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胡艷
垃圾分類回收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婺城區本著“培養一代人、教育一代人”的原則,引進人性化的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帶動全區進入智能垃圾分類新時代。
垃圾分類總概況:
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局,婺城一直在先行先試。經過近些年的探索實踐,截至目前,全區331個行政村已全部實施垃圾分類,建成太陽能漚肥站226座,基本實現了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然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仍存在不少短板。按照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目標,未來金華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要達到65%以上,其中各類中小學校、幼兒園、民辦培訓機構要達到85%以上,住宅小區要達到60%以上,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達到85%以上。
婺城區住建局牽頭對相關街道進行摸底,對照工作目標,將75所幼兒園,14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49個住宅小區列入城區垃圾分類實施計劃之中,并把城東街道的中港淺水灣小區和城中街道的明月京華小區納入城市智能垃圾分類試點。
目前,相關工作蹄疾步穩展開,據悉,婺城區垃圾分類項目共合計投資493.34萬,該費用由市區兩級財政配套各246.67萬。其中包括三大塊經費:
1.垃圾分類設施采購經費。婺城區各主入口宣傳欄143塊(單價1600元),綠地等處小宣傳牌413塊(單價150元),印發垃圾分類手冊20387冊(單價1元),張貼樓道宣傳畫3219張(單價5元),采購室外分類垃圾桶1057只(單價230元),中型分類垃圾桶14只(160元),戶用分類垃圾桶17914只(單價25元),戶用垃圾袋21359618只(單價0.15元),智能化分類小區2個(單價10萬),合計442.44萬元。
2.志愿者經費。根據標準共需要志愿者649人,每人120元經費,合計7.79萬。
3.活動宣傳經費以及街道社區增加專職人員經費,共計43.11萬。
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優點:
1.垃圾分類二維碼實名制管理
針對社區垃圾不記名投遞、管理難的問題,設備引入二維碼實名制,將二維碼直接印刷至垃圾袋子上,居民投放后,進行追朔管理,實行責任到戶,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2.方便,易操作
社區推行“二維碼垃圾智能分類”以來,深受居民歡迎,居民每月都積極來社區領取垃圾分類袋。此外,社區聯系科技公司,推出了帶有社區特色的“智能垃圾袋自助發放機”。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在印刷時就全部處理好了,不需要人工編號,居民自己在機器上領取后,就有自己的編號,后期巡檢時,通過手機就可掃碼追朔管理垃圾分類情況,自動生成報表。省時省力,大大減少社區工作人員負擔。
該機器采用先進的嵌入式信息處理模塊、二維碼識別技術、GPRS遠程通信技術等,實現垃圾袋領取智能化,自動統計垃圾袋領取信息等。居民可以通過刷二維碼卡、輸入綁定的手機號隨時領取當月垃圾袋。社區能及時查看居民垃圾袋的領取情況并進行垃圾分類對比分析,可以針對領取垃圾袋不夠積極的居民進行重點關注和指導,提高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居民也不用到社區領取,帶著手機隨時就能領取了,同時系統還能自動發送信息提醒未領取垃圾袋的居民及時領取。
3.有償參與,居民熱情高
“智能垃圾袋自助發放機”的推行,實現了垃圾袋的自動發放,居民綁定手機號就可以享受無“微”不至的垃圾分類服務,并實現積分查詢、積分兌換的共享功能,可謂一舉多得。
垃圾如何做到智能分類:
該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利用了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實現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它主要由三大硬件設備組成——智能垃圾袋自助發放機、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回收箱,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二維碼技術,建立一戶一碼實名制,通過智能技術手段實施垃圾分類投放。
具體使用過程中,小區居民通過領取的專用智能卡,到智能垃圾袋自助發放機上刷卡免費領取可降解的環保垃圾袋。該垃圾袋分為綠色廚余垃圾袋和灰色其他垃圾袋兩種,垃圾帶上印制有對應的二維碼。居民在投放垃圾時,通過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相應的垃圾箱蓋便會自動打開,并將數據回傳至云端的管理系統。通過二維碼,系統還可以記錄每家住戶分類投放垃圾的情況,這些數據可以提供給物業,高峰時間加大垃圾處理的頻率。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可回收箱上面還設有電子稱,居民可以將每天投放的可回收物進行稱重,根據重量獲取相應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可獲得相應的獎品。該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以后,小區的生活垃圾將從源頭上得到分類,有利于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試點后,婺城將在廣大社區、企事業單位逐步推開,真正讓垃圾分類在城市進行到底,讓“綠色革命”的成效惠及廣大居民。
清晰的流程圖,讓居民馬上認識并熟識了這個“新朋友”。
小區智能垃圾分類使用實況:
7月初,位于城東街道的中港淺水灣小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見面會”,只見兩只酷似企鵝的箱子佇立在的小區大門口,惹得眾多居民都上前一探究竟。原來,這是婺城區住建局聯手城東街道辦事處以及桃園社區居民委員會,在小區舉辦的一場智能垃圾分類啟動儀式。
據悉,這是婺城區第二個運用該套設備的小區。智能垃圾分類實施的第一個地方——明月京華小區已經運行半年時間了,從居民使用情況來看,該設備很好地督促了小區居民自覺將垃圾進行分類。
現場,工作人員在小區的入口處拉起了醒目的橫幅——“垃圾分類人人做,做好分類為人人”,簡單明了的口號,道出了小區使用智能垃圾分類的目的。記者看到整個小區里有序地擺放著11套智能垃圾分類箱,每一處遠遠地看上去都像有一對企鵝手拉手并排站在一起,近看,他們還有各自可愛的名字——“廚廚”和“其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智能垃圾分類箱很好地解決了以往敞開式垃圾箱帶來的“臟亂差”的問題,居民在丟垃圾時,需要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智能垃圾分類箱才會打開蓋子,在其他時間段,分類箱一直處于封閉狀態,有效控制了生活垃圾所散發出來的異味的擴散。這樣一來,整個小區不僅看不到垃圾,更聞不到臭氣。在小區的快遞收件處,有一套“大家伙”引起了小區居民的注意,“這一臺是智能垃圾袋自助發放機,旁邊的這臺是智能垃圾回收箱!惫ぷ魅藛T熱情地為居民講解著新設備的使用方式,并拿起一張二維碼卡進行了示范。
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啟動儀式上和居民講解了垃圾分類給城市生活帶來的好處,并希望中港淺水灣的居民能積極配合,相互幫助,盡快學會并運用這套智能垃圾分類新設備,讓垃圾找對家,讓家園更美麗。
下一步工作計劃:
區住建局物管科相關負責人解釋道,智能垃圾分類系統設備投入運行后,明月京華和中港淺水灣這兩個小區將成為婺城乃至金華首批啟動智能化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這意味著婺城在農村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后,終于挺進到了城市,使垃圾分類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之路。區住建局根據全區的總體情況,進一步制定出全新的工作計劃:
1.健全垃圾分類政策法規。沒有關于進行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這導致垃圾分類行為不具備法律約束性。政策法規上的約束力是和居民個人意識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將合理的垃圾分類投放制度寫進法律法規,將會使垃圾投放制度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個人分類投放的意識也會增強。
2.加強引導和宣傳力度,增加宣傳方式的多樣性。既要增強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又要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特別是要做好垃圾清潔人員的宣傳教育工作,以免出現分類后又被混裝的情況。通過發放公益宣傳材料、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宣傳,尤其需要對垃圾分類的意義進行宣傳,讓市民們都自覺投入到其中。把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與其他工作有機結合,如將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納入到素質教育體系,既有利于集中的宣傳教育,更能通過“小手牽大手”帶動每一個家庭提高環保意識、推動垃圾分類減排的初衷。
3.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做到分類收集設施完備,在公共場所、居民小區設置足夠的分類回收垃圾箱,垃圾箱注明分類原則,讓市民容易理解和配合執行。此外,大件舊貨如一些電器、家具以及電池等有毒垃圾也要設立專門的收集點。另一方面要做到布局合理,日常垃圾方便扔到垃圾箱,其他一些專門的收集點也要方便到達,否則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很難讓人專門去尋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