由于怕生低下頭默不作聲的?如果是后兩者,請您從自己的改變做起吧。(王楠:天津電視臺少兒頻道主持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