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連續5年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幾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點及面,一個個文化禮堂連點成串匯聚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83座農村文化禮堂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婺州大地上熠熠閃光,成為民有所樂的“鄉村客廳”、傳承文脈的“鄉愁基地”、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弘揚正氣的“紅色殿堂”,成為美麗婺城建設的重要抓手。
婺城農村文化禮堂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傳承地方文化遺產、推動鄉村文明建設起到了“播種”“育林”的良好作用。綠水青山之間,白墻黑瓦之下,歌舞節慶,揚起了農民歡樂的笑聲;儀禮教育,喚醒了農民對道德的向往;鄉賢軼事,交織起家園的共同記憶;各式講堂,扶持起熱情的創業夢想……走進婺城各村,你會發現一個個活躍的文化禮堂,猶如一顆顆文化的種子,正改變著婺城的社會風氣。
鄉村文化新地標
“不惟厚祿萬鐘為貴,而以節義為貴;不以黃金為富,而以經術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積善,史有可錄之功……累世以德行忠義相承,愷悌為政。”這段滕氏祖先六百余年來留下的祖訓,對于瑯琊鎮楊塘下村村黨支部書記滕永才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滕珦是白沙滕氏始祖,他動員鄉民治理和維護白沙溪的三十六堰一直都被傳為佳話。自唐代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間,滕珦后裔在外為官者甚多,僅有確切名字、世系的縣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連續十余世皆為朝廷尚書、侍郎、御史等顯赫官員。而且這些為官的滕氏后代都傳承著清廉、勤政、愛民、愛國和忠義的好品質、好傳統。這也正是滕氏家族的家規家訓,規范激勵著一代一代后人的言行。
而今,瑯琊鎮楊塘下村也在積極打造以滕氏廉潔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禮堂,不僅成為激勵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成為越來越多在外創業村民回鄉尋根的寄托。
婺城文化禮堂不僅“形美”,而且“神聚”。在各村挖掘文化內涵及風格設計中,注重結合各村的村莊歷史、村落文脈、產業特色、民俗民風等特色,提煉各村“神韻”。如澤口村通過婺劇文化園突出婺劇文化、黃碧壟村的水稻耕作文化、銀坑村的紅色教育基地文化、九峰村的移民文化等等,著力尋求本村最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形成每個村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設計中采用多種風格,防止千篇一律,力求“一村一品”。
文化禮堂建成后,不僅成為村史傳承館,也成為凝聚鄉情、寄托鄉思的重要場所。農村文化禮堂已逐漸成為農村的文化新地標。
傳承文化新課堂
又是一年暑假時,每年暑假,乾西鄉幸福村的宣講員趙錦茂都要給放暑假的孩子們上一堂安全教育課,今年也不例外。
趙錦茂不僅是宣講員還是村文化禮堂的管理員,對于趙錦茂來說,文化禮堂的建成,讓他有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給村里的黨員上黨課、給村里的小朋友講國學、講未成年人保護、給村里人講法治……而這大部分的活動,趙錦茂都會放在文化禮堂中完成。
富有地方特色和鄉村氣息的農家農具、歷史遺物、民俗器具等陳列在文化禮堂,成為村莊歷史發展見證、文化記憶的根源;散落鄉間的民間技藝、民風民俗、傳統曲藝重新走進文化禮堂,讓人觸摸到鄉土的溫度,留住歷史,望見鄉愁。隨著一座座文化禮堂從舊祠堂、閑置校舍、老廠房的修繕改建中“蝶變”而出,文化禮堂不再是簡單的村民文化娛樂場所,而是傳統文化和鄉村記憶傳承和延續的絕佳載體。
于是,好文化“種”下去,老百姓樂起來,文化禮堂正用它獨特的魅力撥動了鄉村文化活力的“脈搏”。
在“種”文化的同時,婺城區也積極開展“送”文化,真正激發鄉村文化活力,提升農民精神境界。深入挖掘基層文藝人才的草根力量和創新精神,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新路子。今年5月,婺城區委宣傳部、浙江師范大學等單位聯合組建的浙江省首家農村文化禮堂大學正式成立,首輪培訓活動在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舉行。首輪培訓歷時一天,參加人員131人,實現了村(管理員)、鄉鎮(宣傳委員)、區(文化禮堂專管員)多層級聯合培訓和14個鄉鎮的全域覆蓋。新路子的探索大大提升了農村文化自力更生、自我繁衍能力。
村民精神新家園
近年來,婺城區在大力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著力做好“融合”文章,強化與社會移風易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德建設、愛老敬老傳承優秀民俗傳統文化、假日節點發展禮堂文化經濟相結合,深入推進“三大陣地”建設,有效提升農村使用實效。
婺城區以文化禮堂為載體,組織開展各類文體娛樂活動和老年學習班,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截至目前,全區各農村文化禮堂開展活動平均20次以上,參與面逾40萬人次。與此同時,農村文化禮堂正日益成為農村青年一代婚嫁禮儀活動的首選場所,各農村文化禮堂添置桌椅、碗筷等基本設備,為農村青年提供傳統婚嫁宴請服務,2016年全年已有117對新人在文化禮堂舉辦婚禮。
立足全區已建83所農村文化禮堂,婺城區通過“一對一”“一對多”“雙向選擇”“自主結對”等方式,與全區47所中小學校“拉手結對”開展活動,實現“德育走親”常態化、趣味化、系統化。鼓勵各村在文化禮堂設計之初就將中小學德育元素納入“兩堂七廊”建設范疇,通過“勵志廊”“家風家訓廊”等激勵廣大青少年以先進人物為榜樣,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潛移默化的影響,提升德育實效性。截至目前,已完成結對“村校”45對,占比95%。
以特色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以鄉鎮為基本單位,近年來,婺城區連珠成串向全區中小學校、幼兒園推出了蔣堂、瑯琊、塔石、沙畈、安地、長山、白龍橋等7條各具特色的“德育精品研學線路”。同時,以文旅結合為切入點,立足已建成的83家農村文化禮堂,大力發展民宿、餐飲、鄉村游、土特產加工等,已打造出“文化禮堂經濟圈”產業鏈3條,年接待客流量10萬余人次,年產值近6000萬,涉及行政村107個,覆蓋農村人口43.7%,帶動就業2000余人。
(記者胡敏霞、通訊員章啟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