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婺城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市委城市工作會議和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會議精神,積極補齊小城鎮發展短板,統籌推進城鄉規劃建設,加快建設“兩富、兩美”婺城,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
時間就像指間沙,順著指縫悄然流逝。轉眼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已經整整半年,婺城區各個鄉鎮在全區干部齊心協力的努力之下,悄然地發生改變。這半年來,婺城干部集思廣益開拓創新,多種舉措齊頭并進,共同加快小城鎮整治工作步伐!靶〕擎偂弊鳛橐粋全新的概念,它既融入了“城”的繁華,也保留了“鎮”的特色。今年,婺城區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鋪開,整治工作到底帶來了哪些改變,本報記者前往婺城多個鄉鎮了解到最新的工作成果。
綠色點亮小城鎮生態之美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當然離不開“環境”二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不僅是改善城鄉環境的重要抓手,更是回應群眾期盼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莘畈鄉是本次全區小城鎮現場會的召開地點,它作為山區鄉鎮的代表,將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統一起來,用綠色點亮了小城鎮的生態環境之美。
當走進莘畈鄉,滿目的綠色和嚶嚶的鳥鳴著實養眼動聽,潺潺流水和新鮮空氣更是沁人心脾。這個地處金華南山山麓的山區鄉,距金華城區35公里,2008年確立了“生態立鄉,旅游強鄉,產業興鄉”的發展思路,通過幾年的努力積累,現在的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經濟均已打下一定的基礎,F在,莘畈按照“小城鎮、大戰略”和“山水莘畈、體旅之鄉”戰略發展思路,準確定位、合理布局,傾全鄉之力,努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
在莘畈鄉的入口,一處景觀公園經過數月的緊張施工,現已基本完工。項目包含入鄉標示牌、休閑公園、生態公廁、休息長廊、自行車驛站等內容,是集標識、休憩、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入鄉口,該景觀還利用波浪水紋的結構配合燈光效果,來體現仙山秀水的莘畈風光。同時,莘畈溪兩側已經建設完成的全長3.5公里的游步道、騎行道,以及正在設計建造的體育休閑綜合館也無一不體現了莘畈的“體旅”特色。莘畈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生態優勢,作為水源保護區,沿途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自確立“山水莘畈,體旅之鄉”目標以來,莘畈立足莘畈水庫做文章,充分利用生態優勢發展旅游,建設完成的15公里環湖生態毅行道,已然成為游客戶外活動的首要選擇之一。
旅游促進小城鎮休閑之美
在婺城,美景當然不僅僅在莘畈可以見到,南山腳下,仙源湖畔,安地鎮的美景同樣早已在金華家喻戶曉。沿著金安大道前往安地,路邊“醉美小城鎮安地歡迎您”幾個白色大字歡迎著每一位來到安地的客人。小城鎮整治工作是安地的一項重點工作,對于小城鎮的整治目標,安地緊緊圍繞“風情旅游休閑小鎮”為主題,力爭打造一個生態旅游小鎮。
經過多年開發,安地現在建有金華動物園、十里桂花長廊游步道、金華市水上運動中心等游樂設施,是金華市民日常休閑旅游的一處絕佳選擇。同時,因自然風光得天獨厚,2013年安地鎮還獲批國家級生態鄉鎮。安地結合自身優勢,以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擴容、梅溪景觀廊道綜合整治和金安公路生態景觀廊道優化改造為契機,率先啟動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力求成為婺城區的標桿。
在工作過程中,安地積極抓好各個項目,為小城鎮建設及旅游發展添磚加瓦。截至目前,先行項目牌樓周邊景觀改造、衛生院景觀節點一期等項目已完工;金安公路牌路到動物園段白改黑也已完成;金安公路優化改造路段已進場施工; BRT5號線仙源湖段已順利開展停靠站點踏勘和停車場放樣工作……另外,目前正在實施的項目還有金安公路兩側景觀提升改造、梅溪兩側建筑立面整治、郵電街建筑立面整治、衛生院景觀節點二期、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消防站、梅溪流域濱水空間改造等6個項目。經過前期各個項目的緊張實施,安地風情旅游休閑小鎮已初步成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安地的美將更生動迷人,也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欣賞南山腳下的秀美風光。
文化發揚小城鎮特色之美
廣袤的婺城大地歷來孕育著各類深厚寶貴的歷史文化,而在婺城區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總體規劃中,就要求充分挖掘婺城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底蘊,打造一批風格迥異卻又處處體現“婺城招牌”的特色小鎮。其中,將打造為“婺窯非遺特色小鎮”的雅畈就是婺城小城鎮的一張金名片。
2015年,雅畈鎮入選了省“非遺”主題小鎮。此后,雅畈鎮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掘古鎮及周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致力于將本鎮打造成金華的后花園。而2016下半年開始的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正好契合了雅畈一直以來的工作目標,于是,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行動,將雅畈打造成一個歷史文化特色小鎮的歷史征程開始了。
雅畈擁有各式各樣燦爛的非遺文化資源。七家廳、漢灶古婺州窯遺址、徐氏宗祠、“銅山斗牛”等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單位,構成了雅畈鎮獨特而豐富的文化資源寶庫。其中,漢灶古婺州窯文化應該是最具代表性且最有歷史分量的。
漢灶村因漢代以灶燒制陶瓷而得名,村史長達2200多年。根據金華縣志記載:“漢代婺州古窯址座落在今雅畈鎮漢灶村!2007年,《婺州窯傳統燒制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婺州窯傳統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在今年的5月28日以婺州窯為主題的中國婺州窯博物館在漢灶村正式開館,當日游客量就超過了3000人。省市領導在對雅畈多次考察后都提出,雅畈小城鎮綜合整治工作,要充分挖掘利用古婺州窯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將雅畈打造成以此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小鎮。
除漢灶古婺州窯外,雅畈同時還有雅畈古街、徐氏宗祠、“銅山斗!钡鹊葘氋F的歷史文化遺產。雅畈古街至今仍較為完好地保存了19處宅院府第、祠堂、殿廳、古井等明清建筑。徐氏祠堂建于明神宗年間,祠內八成的建材均用石頭,僅石柱就達98根,是一座名副其實且很有歷史價值的石祠。
據雅畈鎮小城鎮整治工作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城鎮綜合整治要善于整合原有優勢,雅畈的優勢就是這些保存至今的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今后雅畈的小城鎮整治工作中,將充分挖掘、融合包括婺州窯、徐氏宗祠、雅畈古街等在內各種文化資源,開發一批產業,實施一系列項目,讓整個雅畈都透露出濃郁的古色古香,以文化扮靚雅畈,充實小鎮內涵,使雅畈小城鎮整治工作成為全區的標桿性工程。
鄉愁融入小城鎮傳統之美
婺城的竹馬鄉以茶花聞名,但除了茶花,“竹馬館”這個稱呼對于金華人來說也并不陌生。竹馬是古時的驛站,驛站文化也成為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中街景打造、項目設計的文化主線。以前,竹馬館站是位于竹馬鄉的一個鐵路車站,由金千線鐵路經過,F在,在集鎮入城口處設計竹馬館驛站式的景觀墻不僅重現了往昔竹馬火車站車來人往的繁忙景象,更為全新竹馬館貨場的啟用賦予了濃厚的歷史感。其中,很具有意義的一點是,竹馬制作景觀墻時用的磚瓦,則是來自“三改一拆”、“治違拆違”等工作拆除房屋后的磚瓦,這些磚瓦再次利用重新堆砌,不僅有效地減少了建筑垃圾,景觀墻也更顯得古韻十足,為竹馬人民保留了一絲鄉愁。
竹馬集鎮形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商業小區及臨時菜市場周邊環境秩序相對雜亂,且管理松散,“三亂”等“集鎮病”和“農村病”較為突出。因此,竹馬將鄉政府駐地所在的東宅、西宅、汪山頭、邵湖頭等4個村、集鎮商業小區和二環入鄉口作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重點打造區域。
整治之初,竹馬全體干部積極探討小城鎮建設特色所在,力求將傳統文化與小城鎮工作緊密結合。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反復推敲方案,竹馬最終確定了以“舊物巧用”為指導理念的“茶花小鎮、幸福竹馬”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設計方案,規劃設計了文化長廊、入城口景觀、竹馬館驛站式標牌等19個項目,并巧妙融合了茶花文化、剪紙文化和驛站文化,讓這一份鄉愁真正融入到小城鎮建設中去,體現了竹馬自身的傳統之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