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施俊、通訊員潘晨晨、章程)農戶家門前亂堆放的瓦片,被“變廢為寶”改造成了一堵特色小圍墻;雜草叢生的山腳下,搖身一變成為了充滿生機的薔薇花長廊;堆滿雜物的屋后,被改造成了用竹子圍成的小花圃;原本亂糟糟的小弄堂,整治成為了圖文并茂的孝文化長廊;亂堆亂放的柴火,被整齊地擺放在特制柴火架上……如今走在莘畈鄉祝村,一處處匠心獨運的街頭小品總能讓你眼前一亮。自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以來,莘畈鄉緊扣山區鄉鎮特點,牢牢把握“量小、做精”的原則,通過接地氣的規劃,打造富有鄉土氣息的“小精品”,在有限的投入條件下,創新方法,因地制宜搞整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這幾天,莘畈鄉小城鎮整治組的六大網格正分片包干開展巡查。這六大網格組分別由鄉班子成員帶隊。他們一遍遍巡邏、一遍遍排摸,發現問題、整改問題。這是當前莘畈鄉干部們工作的“主旋律”。即使是在周末,也依舊能夠看到網格組成員們開展巡邏、整改的身影。8月27日下午3時許,由莘畈鄉黨委書記吳祝芳帶隊的網格組照常開展巡邏。當發現祝村某個角落的桂花樹旁堆放著一些大石塊時,吳祝芳和祝村村支書吳承榮一起,把石塊挪位,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桂花樹旁,形成一個石頭花圃。同時,還清除附近的雜草,使花圃更美觀。
少搞大改大建,多搞環境整治。莘畈鄉堅持環境整治為主,不搞大改大建,盡可能保持小城鎮原有風貌,打造獨具山區特色的小城鎮。因人口少、集鎮面積小、周邊多農田,莘畈鄉在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堅持“三不”原則,即不搞大改大建,不增加整治成本,不影響山區百姓的正常生活,始終遵循接地氣、合時宜理念,真正把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惠民為民的民心工程予以推進。此舉獲得了村民們的一致點贊,他們還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小城鎮環境整治,自發加入到環境整治的行列中來。祝村80多歲高齡的陳奶奶收拾著自己的房前屋后,使周邊的環境更整潔干凈,“看著村里越變越漂亮,大家都很高興。鄉里村里的干部忙前忙后的,我們也不能閑著,要主動收拾好房前屋后,不拖后腿”。許多村民都主動對房前屋后自行整治,民間的能工巧匠們創造出許多精巧別致的景觀,甚至暗暗發起一場“誰家的院子更美”的競賽,掀起了全民整治熱潮。
為了鞏固小城鎮環境整治的成效,莘畈鄉還積極探索創新小城鎮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從突擊整治向常態化管理轉變,不斷提升小城鎮建設管理水平。該鄉還以黨建為抓手,把城鎮環境衛生整治作為“兩學一做”的最大考場,第一時間與全體黨員簽訂責任書,村級換屆以后,與村干部簽訂8+X履職承諾書,將小城鎮整治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載體,合力攻堅。創立“黨員街長制”“婦女街長制”,黨員示范街、巾幗示范街等多項工作機制,深化支部“主題黨日”和黨員“聯鄰幫戶”制度,力促日常保潔常態化制度化。
目前,莘畈鄉緊緊抓牢26個整治項目,拉高標桿、埋頭大干,6個月內就完成了13個項目的項目設計,9個項目全面進場施工,弱電下地完成90%,強電下地完成60%。當前,集標識、休憩、旅游為一體的入口景觀公園,莘畈溪兩側全長4公里的游步道、騎行道,周末菜園、宣德堂廣場等項目已經建成……莘畈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已走在全區前列。但莘畈鄉依舊抓緊步伐、全力以赴,以更多的實際行動來迎接省整治辦的預驗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