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合乘坐自動扶梯“左行右立”,這一近幾年被各大城市普遍接受并得到大力推廣的文明行為,忽然面臨各種非議。
近日,有“專家”從“人體功能學”、“電梯驟停容易失去平衡”、“承重不均加速機械損耗”等方面,對“左行右立”提出種種質疑。他們提出,應當把“左行右立”改為“緊握扶手”。網絡也頓時熱鬧起來,有人借此“呼救”:“左行右立”實為“道德綁架”,因為站在左側的人會出于道德壓力被迫行走;也有人說,“左行右立”浪費資源,讓出的空間雖然滿足了小部分急行人的需求,卻耽誤了其他所有人的時間……
一是技術層面,一是道德層面,“左行右立”似乎成了一種錯誤的倡導!
地鐵是市民乘坐自動扶梯最多的地方。上海世博會前后,許許多多志愿者在地鐵內熱心地引導乘客“左行右立”,軌交秩序大為改觀,以至媒體用習慣的語言將其稱為“一道風景線”。此后,“左行右立”漸成風尚,甚至從地鐵帶進了商廈、酒店……乘客大多自覺地靠右側站立。記者觀察,地鐵只要不是客流高峰,不愿行走的乘客哪怕排在最后,半分鐘之內也能踏上自動扶梯。扶梯入口處的地面上,幾乎都貼有一行“請緊握扶手”的提示,黃底黑字,非常醒目。上了扶梯,左右兩側的扶手邊,還分別用鮮艷色彩貼有“緊握扶手”的提醒字樣。
上海市建交委在今年8月的一份情況報告中指出:“左行右立的倡議和舉措,在世博期間有效提高了上海軌道交通線路及車站的客流通行效率,保障了上海軌道交通自動扶梯的使用安全,也為上海軌道交通成功應對大客流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經過多年對文明出行的宣傳和提倡,本市廣大市民和乘客在軌道交通車站內使用自動扶梯時,已經初步形成了"左行右立"的出行習慣。”針對目前部分專家、學者從自動扶梯使用安全角度出發,對“左行右立”提出的不同意見和建議,市建交委表示,軌道交通運營單位也在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部分。
一位世博期間“左行右立”的推動者認為,倡導“左行右立”,是為了推動良好公共秩序的建立,提升城市文明:“現在的社會,亟需倡導對秩序和規則的尊重。行走易摔或驟停失衡等極端情況,不能成為顛覆逐漸形成的良好公共秩序的理由。”陳小姐每天乘坐地鐵到中心城區上班,她說,“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現,我不希望看到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還出現乘扶梯時爭先恐后的場面。"左行右立"倡導的就是一種秩序。”張寧是上海益優青年服務中心創始人,也是“左行右立”的積極倡導者,他說,城市密集條件下的空間禮讓,意義遠大于加速運行本身,不能因為極個別人急于“左行”而摔倒,就說秩序是建立在安全隱患上:“走在馬路上,即便你遵守交通規則也仍存有安全隱患,不能因噎廢食。”
上海地鐵客流量大,“浪費資源”一說因看似有幾分道理,說服了不少人。實際上,在高峰時,乘客已經自動將“左行右立”轉變成“左右皆立”,資源被利用得非常充分。記者實地統計得出結論,高峰時即便兩列滿員的地鐵同時到站,在“左行右立”的秩序下,自動扶梯也能在兩分鐘內將下車乘客完全輸送。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資源浪費”?在高速公路上設置搶險救援之用的緊急車道,即便擁堵,普通車輛也不能因“資源浪費”而占用。最近,上海一條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車禍,就因為消防車輛遭社會車輛擠占緊急車道而無法及時趕到,延誤了對遇險車主的搶救;在資源更顯緊張的醫院,為搶救危重病人設立“綠色通道”,讓多數人為少數人讓道,爭取出的幾分鐘時間常常就能挽回一條寶貴的生命;我們建設的大量盲道,能因為鮮有盲人行走便將盲道變成自行車停車場?行人和車輛過路口時,難道可以因左右無車就無視紅燈,隨意逾越?秩序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秩序面前,資源的“充分利用”可否退讓一步?文明面前,我們可否放慢腳步?培養社會秩序、涵養公序良德,是否比減少機件磨損更為重要?人類行為學的常識告訴我們,秩序化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人類的生物屬性決定了我們對秩序的不斷追求。文明發展至今,構建社會良好秩序的精神意義逾加凸顯:和諧社會一定是有秩序的社會,規則應是“文明詞典”中的“母詞匯”。
請給文明留一點空間!(記者袁夏良李上濤)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