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婉秋、通訊員陳磊、葉夢鷗
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六周年、“七七”事變八十周年……這個七月,是紅色的,更是鮮艷的,紅色七月,讓我們向先鋒們學習。
“第一書記”幫村里摘“軟弱落后”帽
“作為村里的第一書記,為村里的群眾辦點實事,在村里留下一點值得大家回憶的東西,這是我對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對組織的信任交一份答卷。”洪堅強樸實的話語讓人回味。他是2014年12月到小埠口村當第一書記的,進村的第一個月,洪堅強幾乎每天都在村里,一方面通過參加村兩委會,了解村里基本情況;另一方面進門入戶搞調研,摸實情,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
摸索鄉村經濟發展新路子
過去,小埠口村集體經濟薄弱,全村192戶,人均年收入約6600元。總體來說村小、人少,多數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村集體年收入為零。在外黨員多、作用發揮不明顯,村支部對發展集體經濟缺少想法,是鄉里的軟弱落后村,洪堅強駐村摸底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作為第一書記,他自感責任重大,心想著在駐村工作的這段時間里,至少要將村里的軟弱落后帽摘掉。經過走訪調研后,確立了“規劃到村、幫扶到戶”的總體工作思路。
村里老人多、低保戶貧困戶多,在貧窮面前,洪堅強首先想到的是輸血,對村里的困難戶進行直接幫扶。經過實地查看和入戶調查,對村里的貧困戶、老黨員現狀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市體育局有關領導對村里的情況也相當重視,組織人力和物資2萬余元,對全村70歲以上老人、低保戶、困難戶進行慰問幫扶。
除了輸血,還要幫村里增強造血功能。洪堅強到村時,小埠口村正在建設鄉村旅館,也有開發鄉村旅游的想法,為了摸索開發旅游資源經驗,他自掏腰包和村支書、主任到磐安十八渦、武義牛頭山、金華尖峰山等旅游景點去參觀學習,為村里如何開發旅游達成了共識,但對于如何增收,村里一直沒有好的思路。為了先行解決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他與村兩委商議,決定把鄉村旅館以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實現對外承包。鄉村旅館的整體出租,實現了引入外部的思路和資金參與村內旅游開發的設想,同時也初步解決了村集體經濟零收入問題,現在這棟樓涵蓋了辦公、居家養老、農家樂等多種功能,為村里發展旅游探索出了方向。
為了更好地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提高結對村集體經濟,洪堅強與市體育局領導多次協調溝通,并整合了各方資源,為村里籌集到位項目資金29萬元。和村里一起完成旅游整體規劃后,還邀請市農辦領導,一起實地走訪村里山林,修建起了峽谷游步道和村前吊橋,小埠口村的富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寬。
當這些基礎設施建好以后,洪堅強覺得村里還是缺點什么,和村兩委商議后覺得可以修建一個村休閑廣場,這個想法也得到鄉里的大力支持,現在休閑廣場已經修建完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老百姓可以在上面跳廣場舞,豐富了村里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
緊抓基層組織建設不放松
經濟發展不能放松,基層組織更不能放松。洪堅強駐村后就開始嚴抓村里的“三會一課”制度,就算工作再忙,每次也必定出席村里每月15日的黨日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村里所有黨員。他十分堅持駐村住村,在村里一住就是幾天,和大伙一起商議村里工作,把黨員五星管理和黨員聯系戶制度深化落實,調動黨員積極性到村莊建設中。
為了更好地發揮外出黨員的作用,洪堅強與第一書記工作組還策劃了一次“在金”黨員黨日活動,把70多名在金華的黨員組織到一起學習政策理論,探討塔石發展,為共同致力于塔石的進步出謀劃策。在第一書記的帶動下,小埠口村每月堅持至少一次黨員活動,從未落下,黨支部帶領全村干事創業的熱情更為高漲,不少黨員表示要回村發展,讓自己和村子一同富起來。2016年,小埠口村黨支部從“一星級黨支部”變為“三星級黨支部”。落后怕不怕?不怕!干事難不難?不難!關鍵要靠黨支部的領導,重點是要抓住黨員干部這支骨干力量。黨建工作做好了,村里其他事情自然不在話下。
2015年11月4日,塔石鄉黨委召開第一書記座談交流會,每位第一書記都對駐村以來的工作進行了總結交流。第一書記到任以來,各村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余塢里村便民服務中心完成整修、張村簽訂黨員承諾書,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深化、蘇坑通村公路拓寬工程順利完成。在17名第一書記的共同努力下,塔石鄉舊村換新顏。交流會中,很多第一書記都提出了團隊的力量,就像小埠口村第一書記洪堅強說的:“駐村以來,我們做的每一項工作都不是個人的功勞,我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組織支持。我們第一書記工作組很好地發揮了群策群力的作用,也很好詮釋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概念。”
在兩年多時間里,小埠口村仿佛變了一個樣,路通了,支柱產業有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老百姓有了“精氣神”,村干部有了“正能量”。如今在小埠口村,大家為了村里旅游發展想門路、出點子、找項目,全村的黨員干部和老百姓在“第一書記”帶領下干勁十足,向著脫貧致富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到小埠口村任職以來,確實比較辛苦,但是看到村里的變化、老百姓的笑容,我覺得值!作為第一書記,今后我要繼續帶領小埠口村的黨員干部和群眾,立足村情,摘掉貧困帽子。”洪堅強表示。
老支書服務群眾當先鋒
塔石鄉高塘村村口樹立著一個畬族牌樓,說起這個牌樓,村民都會舉大拇指,這可是鄉里做的最為別致、最有韻味的紅色陣地。這是在上一屆的村支書鐘根風手上建起來的,現在已儼然成了塔石鄉村旅游的一道紅色風景。提起鐘根風,在村里、在鄉里,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鐘根風出生在五十年代,今年60虛歲,從1994年入黨,到現在已有23年的黨齡。在高塘這個少數民族村,她當了整整五屆村支書。在村史廊上,記載著她四次當選為市黨代表,兩次當選為區黨代表等榮譽。而高塘村現在更是省級民族團結進步小康村、市級文明村等,村子不大,但榮譽滿滿。
一個山里人的善良淳樸
6月的一個雨天,在村民黃順芝的帶路下,鐘根風背著一個老人向家里走去。山里的雨已經下了很多天了,那天雨勢特別大,作為巡查員的她正巡查著村里的每一個角落,在路過鐘開銀家時,隱約聽到一陣哭聲。憑著直覺,她推門進去一看,發現鐘開銀和老伴王招弟正在哭,家里到處是水,床上已經打濕,沒法住了。這兩個老人都80多歲了,腿腳不方便,兒女長期在外打工,老人手機不會用,暫時沒聯系到子女,兩口子急哭了。鐘根風二話沒說,背起王招弟就往自己家走。直到鐘根風幫兩位老人擦洗干凈,聯系上他們的子女,才松了一口氣。在記者面前,她有些靦腆,顛覆了一路來勾勒出的多年支書、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女強人形象。她淡淡地說:“大家都是鄉親啊,是一家人。”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從村民的述說里,得知了很多鐘根風義務幫老人打掃衛生、干農活、幫著照顧小孩的事,她對村民就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事很小,但足夠讓人感動。
一個當仁不讓的模范先鋒
高塘村因靠近湯蘇線,一直以來,村里的環境整治都是鄉里的重點,村子小,要“美”起來的難度卻不小。這幾年,“三改一拆”強力推進,高塘村路邊有不少小鋸板廠,與塔石的生態環境格格不入,鐘根風知道只有“拆”這一條路可走。但這些小鋸板廠是村民唯一的經濟來源,要說拆談何容易,有的村民聽聞后破口大罵,有的坐在鐘根風家里一哭就是半天,還有的揚言“廠在人在”。鐘根風苦口婆心,一次次上門做村民思想工作,和村兩委一起為村民冥思苦想解決生計難題,有幫著建起了果蔬大棚,有托熟人幫著在外面找了工作。對于威脅的話語,好脾氣的鐘根風絲毫不畏懼,道理講不通,就義正言辭講法律和程序,最終涉及的村民都自覺拆除了鋸板廠。拆了以后,怎么整治環境,也是一個難題,四治兩化在高塘也小有難度。少數民族勤勞簡樸的習慣,家家戶戶門前都推滿撿來的各種柴火。鐘根風帶頭把自家小院整理得干干凈凈,村里都是老人,她便帶著村里的婦女們一家一家打掃衛生,整治亂推亂放。最臟最重的活都是她第一個上,有一次沖洗水溝,她一不小心狠狠地摔到溝里,但在家沒休息了幾天,就咬咬牙繼續帶著大家干。她常說:“我是黨員,我不上誰上。”鐘根風的模范帶頭,讓村民看在眼里,也讓自覺配合成了每個人的行動,高塘村的環境實現了大提升。不止于此,現在村口漂亮的高塘村景,石頭修砌的花壇,有序的垃圾分類,都是她和村干部經過無數次努力換來的成果。
一個平凡黨員的大山守望
當稱呼她為“鐘書記”的時候,她顯得很不好意思,讓我別這么叫。她指著走過來的年輕人說道:“他才是村書記呢。”現在高塘村黨支部書記叫黃偉東,是在這次村支部選舉中新當選的。黃偉東向記者介紹,高塘村里絕大多數都是畬族人,全村人口只有169人,而且一半都在外面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是個典型的山區集體經濟薄弱村。今年換屆選舉,考慮到村里要盡快發展集體經濟,鐘根風主動退了下來,支持年輕干部用新思路去發展特色鄉村游。現在她還擔任著村里的副主任一職,對于位置的變化,鐘根風毫無怨言,對她來說當不當干部都是一樣的干。村里治危拆違任務特別重,她主動和村支書去農戶家里做工作,醫保繳費慢了,她和村委一起到戶頭里去催繳,在她的傳幫帶下,新的村兩委顯示出極強的戰斗力,各項工作總是早早完成。如今,高塘村在結對單位的支持下又建起了畬鄉文化禮堂,如何挖掘畬族文化,做大特色體驗游,讓村集體的錢袋子“鼓”起來,是高塘村努力的目標。日復一日,鐘根風繼續默默地守望著大山,她相信村兩委一定能帶領村民們走出一番新天地。
老黨員主動請纓助拆違
傅開棠原是塔石鄉蘇坑村的老支書,為了讓年輕人有歷練機會,才主動讓賢,他說:“年輕人眼界廣思路闊,更能為村里做些大實事。”雖然退了下來,但傅開棠想干事的“心”始終在村上。他說:“是不是干部不要緊,要緊的是我是一名黨員,而且是一名有著29年黨齡的老黨員,發揮點余熱有什么不好。”前幾天,有村民為產權鬧起了糾紛,傅開棠跑過去協助村干部一下午就把雙方給調解了。當“老娘舅”是他的拿手絕活,經他手上調解的村里瑣事不計其數,有時候別的村有難事也會找他,他從不拒絕。
每當組織有需要,他更是隨叫隨到。之前,塔石鄉正進入決戰“治危拆違”的關鍵時期,蘇坑村共有33戶D級危房,是全鄉“治危拆違”任務數最重的村。蘇坑村兩委班子上任伊始,就得面對這些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戶數多、時間緊,由于對戶頭情況不夠熟悉,任務推進出現了遲緩,“6月底必須完成任務的50%”,讓村兩委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傅開棠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沒等村兩委們開口,便主動請纓。多年的村支書經歷,讓他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都十分熟悉。為此,傅開棠和村兩委、聯村干部每天分析戶頭到深夜,他還義務擔起攻堅組長,一人攬下了難度系數最大的12戶危房拆除任務。
蘇坑村有一個危房涉及3戶村民,村兩委多次上門做工作,但他們仍守著D級危房不肯拆除。傅開棠厚著臉皮多次走訪,終于搞清楚原因,原來這個危房早已不再住人,但里面放置的是一口空棺木,戶主是88歲老人,擔心一拆便會破壞風水。傅開棠因勢利導,不但解除了戶主的后顧之憂,更破除其迷信思想,讓戶主在拆危房協議上簽字同意。一天后,這涉及三戶的危房便實現了拆除。找準問題,對癥下藥,逐個擊破,“治危拆違”工作自然勢如破竹。做群眾工作,最主要是要走到群眾心坎去,看著村兩委班子勢頭好、干勁足,他感到無比欣慰。截至六月底,蘇坑村拆危房任務已完成60%,“治危拆違”工作走到了全鄉前列。
“治危拆違是黨委政府統一部署的硬仗,更事關老百姓切身安全,對6月底要完成50%的任務數,我們蘇坑不能拖鄉里后腿。”在黨日活動中,他鄭重地簽下了“8+X黨員管理承諾書”,他也在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承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