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17時48分,婺城區洪源區塊征遷一線傳來捷報:最后一戶順利簽約。至此,經過80個日夜的艱苦鏖戰,婺城近年來征遷面積最大也是征遷情況最為復雜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旗開得勝,實現了集體土地上672個征遷戶100%簽約,比原計劃提前一個半月完美收官。
洪源區塊緊靠金華火車西站和汽車西站,是金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婺城區規模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戶籍人口僅有1600多人,但外來人員卻有上萬人。轄區范圍內違法建筑多,長期存在衛生狀況差、安全火災隱患嚴重等頑疾,幾乎挨家挨戶都有房屋出租,居民年收入可觀。由于人口結構極為復雜,各類出租戶、經營戶、承租戶利益疊加,而使該區塊成為金華百姓眼里最難管的地方,也是舊城改造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先前曾有幾次動議的人民西路延伸工程就因其征遷難度過大而被擱置了下來。
今年,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從建設都市核心和做優老城區的高度出發,統攬大局,自我加壓一口氣列出了10個城中村年度改造項目,并狠下一條心,決定從征遷情況最復雜的洪源區塊入手,將其作為重中之重來率先加以實施。
3月初隨著全區城中村改造大幕的拉開,婺城區委區政府迅速成立了洪源區塊征遷工作一線指揮部,抽調了一百多名精兵強將組成14個征遷小組,分別由14名區領導親自掛帥聯系,隨時隨地聯合決策、網上辦公、現場指揮、微信督導,協調解決難題。廣大征遷干部按照念好“細、快、穩、清”四字訣的要求,以“一點也不馬虎,一刻也不松懈”的戰斗激情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口子不放松”的政策標準,找準突破口合力攻堅,高效和諧地推進了洪源區塊征遷工作。
在政府的強大決心下了之后,洪源社區黨員干部摩拳擦掌,班子成員紛紛帶頭簽約作表率,發揮了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大家表示:“只有徹底改變洪源臟亂差的面貌,才能擺脫目前‘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現狀,真正讓百姓享受到城市化的紅利。”
洪源區塊因地理位置優越、違章建筑較多、人員結構復雜、非安置對象眾多,都是征遷組時時要面對的難題,征遷難度超乎想象。干部吃閉門羹、被圍被罵是常有的事。如何有效予以破解,是能否實現區塊高效和諧征遷的關鍵。工作組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每天千言萬語不厭其煩,每刻千辛萬苦用上情感,逐個與征遷戶講道理、算大賬,甚至針對家庭利益和承租關系復雜的情況,許多干部干脆當起了‘老娘舅’,參與調解糾紛,用真心打消了征遷戶心中的抵觸和誤解,努力讓征遷戶從不理解、不配合、有抵觸到理解、配合和接受。
自3月進駐洪源以來,婺城鐵軍帶著責任、政策和情感,不計得失,迎難而上,夜以繼日地將攻堅克難向縱深推進。城北街道干部56歲的翁立錢連續10多個晚上忙到22點再趕往醫院陪護母親,第二天一早又趕回洪源;第13組組長池吉平被指揮部領導“趕”回去送外公最后一程;在洪源當片警10年的費杰慶雖不在征遷組,但提供人員信息、維穩動態、參與調解都少不了他,正因為工作的忙碌,他遺憾地沒有聽到老父親最后的叮嚀……
80個日日夜夜里,婺城鐵軍竭盡所能、用盡全力,以一次次情理并重、剛柔相濟的溝通,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違建達1905平方米的吳某,全家都屬于非安置人口,且今后每年還得少一筆豐厚的租金收益,因關系生計問題,工作組上門不下五十次,他都不為所動。而當得知其中有31平方米有規劃建設許可證情況后,征遷干部連續一個多星期幫助其去國土、規劃部門查找資料。盡管最后還是沒找到國土審批件,但征遷干部的溫情深深打動了他,最終他在協議上簽了字。
像吳某這樣被感動后主動要求簽約的例子還有很多:征遷戶徐金春長期在云南工作,第一組人員只能通過電話、微信詳細為其講解政策,徐金春回金簽約時不僅點贊征遷工作的到位,更感謝征遷干部積極幫助解決困難,為其老母親找到了合適的安置場所;70多歲的吳奶奶腿腳不便,為了感謝征遷干部不辭辛勞地幫她補齊證明文件,特意送了一面錦旗。
參征干部雷厲風行的行動力,以及將心換心的真誠服務態度,換來了整個征遷工作的勢如破竹,直至啃下了這塊號稱“金華的老大難”。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洪源區塊征遷指揮部總指揮李小慶說,洪源征遷戰場是婺城黨員干部“兩學一做”的實踐場,是二七精神的進一步弘揚與實踐,正是因為有這么一支不怕困難、秉公任直、絕對忠誠的婺城鐵軍,加上公安、綜合執法、市場監管、消防、安監、國土、稅務等各條戰線的勠力同心,才使我們一朝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據介紹,隨著簽約工作的100%完成,目前洪源已緊鑼密鼓地進入全面騰空拆除階段,涉及拆遷面積約30萬平方米,預計6月底全面完成區塊拆除工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