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姓名用貴姓,問人年齡用貴庚。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敝苣,筆者在新華書店購書時,對一本叫《中華禮儀用語》的少兒讀物產生了濃厚興趣。該書著眼對少年兒童進行禮儀教育,精選上百條常見的“中華禮儀用語”,配以插圖,宣傳普及中華禮儀知識。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自古以來十分注重禮儀禮節,使用文明禮儀用語。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抖Y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蹦履抡撸壕粗停换驶收,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F在我們用“你”和“您”稱呼對方,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種稱呼,但是無論對長輩,還是平輩,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這樣稱呼不禮貌。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入侵,網絡用語的沖擊,傳統禮儀用語面臨失傳的危險,特別是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會使用傳統禮儀用語。
有人認為“文縐縐”的傳統禮儀用語,如“自身意見用拙見”、“暫時充任說承乏”等,聽起來有點“酸”。有人認為,有些傳統禮儀用語已經過時,用起來給人一種虛偽做作的感覺,比如說,現在如果別人的贊揚與事實相符,與其回答說“過獎”,不如說“謝謝”更真實貼切。還一些傳統禮儀用語,被網絡詞語和英文代替,比如,“贊人見解說高見”,變成了微博和微信上常用的“點贊”;“向人道歉用失敬”,被演繹成英文“sorry”,等等。
由于傳統禮儀的缺失,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失禮的行為,比如說有人詢問老人的年齡,不用“您老高壽?”,而直接就問“你今年多大了?”有人問路,不用“請”字,而直接問“喂,到××怎么走?”弄得別人不痛快。因此,時代發展到今天,學好傳統文明禮儀用語,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學好傳統禮儀用語,是體現自身文明素養的需要。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禮多人不怪”,文明禮儀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語言文明是縮短與他人距離、加強與外界溝通的“綠色通道”,每個人都愿意與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打交道。
學好傳統禮儀用語,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禮儀用語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積淀和再現,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血脈。事實證明,學習傳統禮儀用語,就是一個發掘傳統禮儀精華的過程,就是一個弘揚現代文明風尚的過程。雖然有些傳統禮儀用語與現代文明存在沖突,顯得“不合時宜”,但大部分仍有恢復使用的必要。更何況,傳統禮儀用語中蘊涵的許多優秀品質和精神價值,更應該是我們炎黃子孫大力傳承和弘揚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于“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常文)
隨后,金華市防指對全市防汛防臺工作進行部署,強調各地各部門思想要高度重視,切不可麻痹僥幸;措施要有力,抓住臺風影響重點時段,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危舊房、低洼易澇區、病險水庫、在建涉水工程、高空構筑物等重點區域巡查檢查,做好避暑游客、學生、居住在危舊房和地質災害隱患點、低洼易澇等區域的重點人群保障工作;責任要明確,確保各項防汛防臺措施落實到位。
在婺城區分會場,區防指就全區當前防汛防臺工作實際,強調壓力要傳遞到鄉鎮,工作要部署到基層,各鄉鎮(街道)和各部門要通力合作,統籌協調,結合梅汛期強降雨防御工作的經驗,全力做好防臺抗臺工作,保障婺城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將臺風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會后,婺城區水務局迅速落實省、市會議精神,部署臺風防御工作,重點關注在建水利工程,特別是金華江城防工程,水毀項目、水庫山塘、小流域山洪和危房及高空構筑物。局班子成員、全局機關干部和局屬各單位負責人主動承擔起防臺工作責任,做好各領域的防臺工作準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