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是在一個暴雨的夜晚,我獨自窩在床頭,略帶激動地觸摸在燈光下暗黃的扉頁,然后開始邁步走向書中的世界,窗外風暴掀起的狂躁的響動似乎都帶上了愉悅的深情。
讀的書愈是多,便愈覺得這個世界的奇妙。珍妮特·溫特森在《重量》中寫道:“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在閱讀時,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接納多重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天地,在這天地間耕耘播種,收獲快樂,品嘗心酸。而當我們沉浸在汗牛充棟的文字中,便能感受到令人驚嘆的精彩世界。因而“書本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紛繁雜蕪,層層堆積。書本并非逃避,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出口”。
一直覺得單個單個的文字是空虛而陌生的,只有當它們以融洽的姿勢并肩而立,才讓人賞心悅目。書籍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一個個身單力薄的身軀支撐起了厚重又飽含格調的蒼穹,它們又站立于堅實不可撼動的大地,于是這些個體便展現出了傲骨風姿,所撐起的天空也有了別樣的美麗姿態。
我們何其幸運,能欣賞這奪目的風景。因而是不得不去“附庸風雅”的。
記得席慕容曾說過“我們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淚。”這分外貼切閱讀給人的感受。閱讀的目的本不在于為現實指路,又或者是追求浮華的功名利祿,而是讓人有了“我覺得…….”“我懂得了……”諸如此類的感慨。我的讀書,不過是為了尋找感覺,這種感覺或許激烈如風浪,或許安穩如湖泊,更或是溫柔的,憂郁的……總之,它只是一種由心而生的感覺,無需套路,無需指向標,只是給你的心靈,帶來一份獨特的回憶。神奇的是,同一本書,再度閱讀后,又會產生新的感覺,好比香料,越來越香的濃烈,好比釀酒,時間越長,越是醇厚。
曾經的我不會去糾結什么是“讓那劈木做柵欄的醒來”,“看不見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模樣。而現在卻會主動投身于其不見底的海洋中。這其中的哲理有多深,能理解多少,自是不可強求,但是回過頭看,這些字符都會沾染上自己思想的色彩。至于這色彩是橙黃橘綠還是流光碎銀,也都映照著我無言的思考。在思考中,逐漸走進未知的自己,貼近最真實的自己,更逼近日臻完善的自己。
我們在層層疊疊的書籍中領略世界,尋找感動,體驗生活。生命中有許多不經意的妙趣,或是曼妙的風景,都開始顯現它的風采。在閱讀中,尋覓到了對待生活的淡定與從容,對待挫折的自我治愈,對待成功的不驕不躁。
今天的夜晚格外安靜,連風都找到了港口休憩。茶杯中氤氳的熱氣模糊了我的視線,揉揉眼,再度開始一個人的“附庸風雅”,感受這充盈的世界,似乎還嗅到了油墨的味道,淡淡的,一點都不刺鼻,對我進行著無聲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