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特色基層黨建工作示范引領作用,區直機關工委積極培育黨內監督亮點工作,打造特色黨建品牌。今年以來,指導區檢察院第三支部形成了以黨內互助、嚴管厚愛為主要內容的“成長加‘訴’班”工作品牌,同時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指導形成了以便利群眾、極效服務為特色的區市場監管局“伊老師服務站”和以業務精通、黨員示范為特色的區財政局“胡偉工作站”等品牌。通過開展基層黨建品牌的創建,切實解決當前基層黨建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使各項工作在落實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有效培育工作特色亮點,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胡偉財政工作室:
“線上+線下”打造服務新模式
記者蘇曉婕見習記者陳曉倩
“您好,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每周三的下午,胡偉財政工作室內的電話鈴聲總是響個不停。今年4月,為進一步深化“為民辦好事,讓民好辦事”和“最多跑一次”的服務理念,婺城區財政局成立了首個以在職黨員個人名義命名的財政工作室———“胡偉財政工作室”。
作為金華市財稅系統黨建品牌的2.0升級版,胡偉財政工作室緊跟“時代潮流”,采取“個人領銜+團組服務+全線運作”的模式,結合“黨建+”,進一步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走進胡偉財政工作室的辦公室,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墻上掛著的《胡偉財政工作室崗位職責》、《胡偉財政工作室工作制度》、《胡偉財政工作是辦結回復制度》以及《工作室事項辦理流程圖》四塊藍色牌匾。對于群眾的每一次來訪,工作室成員都嚴格按照工作室的規則制度進行。
在工作室的辦公桌上,記者還看到一本接待記錄本。“這是來咨詢項目進程的,還有這個是來咨詢財政政策的……”財政局工作人員的楊秀清一條條細數來訪記錄。每一條來訪記錄都詳細地寫著咨詢日期、咨詢途徑、咨詢人姓名、電話以及咨詢內容等來訪人信息。每一條咨詢記錄后面,則詳細地記錄著咨詢辦理的結果和成效,寫著來訪人是否回訪及接待人的姓名。
記者看到,在接待記錄本上,來訪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來電,二是面詢。工作室成員向記者介紹:“來電咨詢的內容范圍很廣,最近咨詢比較多的是會計證繼續教育。”原來,今年上半年,國家明確取消初級會計從業資格證,所以好多人都不知道今年會計證的繼續教育是否會停止培訓。翻看最近十幾天的來訪記錄,咨詢會計證相關事宜的占大多數。如果值班當日成員并不是太了解這一方面的內容,那就記下來并及時打電話或者安排線上工作人員給予答復。“遇到不在自己業務范圍內的,我們都會先記錄下來再安排專人回復。”楊秀清對記者解釋道。
除了來電咨詢,現場詢問的來訪也不在少數。相比較而言,現場來訪一般都是詢問相關財政政策的。比如,有一位殘疾人的父母因為孩子的殘疾救助資金和低保補助資金尚未收到,因此來到辦公室詢問值班人員。而在回復咨詢一欄,詳細地寫著處理結果,“陪同到殘聯、民政局、成泰銀行核實,二項合并一卡”;還有對于“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文本”,回復寫著“已在通知文件上備份”……除了這些繁瑣復雜的來訪案例,簡單的諸如會計證補辦流程、公路大中修的檔案、圖書館檢查事項、項目工程的批復等等,事無巨細地寫著已答復、已接收、已辦理、已移交等。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工作室各成員本職工作精力有限,線下值班一般一周安排一次,每次安排在周三下午,由工作室中的30余名成員輪流值班。隨著通訊設備發展迅猛,工作室的線上服務也改為24小時在線。
胡偉告訴記者,工作室成立了一個微信群、QQ交流群,來訪對象不用受限于時間、地點等的限制,隨時隨地向工作室成員咨詢問題。“每天一起床,就能看到十幾條微信信息。”胡偉打開名為“婺財”的微信群邊回復咨詢邊說道。在這個群里,大家可以把疑惑發送到群里,并@胡偉或工作室成員。大家只要一看到,就會立即在群內回復。
“9月初是開學季,現在學費都通過在線支付平臺繳納,但是由于家長們對系統流程并不是太熟悉,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胡偉和工作室成員們都會耐心地解答。
“這個孩子沒按交款單號交,直接交到賬戶的,現在查詢顯示未交款,怎么處理?”
“先去辦理退款,再進入系統繳納,不然系統不能及時更新,查不到到賬信息。”
……
線上加線下,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手段,服務好群眾,是胡偉財政工作室創新化的運作方式。胡偉說,這就是響應政府“最多跑一次”的服務理念,為服務對象提供全天候、線上線下的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
會計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
工作室被稱為胡偉工作室,那么胡偉又是何人?為何要以她的個人名義命名個人工作室?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胡偉本人。
走進胡偉的辦公室,只見桌上密密麻麻地放著各種報表,當有工作人員前來咨詢財政問題時,胡偉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給予答復,提供相應解決方法。2000年來到婺城區財政局工作,十余年來,胡偉積累了豐富的財政業務經驗,如今,作為婺城區財政局的總會計師,成立胡偉財政工作室似乎并不難理解了。
“會計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不學習的話就會被新時代所淘汰。”2015年,胡偉等前往東方紅林場檢查時,相應的制度不熟悉,她花了三個月時間,邊學邊做,硬是把場圃會計制度給啃了下來。胡偉告訴記者:“大部分在財政局的工作人員學習的可能都是預算會計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林場用的是比較偏門的會計制度,里面包括苗木生產銷售成本、總苗調用、苗木銷售的利潤等等平時不曾接觸的項目,可能就需要我們重新學習了。”
除了平時辦公室的工作,在洪源、酒坊巷征遷工作中,胡偉也曾作為審計監督組參與征遷工作,如今還是城中村改造指揮部的財務管理人員。
“作為審計監督組,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要從資金管理使用規范出發,查看資金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中央財政規定,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胡偉告訴記者,有別于在辦公室的工作,在征遷工作中,更多面對的是老百姓,更需要財務人員準確快捷地完成資金審核。“其實會計更多的還是輔助作用,工作要仔細一點,讓征遷工作推進更順利一點。”
“對于前來咨詢財政問題的人來說,成立工作室能讓他們有多種渠道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更好地服務群眾。”胡偉告訴記者,“而對于工作人員來說,成立工作室以后,不僅能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還能規范財經行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工作室也是開展“傳幫帶”的新載體,能促使一批年輕干部迅速成長起來,成為財政工作的骨干……”正說著,胡偉的電話又響了起來……
歲末年終節假日,永遠都是胡偉最忙的時候,除了平日里沒完沒了的加班做報表做分析做預算,還有充斥會計人生活的永無止境的會計學習。在胡偉的工作中,總是循環著繁雜嚴謹的大量數字……
建設“三級共振”黨建品牌
“胡偉財政工作室”作為婺城區財政局成立的首個以在職黨員個人名義命名的個人工作室,工作室由胡偉領銜,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干組成服務團隊,以“個人領銜+團組服務+全線運作”的三加模式運作,充分發揮團隊優勢,通過駐室接待、微信群、QQ群、電話等豐富便捷的形式,確保與服務對象溝通順暢,及時答疑解惑。
此外,工作室還拓展了服務空間,安排專業服務小組定期走訪各行政事業單位以及轄區內的企業、鄉鎮,對各個部門、單位遇到的財政問題,及時給予解決方案,做到傾聽民聲、服務民眾、共促發展。在工作室成立初期,婺城區財政局組織還開展了全區財政業務培訓會。在培訓會上,婺城區財政局將線上的常見疑問與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進行整理、解讀,并將此編印成冊,作為培訓資料發給參會人員,并詳細介紹了工作室的相關職責、制度。
作為婺城區財政局構建黨建“三級共振”工作體系,成立個人工作室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舉措之一。同時也最大化實現了財政局與群眾溝通無縫隙的最好方式,體現了財稅系統“為民辦好事,讓民好辦事”和“最多跑一次”的服務理念。
胡偉財政工作室的成立,一方面能充分發揮品牌的凝聚力、向心力,利用團隊的力量,向廣大服務對象宣傳最新的財政政策,解答難題,辦理相關事項,用更為高效的工作服務群眾;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財政黨員在推動發展上有新作為,在服務群眾上有新增強,在創新求實上有新突破。
此外,工作室還定期總結黨建工作的經驗,開展內部工作總結提升全區財政人員的業務水平,進一步推進黨建工作和財政業務的深度融合,努力將婺城財政局的工作打造成可復制的財政標桿。
賈銀成漁政工作室:
漁政人的堅守 美了環境樂了百姓
記者胡敏霞
2017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區水務局黨委的支持下,婺城區水務局成立了“賈銀成漁政工作室”。工作室以在職黨員賈銀成的名字命名,并由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干組成服務團隊,實行“個人領銜+團組服務+全線運作”的服務模式,通過上門服務、微信群、QQ交流群、電話等諸多方式和渠道,為服務對象提供全天候、線上線下的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及時答疑解惑。
賈銀成是這個工作室的核心人物,近日,記者跟隨他的腳步,體驗了一番身為漁政人的不易,感受到了一名黨員的無私奉獻。
傳播新技術走出一條科技致富路
瘦,是記者見到他時的第一印象。采訪中,賈銀成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不是電話就是短信,匆匆聊了一個小時,他便要起身處理一些要緊事。“這就是他的日常,像一只陀螺一樣轉不停。”一旁曾和賈銀成共事過的小伙子說道。
賈銀成,1991年參加工作,200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鄉鎮水利員到現在的婺城區漁政站站長,26年來,他始終工作在一線,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從源頭上抓水產品安全、打擊非法電魚……對待每一項工作,他都兢兢業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雷鋒的“螺絲釘精神”。身為漁政站站長,一個星期的時間里,他有兩三天的時間是在外面的。這不,當天下午,他告訴記者,自己要去一個養殖場看看那里的水循環養殖情況。在記者的要求下,他答應帶著一起前往。
“潘總,現在‘跑道魚’怎么樣?”一進養殖場,賈銀成熟絡地問起情況,沒有半點生分。
“不錯的,再過段時間就有客商過來收購了。”眼看著池塘里的魚就要收獲了,“潘總”別提有多高興了。
在金華監獄三監區附近有一個潘慶軍家庭農場,賈銀成口中的“潘總”就是這個農場的經營戶。去年,在賈銀成的建議下,潘慶軍搞起了池塘內水循環養殖系統。在他的養殖場里,記者在其中一口池塘中看到,塘中有三個槽,潘慶軍稱之為“跑道”。他介紹說,三個“跑道”每個長22米,寬5米,深2米,也就是220立方的水域,分成水式增氧區、水槽流水養魚區和吸污區三個部分,水槽流水養魚區吸出的殘留餌料、魚的糞便通過吸污區吸出到沉淀處理池,處理后可以成為有機肥,剩余的殘留餌料、魚的糞便則通過濾食性魚類、水生植物等進行生態化處理,再通過推水機的作用以達到水循環養殖的效果。
“池塘內水循環系統養殖大大提高了水質,增加了魚的活動量,因此魚的外觀和品質明顯提高,產量也增加了,原先池塘一立方的水域只能養3~5斤的魚,現在可以達到100~150斤,而且每斤的價格要比一般池塘里養出來的魚貴0.5~1元。”潘慶軍高興地說道,得益于這套先進的系統,今年,潘慶軍要大賺一筆了。
“這還得謝謝賈站長,把這項技術推薦給我。每個月還經常過來進行技術指導,每次來都會告訴我該注意些什么,畢竟這個系統我也是第一次用。有了他的指導,才會如此順利。”潘慶軍樂呵呵地說道。據了解,目前,除了潘慶軍農場外,婺城區還有一家養殖場也安裝了此循環系統。
其實,這兩年,在賈銀成的幫助指導下,婺城區不僅多了池塘內水循環養殖系統這項技術,還建立起了6個水產品養殖追溯點。水產品養殖追溯點,是利用“互聯網+”,通過掃一掃二維碼,能準確地知道水產品生產企業信息、生產銷售情況、檢測檢查情況等內容,這項技術的投入使用,可以讓消費者從源頭上掌握水產品基本情況,知道自己所購買的水產品是否安全。
新技術的投入使用,讓賈銀成愈發忙碌了,一方面他需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術,同時將新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養殖戶;另一方面,他需要第一時間掌握最新信息,引導養殖戶引進更多好的魚類品種……雖然忙,但他卻是樂在其中,“幫助養殖戶走上致富路,是一件美事。”
賈氏治“甲”,治出一條生態之路
乾西鄉聯合村麻車自然村有成片的苗木種植地,其中,有1000多平方米是方樟友的,靠著這1000多平方米的苗木,方樟友一年能賺不少錢呢!但誰曾想到,這1000多平方米原先可是溫室甲魚養殖地?
前些年,溫室甲魚養殖是婺城區水產養殖支柱行業,最興盛的時候,全區共有溫室甲魚養殖場120家,養殖面積近30萬平方米,年產甲魚1300多萬只,產值近2億元。但是隨著溫室甲魚養殖場高密度集聚,帶來了嚴重的水、氣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對當地環境和群眾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2014年,婺城區積極響應“五水共治”號召,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落實工作,邀請了有關專家團對溫室甲魚養殖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科學檢驗,決定對溫室甲魚養殖污染進行整治。同年12月,婺城區印發《婺城區溫室甲魚養殖業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正式啟動溫室甲魚污染整治工作,對轄區內溫室甲魚養殖場實行全面拆除。
溫室甲魚污染整治工作啟動以后,賈銀成作為牽頭科室負責人,先是前往余杭“取經”,學習他們溫室甲魚污染整治的經驗、做法。隨后,婺城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區所有溫室甲魚養殖場(戶)的養殖、管理和輔助用房等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建立了“一戶一檔”信息庫。
白天,賈銀成跟著第三方機構深入養殖場測量、登記數據。晚上回到家,他顧不上休息,將測量數據與實際登記數據進行一一核對。等把當天的數據都核對好,常常已經是深夜。
過完春節,整治工作迎來了最忙的時候。召開專題會議、制定工作方案、張貼公告,將限期關停拆除通知書發放到每一個養殖場(戶)手中,對各溫室甲魚養殖場(戶)的基本信息進行公示,做好養殖戶的思想工作……每一項工作,賈銀成都親力親為,不敢有半點馬虎,有時候,為了測量出一個公正、公平的面積數據,一個養殖場他就要跑上四五趟。
溫室甲魚養殖場是很多養殖戶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之一,拆了之后該怎么辦?養殖戶們的擔心,賈銀成記在心里,也積極地幫助他們出謀劃策,“你們可以在田地里該種苗木,或者是種些經濟水果,又或者可以進行外塘養殖,減少污染……”每一條建議,賈銀成都會站在養殖戶的角度去考慮,是否行得通,是否會投入太大。
他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養殖戶的大力支持。2015年6月,婺城區范圍內已有溫室甲魚養殖戶提前對溫室甲魚養殖場進行自主拆除。在拆除的過程中,為了讓養殖戶沒有后顧之憂,賈銀成又積極地幫忙聯系車隊,將廢料統一拉到熱電廠進行焚燒;對拆除下來的鋼材,他又幫著聯系廢品收購老板上門收購,減少養殖戶們不必要的麻煩。
吳根升原先是溫室甲魚養殖社社長,光他一個人,養殖面積就達一萬多平方米。溫室甲魚污染整治雖然已經過了兩年,但吳根升對賈銀成的印象卻很是深刻,“整治期間,天天都能在養殖場看到他的身影,忙前忙后。有些養殖戶不同意拆除,他就耐著性子上門一次次做思想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10月,羅店、竹馬、乾西、蔣堂、白龍橋等7個鄉鎮已經全部完成拆除工作。如今,昔日的溫室甲魚養殖場都已經種上了苗木或者是經濟水果,走上了一條生態發展之路。
堅守一線,守出一條興旺的漁業路
1991年,水利工程專業畢業的賈銀成走上了工作崗位,從此便與水結緣。從最初的水利員到現在的漁政站站長,對于賈銀成來說,崗位雖有不同,但其奉行的宗旨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盡心盡責,做好自己的分內事。
婺城區漁政站人手很是緊缺,加上賈銀成,總共才三個人。人手少,但工作內容卻很是繁多,技術指導、水產品安全檢查、漁船安全檢查,打擊電魚、無證捕撈等違法現象……雖為站長,但賈銀成卻笑稱自己是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工作人員,一個頂三,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近年來,電魚、無證捕魚的現象屢禁不鮮,看到有這類現象,市民們總會撥打110進行舉報,賈銀成的手機是與110聯動的,如果110接到市民的舉報電話,他的手機上就會第一時間收到信息。正因為如此,賈銀成的手機24小時都是開機的,哪怕是半夜,也經常會被舉報信息“叫”起來。
打擊電魚現象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時候接到舉報信息后趕到現場,電魚者早已經不知去向;有時候為了能夠順利抓到電魚者,賈銀成和同事時常要蹲守半宿。而更多的時候是,剛處理完一起,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想躺下休息,手機又響了,沒有猶豫,賈銀成開著車又出門了。來來回回地折騰了兩三趟,天不知不覺就亮了。閉上眼休息不到一個小時,又得出門上班了。“習慣了,這是工作,這些年都是這么過來的。”簡單的一句“習慣了”,賈銀成說得很是輕松,多少個不眠夜在他看來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事。
“他對工作很認真負責的。”“對待工作,他真的從來都沒有馬虎過。”……隨便問水務局的任何一個人,認識賈銀成的,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夸獎他的。其實,用“工作狂”三個字來形容他根本不為過。
今年7月的某天,原本請假在家處理事情的賈銀成接到一起舉報,他二話沒說,開了車第一時間就趕往現場。“我看離我家很近,就先趕過去處理。”事后,問起緣由,賈銀成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方便就去了”。“他從來都是這樣,工作和家庭比起來,工作永遠都是第一位。”賈銀成的妻子這樣抱怨道。
參加工作20多年來,賈銀成始終堅守在一線,奮戰在一線,甘愿付出時間、精力。有人說他傻,作為一個站長,為什么不會安排手底下的人去干呢?為什么什么事都要親力親為呢?聽到這話,賈銀成只是笑笑,“因為這是我的工作,我必須對它負責。”他把責任永遠抗在肩上,正因為有他的堅守,才能保一方漁業興旺發達。
賈銀成是眾多水務黨員中的一員,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黨員積極投身到漁業工作中。“賈銀成漁政工作室”的成立,極大地發揮了品牌的凝聚力、向心力,利用團隊的力量,向廣大服務對象宣傳最新的漁政政策,解答難題,辦理相關事項,用更為高效的工作為服務對象辦好事、辦實事;同時,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水務黨員著力在推動發展上有新作為,在服務群眾上有新增強,在創新求實上有新突破。在該工作室的帶動下,婺城區水務局以抓黨建促發展惠民生為抓手,積極推進各項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