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婺城區將圍繞“做美大郊區”的戰略目標,重點打造五條生態廊道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讓廊道沿線美麗鄉村風景線景觀建設得到進一步提升。為了讓市民更加了解生態廊道建設的相關情況,7月5日,婺城發布發起了對生態廊道美麗鄉村的點贊,截至7月17日下午5時,共有121132人參與投票,其中,白沙溪·古方一村以20268的高票榮登美麗鄉村點贊榜首。
作為白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方到底有何魅力?日前,記者來到古方,感受這個美麗鄉村的悠悠古韻。
走進古方,感受古韻
古方村位于金華城西南15公里的洞山腳下,千古白沙溪傍村而過,南數里即是連綿起伏的括蒼山仙霞嶺余脈,俗稱南山。古方原名酤坊,新中國建國后改名為古方,并分設一村二村兩個行政村,F古方一村有農戶650余戶,人口1700余人,古方二村有農戶480余戶,人口近1200人。除本古方主村外,另有黃家垅、溪對岸(窯崗上)2個自然村。古方村民以朱氏為主姓,除此之外,還有胡、王、陳等十幾個姓氏。
來到位于古方一村的白沙溪橋頭,只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大橋、休閑長廊、垂柳和白沙溪畔洞山上的洞山塔自成一景,風景優美,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在古方村,有朱氏宗祠、洞山塔、南溪市、紫陽書院等眾多古建筑。洞山塔位于古方村白沙溪畔洞山上,該塔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建造,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宗祠位于古方一村,為明孝宗弘治年間所建,存世已520余年。朱氏宗祠為三進建筑,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主軸線上有門廳、正廳和寢堂各五間,兩邊有廂房和耳房。據了解,朱氏宗祠曾是朱氏宗親供奉先人的祠堂,后因種種原因漸漸荒廢。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朱氏宗祠還當過糧食倉庫,辦過糧校和酒廠。
2004年3月,朱氏宗祠公布為金華市文物保護點。但由于資金緊缺,宗祠的修繕一直未擺上議程。位于宗祠后部的紫陽書院也因多年無人管理,終于在風雨飄搖中毀于一旦,僅剩一片殘墻爛瓦。
祠堂雖然破敗,但這里依然是村民們夏天納涼的好地方,祠堂內房梁蟲蟻不蝕,蜘蛛網不結。關于這個未解之謎,有村民說是因為風水考究,也有村民說是木材質地的原因。
從朱氏宗祠出來,左手邊便是“南溪市”,這里的“市”,指代的是集市。這條位于古方一村中部的街市穿村而過、自北向南,全長約一華里。傳說此街始于宋時,是官府衙門專營制酒售酒以及老百姓銷售日用百貨商貿的集市,明清成規模,民國與解放初還很繁華,尤其是每年農歷三月十六和九月十三廟會期間,門庭若市,熱鬧非凡,F老街雖有所改變,但原貌基本保持。街上的一些店鋪仍在營業,每年兩次的廟會也沿襲至今。
回歸歷史,名人輩出
“古方原名酤坊,是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對白沙文化頗有研究的地方文史專家杜順華告訴記者,據考,先朝明時《酤坊杜氏宗譜》序中(卷之一,第66頁)有載:“白沙鄉之名酤坊,從來朝廷有酒禁,各市鎮設有酒坊、酒正,以禁民家私造者,故留有酤坊之名也!睆拇藢J鲋锌芍瓉砉艜r米酒也與茶鹽一樣均系官衙專營,嚴禁民間私造、私售。為此,各地市鎮必須設有官辦酒坊,并有司業官吏謂“酒正”專管。
現今的古方,原名之所以為“酤坊”,就是指古代專營制酒之場所。
除了村名大有來頭,古方朱氏更是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直系后代。杜順華介紹,據《南溪朱氏宗譜》記載,古方朱氏一世祖朱和是朱熹的九世孫,朱和的父親朱元,于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任婺州府茶課司大使,家自錢塘遷居永康南園。朱元之子朱和科舉擢貢,于元至大年間任職婺州府提舉司提舉,致仕后,遷居白沙洞山酤坊村,為酤坊朱氏一世祖。
明弘治年間建成的古方朱氏宗祠廳堂內,原有欽敕“大方伯”的匾額,為的是彰表布政使朱勝系大家風范之意。又譜載,雍正五年,大清皇帝為褒揚前朝朱寧的忠孝仁德,特授其匾額追謚朱寧忠臣忠烈,題敕“忠臣朱寧”四字。至近代,金華革命黨領袖、辛亥志士張恭為褒揚和勉勵當年古方百姓積極參加愛國反清之勇事,特贈書有“大庇下民”字樣匾額一塊,此匾至解放初期還曾在祠堂掛置。
朱氏宗祠后方,即是古代金西有些名氣的紫陽書院,此系古方朱氏族人為紀念先祖朱熹所建,書院自明末至解放初一直尚存,既是用于祭拜先祖朱熹,又是古方各姓氏門生弟子讀書習經之場所,系古時地方重要塾館之一。明清時,曾在此教育培養了多位名人學士。
考先朝《湯溪縣志》、《金華縣志》及《南溪朱氏宗譜》等史書方志,古方村先祖是英才輩出,代有其人。特別是朱氏家族,自元初至遷來酷坊之后數百年來,更是人才濟濟,數不勝數。其中有如明洪武年間任中軍都督府經歷的朱邁,有同期任河北河間知府的朱寧,有明正統年間任刑部郎中的朱慶,有明宣德年間任山西按察司知事的朱義,更有歷任武昌、蘇州知府,后遷江西布政使的朱勝,還有更多官仕各州縣知事、縣丞、主父諭等的比比皆是,難以計數。
展望未來,煥發生機
“古方歷來風光秀美,民風淳樸,名人輩出,人文資源豐富。這次,古方成為金華白沙溪生態廊道精品線路上的美麗鄉村之一,我們都很興奮。”朱震林是古方朱氏族人,多年來,一直為古方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四處奔走。
去年12月,借著國家弘揚傳統文化的東風,朱震林和一眾朱氏族人成立了朱氏宗親會,到今年3月,宗親會已經發展到100人左右,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朱氏后代!白谟H會成立的目的,一開始是為了修繕朱氏宗譜和朱氏宗祠,可越了解歷史,我們越發現古方文化的積淀深厚。”朱震林說,古方村除了朱氏宗祠外,還有古窯、古堰等一批不錯的文物古跡,有的保存還相對完好,而像七推頭(七堂樓)、元檀寺、銅山寺、天主堂等古建筑,大都已經被毀。
由于多年無人看管,朱氏宗祠也有好幾處屋頂已經塌陷、漏水。前些年部分村民的文保意識還不夠,有的將這里當成倉庫,什么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小貨車以及鋼筋、農具、柴火、雜物等都往里面放。這讓朱震林等朱氏族人痛心疾首。
為了徹底解救“岌岌可!钡墓沤ㄖ焓献谟H會成立后,于去年底自發組織成員對宗祠進行了一次徹底清理,將無關雜物、器具等都搬了出去,并將大門上鎖,避免村民隨意進出,消除安全隱患。然而,由于力量有限,朱氏宗祠的“改造”也就止步于此。
“今年,古方成為金華白沙溪生態廊道精品線路上的美麗鄉村之一,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們知道機會來了。如果借助生態廊道建設,對古方進行美麗鄉村的升級,古方必定會煥發生機。”得知婺城發布組織對生態廊道美麗鄉村進行點贊后,朱氏宗親會的成員立刻發動所有的親朋好友來投票,為大家介紹古方、宣傳古方文化、描繪古方山水,讓更多的人了解古方,愛上古方。在他們的努力下,短短11天,來自甘肅、河北、杭州、江西、甚至東三省的點贊如雪花般紛至沓來。古方,不僅收獲了婺城人的肯定,更走出婺城,讓外鄉人心馳神往。
朱震林說,假以時日,古方的改造將會搬上議程,屆時,朱氏宗親會也會成為古方發展的“智囊團”,為古方的未來出謀劃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