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與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與人相處的底線
記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系,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這句話到底講了一種怎樣的人己關系?深意何在?
鮑鵬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論語》里面兩次出現,與此相關聯的表述就更多了。我甚至以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為,“仁”,其實正是講的“二人”,講的就是人己關系、群己關系;而這些關系的底線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可以說,“仁”是概念,而“恕”是這個概念的最基本內涵。按照孔子的解釋,這是一個人可以并應該終身奉行的人際關系、族群關系、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
記者: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的先賢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述,比如“仁者愛人”、“溫良恭儉讓”、“寬宥”、“忠恕”等等,但是,這些觀念今天似乎已經不那么被推崇了,難道過時了?
鮑鵬山:只要人還需要交往,需要在人群中生活,這些觀念就永遠不會過時。很簡單,不是別人需要我們愛,需要我們寬宥,需要我們謙讓,而是我們自己需要別人的愛、寬宥和謙讓。而愛、寬宥等等,只能由人群提供,而人群中有沒有愛,就看組成人群的每一個人心中有沒有愛,此外我們還能到哪里去尋找愛?我們愛的需求到哪里去滿足?儒家倫理學的起點就是“反躬自問,推己及人”。
其實,我們需要愛,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脆弱而不夠強大的;我們需要寬宥,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有缺點而不夠完美的。簡言之,人性不變,愛、寬宥、謙讓就永遠是我們的渴望。
“溫良恭儉讓”,這是子貢對老師孔子個性氣質的描述,后來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基本民族性格和氣質。這種整體氣質,體現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積淀的古老民族的文明和教養,也體現出一個民族深沉的內涵和深藏的力量。這種力量,淡定、含蓄、強大而不張揚,堅韌而不尖銳,恒久而不保守,穩定而不頑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熏陶出這樣一種偉大的民族氣質,實在珍貴,我們不能只用幾十年的時間,通過對自身文化的放棄,毀掉這樣的氣質。今天網絡和現實中到處可見的暴戾之氣、潑婦街罵、流氓街斗、潑皮腔調,甚至大學教授、專家學者也不能免,實在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的文化恥辱。
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爭端,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爭論,野蠻不是力量,文明才是力量;暴力不是力量,正義才是力量。
恥與勇——缺少羞恥感的社會也一定是缺少正義感的社會
記者:古人說:知恥近乎勇。為什么把恥與勇放在一起?見義勇為需要勇敢,公眾場合需要有羞恥之心,這二者是什么關系?
鮑鵬山:“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仁、智、勇被傳統文化稱為“三達德”。
“知恥近乎勇”,做,需要勇敢;停,也需要勇敢。把正在做的錯誤的事停止下來,不僅需要抉擇,還需要決斷,這種否定自己,否定過去,就是勇敢。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否定“文革”,否定“兩個凡是”,不就體現出一個政黨的勇敢?有所為,是勇敢,有所不為,也是勇敢。為什么有所不為?因為知道有些事是可恥的,不能做。
孔子和孟子都特別強調人的“恥感”,都特別斥責“無恥”。孟子說:“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就是說,一個人一旦無恥——簡直沒有比它更可恥了!孟子接著說:“恥之于人大矣……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恥感對于人來說,太重要了!不以不如別人為恥,他怎么會奮起直追,趕上別人呢?可見,無恥之人,就會失去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從而永遠甘居下流而不以為恥。這就是“知恥”和“勇敢”的內在邏輯聯系。
記者:羞恥感對于文明社會有多么重要?為什么有時我們覺得,人們受教育程度高了,羞恥感反而降低了?
鮑鵬山:羞恥心是孟子講到的人之為人所必備的“四心”或“四端”之一,《孟子·告子上》:“羞惡之心,義也。”何為義?義就是“宜”,就是行為的正當性。所以,沒有羞恥心的人,是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不知好歹的人,是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約束自己的人;缺少羞恥感的社會,也一定是缺少正義的社會。
在中國的今天,我們確實看到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者甚至某些學者的表現,比起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者,更加粗鄙。但是,這種奇怪的非正常情況的出現,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更多的教育”,而是他們受到的“教育”中,只有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術訓練,缺乏諸如孟子“四心”之類的良知教育,缺乏價值觀和羞恥感的教育。
尊重與自重——尊重他人并努力贏得他人的尊重
記者:媒體呼吁人們在公共場所要互相尊重。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是一種很重要也很基礎的社會關系,它表現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形成的?
鮑鵬山:確實有“媒體呼吁人們在公共場所互相尊重”,但有些媒體卻未必如此。不少網絡媒體發表的文章,不講邏輯,不講道理,只有情緒的宣泄和對對方的毫無學理意義的冷嘲熱諷。這種文風與“文革”文風有著明顯的血脈關系,但可悲的是,這類文章卻最為受眾叫好,因為有一部分受眾,只需要情緒的宣泄。這是一個宣泄的時代。但是,一個大國,非理性的作者和非理性的受眾甚囂塵上,是危險的。因為,大國力量的最終體現,乃是國民的強大,而國民強大的最終體現,不是國民的暴力,而是國民的思想能力。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越是沒有論證過程、越是蠻不講理、越是極端偏激的言論,傳播得越快越廣,很多人深諳此道,以此博取眼球。但是,這類言論,傷害的是他人、傷害的是社會的良知和理性。所以,孔子討厭巧言令色,要人們說話慢一點:“仁者,其言也讱。”仁德的人,說話慢一點,不要不經過大腦就滔滔不絕。
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
記者:人在社會中應該尊重別人什么?同時靠什么讓自己被尊重?尊重與自重,二者是排斥的還是相輔的?
鮑鵬山:尊重他人,有兩種層面:一是無條件的尊重。就是尊重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人權和人生。不能無端侮辱一個人的人格,不能無端剝奪一個人的人權,不能無端妨害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底線。
二是有條件的尊重。比如一個人貢獻大、人品好,會獲得更多的尊重。孟子就講過受人尊敬的三個條件:地位高、年紀大、德行好。這種有條件的尊重,是有一定道理和正面價值的,它會促使人們道德上進,促使人們做出更大的成績和貢獻。所以,一方面我們倡導無條件的尊重,但是,也要提倡有條件的尊重。沒有無條件的尊重,文明沒有底線;沒有有條件的尊重,文明不會進步。
每一個人,既有權利獲得他人的無條件尊重,也有義務爭取他人的有條件尊重。無條件的尊重體現的是社會的文明,有條件的尊重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